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东方美

2016-05-14 21:42王悠菡子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时代意义人物塑造

【摘要】东方美一直以飘渺、虚无的意境美,感知美著称,而近日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既继承了《西游记》的文化基因,又对故事进行新的拓展和演绎,运用世界动画最新技术,结合中国化的民族风格,让观众在大放异彩的影片中对东方美的解读赋予了更深的含义。本文将从影片的叙事题材、人物塑造、视听元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浅析东方美在该影片中的展现和表达,并对其赋予的时代意义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东方美;叙事题材;人物塑造;视听元素;时代意义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自上映到现在,凭借过硬的质量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奇迹。整部动画以好莱坞式的自我英雄主义救赎与中国的传统名著巧妙嫁接,不但唤起了我们对《西游记》的种种情怀和共鸣,更是重拾了受众对国产动画的信心。《大圣归来》中无论是视觉还是听觉都具有浓重的民族色彩,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分镜为观众带来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其东方美学的展现更是为观众带来深深的震撼。

一、重新阐述名著经典——在路人皆知的题材里看温暖世界中的侠义情怀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讲述的是名为江流儿的小和尚误打误撞解除了五行山的封印,解救了被压五百年的孙悟空,并相互陪伴开始冒险旅程。最后孙悟空在江流儿的帮助下重拾信心、找回自我,华丽归来的故事。东方神幻的题材为电影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东方想象力的飞扬、东方功夫的刚柔、东方山水的绮丽上带来了巨大空间。与以往的《西游记》不同,《大圣归来》在继承《西游记》文本力量的基础上,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对原本的世界观进行了新的审视和解构。本部电影从原著中的西天取经降妖除魔的传统故事线索中挖掘出了更加人性和感性的一面,孙悟空这位东方武侠英雄,与西方的超级英雄略有不同。在西方,美国队长信仰自由和正义,他坚强、勇敢承担起拯救世界的责任和使命;蜘蛛侠打击罪恶势力,为社会除暴安良;钢铁侠肩负着拯救地球的责任。而在电影《大圣归来》中,大圣在拯救世界之前,先是拯救自己。这一点也契合了中国文化中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超级英雄要想拯救世界,得先学会拯救自己。强调自身文化和真实情感,弘扬凭借爱和勇敢找回梦想的价值观,让唐僧帮助孙悟空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赎成为了整部电影的主线,主人翁的内心挣扎和自我突破带来了强悍的戏剧效果,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更像是一个反抗权威崇尚自由具有江湖情义的侠客,在每一个磨难和选择中成长,传递着爱、责任以及黑暗中的温暖。《大圣归来》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道德观念两个方面,对经典的重新阐述无疑引起了观众深深的文化认同感。

二、视听多元呈现民族元素——角色、场景、音乐、台词多方面东方神韵的结合

中国文化的连续性是形成中国美学鲜明民族性的基础,民族的审美精神越是浓郁而显著的,审美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有价值越能走向世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影片开头,悟空稳重山尖,丝带飘飘,云雾缭绕,一幅水墨画似的中国武侠形象活灵活现。贯穿整部影片,无论是其角色制定、场景设计还是背景音乐,都呈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手长腰细,脸长眉低的孙悟空给人十足的历尽沧桑却又桀骜不驯之感,呆萌的唐僧、酷帅的大圣、二货的八戒、“不会说话”的土地公公、性感的女妖怪、飞天的白巨龙甚至大怪混沌的本体都是出自于《山海经》,妖王的脸谱造型给了妖王不重“杀伐”重“阴狠”的邪恶感,令人想到四川的傩,或者三星堆的面具。角色的塑造饱含了特色的民族元素,体现了鲜明的东方审美意识特征,具有典型的东方美学色彩和原生态性。而整部电影贯穿始终的写意山水更是独具中国特色,影片在3D动画技术中巧妙融合了东方美学取法大自然的淡彩风韵,如市井街头皮影戏、屋角一枝梅的烟雨、大桃树下红扑扑的果实,石拱桥上的暴雨将至,山前江畔的帆船,各种意境飘然流畅。多变宏大的场景既有《阿凡达》式的魔幻森林,又有《指环王》般的天宫与魔堡,将民风彪悍的长安城、大佛林立的五行山山洞、妖气缭绕的悬空寺等等表现得丰富精细、纹理可靠,满目山水流动、衣带飘飘,彻底展现出中国式美丽风轻云淡的高妙境界,不仅有点化无痕,也有奇崛瑰丽,诡秘幽深,呈现出一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水墨画。而音乐的配置更是取足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歌曲《筝锋》中的古筝、《皮影艺人》中的月琴、硬弦和板胡等等无一不烘托出与故事情节发展恰好相当的情节效果,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妖王混沌所唱的《祭天化颜歌》将传统的中国戏曲与华夏民族古老的“祭天仪式”结合在一起,将巫术的神幻感与历史的厚重感巧妙结合。电影中不乏很多出自佛教文化的台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禅语连连,“打坐、念经、参禅,不骄不躁、悠然自得……我们出家人普度众生,要从小事做起……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而已,一切皆为虚幻。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一念愚即般若绝”妙语连珠,尽显中华文明所代表的东方意蕴之美,参悟之美,智慧之美。整部电影角色、场景、音乐、台词多方面东方神韵的结合打开了东方美于世人心中的视野,从虚无飘渺空灵幻象的大众认知到虚实相生喜乐苦悲的形象浮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不仅仅有儿童、成人的多重视角,也有对中国文化的梳理,更有对美学风格的多种转换。

三、东西文化相互碰撞的绚丽火花——在理解精神内核的前提下寻求电影新的意义

民族文化是融进我们血脉里的精、气、神,它不仅是我们心灵最深层的情感来源,也在某种程度上筑就了我们的文化个性和美学基因。在《大圣归来》里我们看到了好莱坞的文化元素和经典叙事结构,这些文化碰撞和交融发掘出的更为普世的人性主题,赢得了大众的喝彩。不一样的孙猴子成为新宠,赢得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证明了对于经典的改编需要打开束缚,重新构建现代价值体系。《大圣归来》对经典文化的改编先破后立,打破了传统的观影年龄的分层,观影受众不再拘泥于少年儿童,满足不同性别的观影需求。在中国观众心中,无论男女老少,“大圣”几乎是所有人心中共同的英雄。男性观众崇拜大圣的无所不能,女性观众则被其古灵精怪深深吸引,老年观众怀念大圣的勇往直前,青少年观众则渴望大圣的无所畏惧。与此同时,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信仰,还原或是解构,都得在理解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当今世界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不同的国家地区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但爱与正义却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精神世界所在。任何一个时代,对英雄的定义都离不开“爱与正义”这个评判标准,《大圣归来》的主题营造深得东西方同行与观众的认可,对这一普世价值观的呼唤、颂扬与彰显是其得以成功的关键。在全球化背景的前提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充分理解东方美学和东方情感的特殊性,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个性,赢在了出发点,达到经典文化的再诠释,成为中国动画电影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四、结语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关系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被观众称为“国漫的良心之作”,归来的大圣是一个符号,是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和中国的优秀传统。中国本土艺术形式如水墨画、书法、剪纸、年画、雕刻等都有着雄厚的受众群体,俨然装载着东方美的艺术意义,为中国动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在好莱坞商业波的冲击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席卷下,中国电影想要走向国际化又不失民族性,不仅仅需要导演的不断创新,还需要每一位动画制作者肩负起一定的民族使命。

【参考文献】

[1] 周建国. 从《大圣归来》看中国动画中的文化回归[J]. 电影文学, 2016,1.

[2] 李念念.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民族文化的运用[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9.

【作者简介】

王悠菡子(1991—),女,四川樂山人,四川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编导(电影专业)。

猜你喜欢
时代意义人物塑造
从唐传奇到电影的文本变迁
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以及其具有的时代精神的意义探讨
《傲慢与偏见》之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安排论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与影响探析
喧闹深处有寂静
回家之路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意义
培养幼儿阅读兴趣的时代意义及其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