解读美术作品中的“丑”形象

2016-05-14 17:35王茜迟媛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艺术美真善美形象

王茜 迟媛媛

摘 要:艺术作品往往是美的,带给人心灵的享受。但也有一些艺术作品中表现了“丑”形象,这是否符合艺术创作的要求和准则?以几件典型的包含“丑”形象的美术作品为例,进行探讨和解读,以寻求其中的答案。

关键词:艺术美;美术作品;“丑”形象;真善美

艺术作品往往是美的,带给人心灵的享受。但也有一些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并不美,甚至是“丑”的。我们把艺术作品的美称为艺术美,它是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为着美的目的创作出的作品的美。创造艺术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也是艺术作品价值的最高准则[1]。那么,表现“丑”形象的艺术作品,是否也符合艺术创作的要求和准则呢?我们以几件典型的美术作品为例,进行以下探讨。

一、罗丹的《欧米哀尔》

“呀!欺人的骄横的衰老,为什么把我摧残得那样早?谁能使我不自伤自捶,而不在伤痛捶击中死掉!”法国诗人维龙的《美丽的欧米哀尔》在开头便这样写道。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根据这首诗创作了一件雕塑——《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作品刻划了一位裸体的老妇人,静静地坐着,低下头,默默地看着自己衰老的身体。她在想什么呢?也许,想的正是维龙诗中的那份感叹。

罗丹运用非常写实的手法进行了塑造。欧米哀尔青春不再,乳房干瘪,肚皮松弛,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神采,整个作品散发出寂寞和哀伤的气息。这就是生活中一名很普通的老妇人,罗丹并没有对她进行任何美化。让人不禁想到17世纪意大利现实主义大师卡拉瓦乔,他主张“无情的真实”,他认为,艺术的最高原则是真实,而不是美,甚至可以为了真实而牺牲美。这件《欧米哀尔》不正体现了“无情的真实”吗?在展出时,便有女性观众掩面而不去看她,更有人直言:“太丑了!”罗丹可不认为她丑,反而觉得她是有性格的。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和残缺上更显露出性格,这种性格呈现出的正是内在的真实。他认为,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只有那些没有性格的、毫不显示外部和内在真实的作品,才是丑的。以罗丹的观点,《欧米哀尔》自然是美的。

她究竟是不是一件体现了艺术美的作品呢?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它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一切创造了艺术美的作品,都必定以其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充分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同时又都突出地体现出艺术家真挚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的善,这就是艺术的美[1]”。

有观点认为,在美感中,感官的快适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关系往往是不平衡的,《欧米哀尔》并不能带给人视觉上的快适,甚至令人感到不适,而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有所感悟,才能得到理性上的满足。从而认为,《欧米哀尔》是有美感的,只是这种美感需要深刻的思考后,才能体会出来。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的事物会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带给人积极的审美感受,这件作品并不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也许,经过思考后,会有理性的满足,但在“感官的快适”上她是缺失的。那么,美感的缺失,是否就使得《欧米哀尔》不符合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是一件缺乏艺术美的作品了呢?

二、委拉斯贵支的《塞巴斯蒂安·德·摩拉》

17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塞巴斯蒂安·德·摩拉》表现的也是一个丑形象。这幅画的主角是一名生活在宫廷里的侏儒,侏儒因为生理缺陷,在宫廷中是被取笑的对象。委拉斯贵支对侏儒的外形进行了如实的描绘:塞巴斯蒂安正对画面坐着,四肢短小。不过,奇怪的是,这个侏儒并没有令人感到多么丑陋。大概由于透视的缘故,他的腿短的缺陷被淡化了;他的两手握拳,放在胸前,臂短的缺陷也被淡化了;他的那双大眼睛看着画面外的我们,那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似乎在告诉我们:“嘿,别小瞧我,侏儒也是有尊严的!”

他的形象并不美,但也没有给人带来感官上的不适,画家巧妙的处理,使人忽略了他外形上的缺陷。同《欧米哀尔》一样,同样真实的表达,但少了一份“无情”,多了一份善意,便使人有了精神上的愉悦。这件作品是否带给了我们艺术美呢?

三、朱耷的《孔雀图》

清初“四僧”之一的朱耷(八大山人),画中表现的大多也都是丑形象:瞪着眼睛的鸟、鼓着肚子的鱼、枯枝败叶、残山剩水。同以上两位西方艺术家的作品一样,朱耷的作品最突出地体现了“真”。对清政府的不满、他的人生态度和内心世界都通过画笔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孔雀图》描绘了两只孔雀。孔雀本是漂亮的鸟儿,可这幅画中的两只孔雀一胖一瘦,眼睛向上翻看着,羽毛稀疏,没有半点美感。甚至连孔雀所处的环境也是丑的:它们站的那块石头上大下小,看起来特别不稳,好像随时都会倒掉;画面上半部分是一块石壁,石壁上长出的两朵牡丹花似乎也快要凋零的样子。漂亮的孔雀和美丽的花在朱耷的笔下都变得这般丑陋,整幅画没有一处看起来可称为“美”的地方。

继续看,这幅画里还有一首诗:“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这首诗点明了画的主旨。头两句暗指这幅画是画给当时的一位清朝官员的,后两句是对清朝官员的讽刺。“三耳”指奴才,人都有两耳,而奴才有三耳,第三只耳朵为主子打探消息,这里暗指清朝官员,他们的官帽上都插有一根孔雀翎毛,就像第三只耳朵。皇帝五更才上朝,可偏有人二更就在那儿等着了,一副奴才相。

原来画中处处充满了暗喻:孔雀暗喻清朝官员;上大下小的石头暗喻清政府不稳的政权;石壁开出的花,暗喻清朝统治下的那些美好的事物都受到摧残,而过早凋零了。真是一幅绝妙的讽刺画!因为是对清朝统治者的讽刺,所以画中的形象都是丑陋的。那么,这幅作品中包含着真、善、美吗?真,是朱耷作品表现的最为充分的地方,他的情感都是通过他笔下的事物表现出来的,已经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所以有人说,他的灵魂就像“加了矾的水一样的纯洁明净”。那善和美在朱耷的作品中体现了多少呢?也许,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和感悟,才能体会到作品的艺术美?

四、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作品

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艺术中也有很多的丑形象,甚至一些作品中的形象和内容怪异、荒诞、难以理解。

《呐喊》是19世纪表现主义先驱、挪威画家蒙克最广为人知的作品。画面前方,一个形如骷髅的人,伸出双手,站在桥上,张嘴呐喊。在桥的另一端,有两个正在走来的黑衣人。墨蓝色的河水在蠕动,天空中布满血红般的晚霞。整个画面带给人一种不安、压抑、躁动的情绪。这幅画看起来并不美,他表现的是作者的真实情感:“一天傍晚,和两个朋友在散步,太阳下山了,天空突然变得像血一样红,朋友走过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在恐怖中战栗起来,我似乎感受到自然中一声巨大的呼嚎。”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五个由几何体构成的、有着非洲面具般脸庞的、姿态各异的少女,“让优美灭绝吧!”也许是毕加索对这幅画的完美注释了。达利的《内战的预感》,一堆被肢解的、丑陋的人体,是一个噩梦般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西班牙内战即将到来的不安。杜桑的《下楼梯的裸女》,一个似乎由几何体组成的人体,从楼上走到楼下的一系列运动的轨迹。

这些作品是否创造了艺术美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些作品就不符合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也就不符合艺术作品价值的最高准则。难道,这些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艺术家创作了非艺术品吗?杨琪老师在《你能读懂的西方美术史》中有一个观点:“要么,我们承认,美不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这是我们能做的唯一选择。承认这一点,需要理论勇气[2]。” 也许,这是最为合理的解释了。但是,如果美不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的话,艺术中的丑陋是否就是一个合理的存在?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别又在哪里呢?这确是需要“理论勇气”来进行探讨的。

五、申玲的人物画

在当代,一些中国画家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如,女画家申玲的人物画,就有着表现主义和野兽派的风格。

初见申玲的人物画,第一感觉是:“好丑!”随意而奇怪的造型,五颜六色的涂抹,表现的内容也大都是生活中的无聊时光,甚至有着“黄”色的味道。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直接,甚至有一丝神经质的人画出的画。直到看到她的自述,七八岁开始学画,在父母的坚持下,每天以画为伴,虽枯燥,但也慢慢习惯。直到经历了青春期的躁动,经历了爱情的风雨,烦恼和伤感累积到一起。一天,突然需要发泄一下,于是开始肆意地涂抹,技术被抛在脑后,随心所欲地释放自己的情绪。

《非典来了,就这么躺着》是申玲创作于2003年的油画。画面上,一男一女躺在床上。男的穿着裤衩,皮肤黝黑,指尖拿着一根烟,口中吐出一口烟雾,耳垂上吊着一个耳环,脸是花的。女的一丝不挂,一手抚头,花绿色的身子,因为颜料中加了很多白色,所以透出一丝脂粉气,女人的脸是粉色的,略花。啤酒、可乐、电话、玩具熊、一本名为《美人》的书、吊扇、非主流的装饰画、闹钟等元素点出了人物的心境:无聊。经历过2003年非典的人也许会和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无处可去,不敢大口呼吸,压抑、无聊,如同申玲的画那般。

这幅画并不美,甚至是丑的。但梵高般的色彩、马蒂斯式的人物造型、蒙克般的情绪表达,让人会忽略它外表的丑,仿佛回到了那个特殊的时光,令经历过的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五颜六色构成了我的情感符号,我爱的音符。只要我活着,感知着,它们自然就会奏出旋律……即使它跑了调,你可以不听,不喜欢,但它真实[3]。”申玲如是说。我不由想起了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不美,但情以动人。若以艺术美的标准去衡量,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幅画呢?

六、结语

回到开篇的问题:表现“丑”形象的艺术作品,是否符合艺术创作的要求和准则呢?笔者认为,美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包括真和善。艺术作品中的“丑”形象,如果能够在内容上体现出真,或善,符合美的规律,那它便是美的。

对于所谓的艺术之丑,并非因为它表现了丑陋对象,而是因为它丑陋地表现了对象。纵观美术史上的诸多作品:有看起来美的,也有看起来不美的;有体现真、善、美的,也有体现或真、或善、或美的;当然,也有三者都不沾的非艺术品。艺术美是集真、善、美于一体的,有的作品占有其一或其二,仍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不能否认它们也是具有艺术美的作品。艺术家要以真、以善、以美的态度去表达对象,即便这个对象是丑陋的,仍能带给我们精神之美。

温家宝总理曾在一篇文章中对当代的文学艺术家寄予希望,希望他们能够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并引用了赵丹的一句遗言:“人活着,或者死了,都不要给别人增添忧愁。艺术家在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以美、以真、以幸福。”

参考文献:

[1]王宏建. 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312,314.

[2]杨琪. 你能读懂的西方美术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7:403.

[3]罗中立.解读创作[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67.

作者简介:

王茜,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郑州大学教职工书画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美术史、色彩、素描、工业设计的教学及研究。

迟媛媛,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艺术美真善美形象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