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源于长期的积累

2016-05-14 22:40毛荣富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爱迪生庐山天才

毛荣富

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他认为天才对科学发明来说,是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爱迪生承认努力,但他归根结底,更重视灵感。可是,在我们以前的宣传中,后半句话是被删去了的。

作文教学历来是讳言灵感的,而写作恰恰最需要、最难得的是灵感。因为写作应该是最富创造性的。

灵感并不是名家的专利,作为一种思维形式,人人可得而有之。它不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常规思维,而是一位不速之客,何时降临难以预料。孕育于大脑潜意识活动之中的灵感,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的整体思维突破,即能对提高文章质量起到关键作用的创造性思维。

十多年前《赤兔之死》这篇曾经轰动全国的高考名作,便是灵感的产物。据作者蒋昕捷讲,阅读试题《铜奔马正名》中有“紫燕跃武,赤燕越空”一语,而赤兔、紫燕皆指名马。正是由于“赤兔”二字的刺激,他才产生了以写赤兔马来表现“诚信”主题的构思。但是在这偶然的背后也有着必然,那就是作者对三国的故事人物早已烂熟于心,据说,《三国演义》他已读了不下三十遍,正因为如此,有了“赤兔”二字的触发,头脑中有关三国的信息才得以迅速地重新组合。周恩来总理曾用“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来概括灵感,诚哉斯言。没有大量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信息贮存的头脑是不可能有灵感爆发的。

古人有“情来,兴来,神来”之说,如果说“神”就是写作的灵感,那么它是建于“情”“兴”的基础之上的。一个人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并处于特定情境中时,灵感就会被点燃。曹植七步成诗,历来传为佳话,人们叹服他的机智和才思。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同母异父之兄曹丕的忌恨,那种骨肉相残的情感体验,早已超过七十步、七百步、七千步乃至七万步了。当他面对欲置自己于死地并当上了魏文帝的兄弟,又怎能不悲愤交加、哀痛填膺呢?情感生发思想,思想又强化情感,两者交互而行,终于催生灵感,就像灼热的岩浆找到了喷火口。一个内心冷漠、无爱无憎的人又何来灵感呢?

苏轼写作《题西林壁》一诗的过程,大概可以说明持久的酝酿和执着的思考是灵感的催化剂。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登上庐山,但见“山谷奇秀”,认为庐山风光“平生所未见”,一向好作诗的他感到眼前之景道不出,“遂发意不欲作诗”,后经不住寺庙和尚的央求,勉强写下了三首五绝,但都不能反映庐山给予他的整体美感。等到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从不同方向游赏庐山,细心体察,用心感悟,终于一日灵感突至,提笔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的七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自己也说:“仆庐山诗于此尽矣。”假如苏轼只是匆匆上山一游,未经一段时日的体验、酝酿和感悟,即使他再具才思和文采,也不会有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闻名全球的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说他的生活充满了灵感,才使他不断有新的节目奉献给观众。他说得很好,是生活充满了灵感而不是表演魔术时乞求灵感。当你默默地积累着知识和体验,当你习惯于冥思苦想并试图有所突破,当你沉迷于写作并苦于受困之时,也许就在哪个不经意的瞬间,这位高贵的客人便倏然而至,你便有了“天机偶发”“文思泉涌”“豁然贯通”“如有神助”的灵感体验。

在考场写作时能有灵感闪现,真乃幸运儿也。但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此,灵感毕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时我们若能熟悉灵感、酝酿灵感、激发灵感,不仅对写作极有益处,而且对我们培育创造性思维也是极有益处的,可使我们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爱迪生庐山天才
夏日避暑
避暑胜地 大美庐山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爱迪生的“135岁”
庐山脚下泡温泉
天才的童年
上帝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