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画作送日本共产党人

2016-05-14 17:43黛二
收藏·拍卖 2016年6期
关键词:工农延安日本

黛二

抗战结束18年后,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代表团将关山月创作的《长征第一桥》,赠送给日本共产党人野坂参三。一件极具时代意义的红色题材经典画作,送给一个外国“同志”,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

熟悉党史的人也许知道野坂参三,他是日本共产党创建者之一,曾担任日本共产党主席,对战后的日本改革提出过自己的构想,曾试图让日本国民承认他是“日本人民代表”。

野坂参三一生颠沛流离,他有过流亡16年的经历,其间有5年半在延安。在延安这5年半的时间里,他与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有着非同寻常的同志友情,与国民党统帅蒋介石也曾彼此互动。

1963年,即抗战结束18年后,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代表团将关山月的《长征第一桥》送给了野坂参三。一件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红色题材经典画作,送给一个外国“同志”,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

他在延安改造日军战俘为反战斗士

野坂参三于1940年5月抛下妻子来到延安,很快他就发现: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根本不可能从中国潜回日本,共产党的根据地几乎都被国民党和日本的军队包围着。经中共中央研究,由周恩来、王稼祥代表毛泽东,邀请他留在延安与中国人民一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野坂参三欣然从命。他放弃了共产国际高官的优厚生活(据说当时月收入高达1600卢布),只带了一套做工考究的原苏联西装,住进了延安王家坪附近一座一进两孔的套窑,与朱德住地相邻。并有了中国名字“林哲”和另一个日本名字“冈野进”。

在中国,野坂参三将全部热情都投入到组织在华日本人进行反战运动中。他也是抗战期间常驻延安的唯一国外兄弟党领导人。

不久,“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在重庆成立后,许多支部在野坂参三的领导下相继建立,并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因此,野坂参三受到各方称赞。1940年10月,由野坂参三提议,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建立了一所以日军战俘为主体的特殊学校——日本工农学校。野坂参三受中共中央委托,担任日本工农学校校长。毛泽东亲笔为日本工农学校题词:“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日共在中国从事反战运动的最大成就,就是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将许多日军战俘改造成了反战斗士。据统计,从1940-1945年,先后有500多名日军战俘在延安的“日本工农学校”学习并接受改造,后来很多人都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在华的反战组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日本八路”,有一些战俘还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赵安博(1915—1999),毕业于原东京帝国大学,曾任王震将军的120师三五九旅政治部敌工科科长,时任日本工农学校副校长,分管行政和教务。他评价野坂参三在华5年半时间里:“为协助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为准备回国后的斗争,作出了独特重大的贡献。”美国历史学家卡萝尔卡特在《延安使命》中写道:冈野进致力于宣传和情报工作,是在中国的3个著名日本革命家之一。

毛泽东喜欢看他的文章

野坂参三在延安的5年中,与中共高层领导特别是毛泽东成了好朋友。他在延安期间对日本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进行了大量调查,毛泽东对此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1943年3月15日,野坂参三以“林哲”之名在《解放日报》发表《在日本工农学校纪念三一五》一文,毛泽东读后,当天就向他致函:

林哲(野坂参三)同志:

今天看了纪念三·一五的文章(《日本工农学校纪念三·一五》一文,发表于中国共产党机关报《解放日报》1943年5月1 9日),使我感动。我对于日本革命史很不熟悉,但很想知道,中国党的干部们党员们亦有使他们知道日本革命史实的必要,因此向你建议,多写些日本革命史料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请你考虑。

你的文章我都喜欢看,并劝同志们学习你对事物的客观分析态度。我们的人很少会做分析文章的,主观主义夸夸其谈的东西满口满纸,我们正在打击这一传统甚深的极坏作风,并请你予以帮助。

此致敬礼!

毛泽东

1943年5月15日

毛泽东所谓“我们正在打击这一传统甚深的极坏作风”,就是中共党内的“整风运动”。由于野坂参三在反战方面的巨大成就,1943年6月6日,中国中共中央以极高规格为野坂参三举行了延迟3年之久的盛大欢迎会。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野坂参三作为日共代表应邀出席,并在大会上做了书面发言。

鲜为人知的是,“七大”的发言,事先曾送毛泽东过目,并经毛泽东作了认真修改。在目前可查阅的野坂参三资料中,有4封中文书信,其中包括毛泽东致野坂参三的亲笔信函两封、野坂参三致蒋介石的书信一封,以及蒋介石的回函电文一封。毛泽东信函中除前文的一封亲笔信外,另一封就是野坂参三“七大”发言稿的修改意见。(对党史有兴趣的可参看日本加藤哲郎著,中央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林晓光译《野坂参三与毛泽东、蒋介石的往来书信)

1945年9月9日,野坂参三乘飞机经东北转道原苏联回国。行前,众多中共重要领导人为他举行了欢送宴会。1959年,野坂参三受邀参加我国国庆10周年庆典,回延安故地重游时感慨万千,感叹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毛泽东也一直惦记回国后的野坂参三,多次寄贺卡向野坂参三致以新年问候。三位大师,三幅《长征第一桥》

怎样一座桥能够担得起“长征第一桥”的称号?它就是位于江西瑞金武阳镇武阳村的武阳桥。1930年夏,武阳区游击队负责人杨斗文、刘国兴带领农民和游击队员,扛着梭标,端上长矛,从武阳桥上杀进县城,活捉恶霸地主,第一次把红旗插在了桥头。

此后,武阳工农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建立了红色政权,并在多次反“围剿”战斗中,不顾敌人阻拦、轰炸,一次次冲过此桥,送弹药、抬担架,支援红军战斗,为反“围剿”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33年春天,毛泽东带领一批红军战士来到武阳桥,在武阳村绵江两岸调查指导当地的春耕生产,亲自帮助两岸群众犁田插秧。毛泽东还主持召开春耕生产动员大会,授予武阳区和石水乡“春耕模范”奖旗。“春耕生产动员大会会址”至今伫立在武阳桥头,见证着那段红色历史。

1934年夏秋间,随着广昌保卫战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也宣告失败。以王明、博古为首的左倾中央,不得不决定实行战略大转移。正在福建闽西战斗的红九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后,于10月初从长汀出发,7日晚到达瑞金,8日拂晓到达武阳。由于人数众多,桥身单薄,部队通过武阳桥时,桥体摇晃厉害,战士们不得不分批分段过桥。过河火把的亮光与战士的咳嗽声引来了早起的群众。沿河两岸群众纷纷云集在武阳桥旁,把鸡蛋、米果、大豆、花生、草鞋、斗笠送到红军战士手上。年轻力壮的小伙们则跳下河水,用身体顶着晃动的桥墩,保证红军顺利过桥。此后,红九军团经会昌、过安远,追随红军主力艰难西去。

从此,武阳桥有了“长征第一桥”的名字,可以说,它是红军长征经过的第—座桥,也是一座“暖心桥”。武阳桥原为木板桥,由13个桥墩、20余块木板构架而成,是连接武阳村绵江河两岸的交通要道。由于桥上没有护栏,行人走上去摇摇晃晃,担惊害怕。1988年,瑞金人民把木桥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桥,桥身距原址约100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画坛受当时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革命圣地为主要表现对象和以毛泽东诗意为题材的两大山水画类型。许多知名画家如李可染、傅抱石、吴冠中、钱松嵒、关山月、黎雄才等都创作了大量革命圣地题材的绘画。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井冈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故居》,傅抱石的《毛泽东诗意册页》《芙蓉国里尽朝晖》,钱松岩的《延安颂》等。

其中以长征第一桥为题材所绘制的同题作品,关山月、傅抱石、黎雄才三位大师都先后创作过。

关山月、黎雄才都是以写生见长的画家,两人的视角大同而小异,都选取了平视近景的角度来描绘。而傅抱石则采用了俯视远景的视角。三幅作品放在一起对照,不同角度和视觉效果都有,可清楚地看出革命圣地的往昔模样。 (编辑/黄晶晶)

猜你喜欢
工农延安日本
探寻日本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国民党大烧大杀下的工农劳苦群众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帝国主义屠杀剥削工农
梭镖
日本神社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