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条江的遥远的念想

2016-05-14 09:29袁明华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富春江居图富春山

袁明华

我听说富阳的时候,富阳很遥远,遥远得根本不知道有郁达夫这么一个人,更没听说过什么《富春山居图》了。富春江也是我妈告诉我的,当年她从梅城流浪到临平,估计也是顺水流下来的,她说上游是新安江,下游是钱塘江,其实是同一条江。

我和富阳的缘分,更多起自于文学。

上大学后阅读沈从文,得知沈从文闯荡北京时郁达夫对其有知遇之恩,得知郁达夫是富阳人,一下子就把我和富阳的距离拉近了,渐渐就进入了一个圈。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和黄苗子是好朋友,黄苗子娶了郁达夫的侄女郁风做老婆,沈从文老婆张兆和又和郁风成了好朋友。这个圈子里兜来兜去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国宝级的,后来又得知我老外公当年在之江文理学院求学时曾做过半年郁达夫的学生,从此便对富阳更多了一份实质性的念想,好像有那么点沾亲带故的意思了。在那个贫困年代,我们热爱文学,没有钱去三湘四水追寻沈从文的足迹,但至少可以追到富阳去了,追到老街达夫弄去寻寻觅觅,然后在鹳山矶头面对一江春水发发呆,待大学毕业到课堂上给孩子们讲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便有了足够的底气,虽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那份洒脱,“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有深切体会的。因为那时的流水是亮晶晶的,淘米箩里是可以引来小鱼捉着闹着玩的,那时我们的文学情怀如天空一般悠远,如江水一般清澈。

我把我与富阳的那段缘分称为富阳的郁达夫时代,春江大地除了一小部分人初露经商致富的端倪,一切都还是那么单纯。

那确实是一个崇尚文学的年代,那条江似乎命里注定与文学有缘,先是在江边工作的外乡人李杭育,他的“葛川江系列”之一《沙灶遗风》一举夺得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几乎是同时期,自小在江边长大、在达夫弄进进出出,后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王旭烽,抛出了“谜江系列”,我当时觉得奇怪,为什么就不能直接写成富春江呢,或者钱塘江、新安江?而真正土生土长的富阳人麦家,后来一出手就占领了中国谍战小说的制高点,好像并没有认真地写过富春江,我倒是真心希望他们三位,当心灵再次回到富春江时,能以富春江本名和实景地为荣,就如麦家所说:“但说富春江,你不知那就是你的无知了。所以,我但凡遇到要报家门,总是搬出富春江来吆喝,来撑脸面。”再后来,我们此次采风同行的袁敏姐入主《江南》后,将“郁达夫小说奖”搞得风生水起,但那已经是全国视野或者说全球华文视野了,富阳的一切都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

而我念想中的富阳人可能选择了用脚步来走读富阳,用眼睛来审视富阳,用心灵来感悟富阳,选择了《富春山居图》的两岸接轨和真假展示揭秘,选择了描绘富裕阳光的《富春山居图》,我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富阳的“富春山居图时代”,一个既要撑脸面更要撑心灵的时代。

终于又回到一个居字了,山居,图居,那是多么高的一个境界啊!老百姓说,这容易吗?全中国都在问,这容易吗?地球在宇宙是一个居,中国在地球是一个居,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在我们的视野里都是一个居。居无定所是为居,移民是为居,行走也为居,石油战争、货币战争、去核战争、股市沧桑,不都是为了一个居吗?可最终都为了一颗心的安妥,都是为了心灵之居。

还是回到文学吧,因为我们都是文学的缘,格拉斯哥市政厅广场堪称露天雕塑博物馆,我当时真是大吃一惊,怀疑自己是不是搞错了,苏格兰一应名人包括年轻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蒸汽机发明家瓦特等等,都设置在广场周边,而我仰望的那个中央高柱顶端原本是乔治三世的位置,实施时却换成了司各特,这一矗就矗立了三百年,不就是一个作家吗,为什么在苏格兰人民心目中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无论你拿什么样的文化和文明背景去比对,这都是一个值得解读的现象。朋友圈有人回复,有文化的城市是这样子的,有文化的城市是有灵魂的,有灵魂的城市才有百姓的心灵之居。那么我想,富阳从我念想中的一无所知,一无所思,到我认知中的“郁达夫时代”,进而到如今的“富春山居图时代”,富阳也在建构心灵之居了。

富阳的环境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山有水的山居之地都不赖,重要的每刻都不能忘怀的是她整个儿散发的文明气质,是传递给世人的不再遥远的贴心的温暖。我此刻就带一瓶上好的苏格兰威士忌回去,当我们再次去江边相聚时,我建议用中国白酒和苏格兰威士忌兑着喝,为我们不再遥远的这条江的贴心的温暖干杯。

责任编辑:刘高亮

猜你喜欢
富春江居图富春山
龙门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富春江的绿
富春江的绿
富春山居图
富春江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