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遂自刎”说起

2016-05-14 03:40袁浩
时代金融 2016年7期
关键词:毛遂自荐毛遂平原君

袁浩

公元前257年,秦国企图吞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共御强秦,使赵国得以保全。这就是历史上妇孺皆知的“毛遂自荐”。然而,就在第二年,燕国大举进犯赵国。未等毛遂开口,平原君就力荐毛遂为帅迎敌。未料昌都一战,赵军被杀得片甲不留,主帅毛遂羞愧难当,自刎身亡。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毛遂自刎”。

从“毛遂自荐”的辉煌到“毛遂自刎”的凄惨,短短一年,毛遂从人生的顶峰坠落低谷,乃至殒命,这不能不让人嗟叹和深思,也引发我们深入探讨领导者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地用好人才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汉魏时期,人才专家刘劭在《人物志》中对人才作了精辟论述,他认为,除了圣人是“全才 ”之外,其他的人才多 是“偏亮”之才,即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才华出众。如有的人善于论道,他们就可以做帝王之师;有的人善于处理事物,他们就可以做宰相;有的人善于治兵,但不善于临阵作战,可以为帅;有的人善于临阵作战,但在治兵方面却无优长,可以为将,等等。现实中,有的人善于做业务工作,有的人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有的人适合做管理工作;有的人适合做一把手,有的人适合做副职等。且不同的职务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不能正确对待人在才能上的差异,就会用人失误,乃至酿成悲剧。毛遂有雄辩的口才、过人的机智,是难得的外交人才,但他对统帅军队、排兵布阵却一无所知,以他为帅,失败就是难免的了。

“毛遂自刎”的故事,启示我们每个人,必须深刻认识到,世界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人生坐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有所作为,从而赢得成功。如果舍长就短,即使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同时,做人不但要有自知之明,更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毛遂虽有舌战群儒的外交之才,却无带兵拒敌的将帅之能。如果他当时能正视自己的才能,力辞统兵之任,可能就不会落得个羞愤自杀的下场。

对于用人者来讲,更需从“毛遂自刎”故事中读懂“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他还引用清代顾嗣协的《杂兴》诗中的一句名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告诫我们,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长必有其短,有其强必有其弱。平原君盲目地将毛遂安排到统帅三军的位置上,使其战场冲锋,指挥作战。无疑,这种作法在决定之初就已经将毛遂送上了一条“不归路”。因此,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用人所长,避其所短,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到人才自身的长处与特点,做到量才而用,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防止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出现错位。

以史为鉴,知往察来。今日的人才错位现象虽然不至于如古代那样,错用一人祸及全国,但同样给人民的事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果各级领导干部能识才以明、驭才以理、容才以度,公平、公正地任免干部,使各行各业的人才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于国于民,善莫大焉。

猜你喜欢
毛遂自荐毛遂平原君
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的秃鹫
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