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贝并购被拒说起

2016-05-14 17:46罗佐县
能源 2016年6期
关键词:油服伯顿休斯

罗佐县

虎头蛇尾的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并购案蕴含着比反垄断更多的信息,油服企业的下一步该走向何方?

近期国际石油界再出大事,一度引起业界强烈关注的大型油服公司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的合并事件在历经了一年多时间后偃旗息鼓了。要知道此项并购事件可是油价下跌之后石油行业仅次于壳牌BG的大项目,且先于壳牌收购BG,一度引发了人们对油服行业在低油价下生存问题的思考。被叫停和要约交易的影响同样重大。据悉阻止该项交易的主要力量来自美国政府,美国司法部以合并导致技术垄断削弱竞争之嫌为由没有批准两家公司的合并,让人很是出乎意料。

从企业角度看,哈贝合并被拒属于“棒打鸳鸯”

2014年中油价下跌以来,石油公司普遍压缩了投资,对油田技术服务需求锐减,导致油服行业业务一片萧条。油服公司的业务构成决定了他们对油气商的高度依赖。鉴于油服公司的业务结构相对单一,通过可进可退应对市场波动能力较弱,因而危机意识更强,这一点是客观事实。2014年下半年低油价来临之初,哈里伯顿拟与贝克休斯双方达成合并意向,实际上是一种信号,折射出油服企业面对低油价主动求变的发展理念。从企业层面看,这种主动求变的作为具有积极意义。合并的最大好处是在低油价时期企业之间的技术资源能够实现共享,有助于新企业技术服务产品供应成本的下降,有助于资源技术的集成创新,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

具体到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也是如此。在北美的业务领域中,哈里伯顿是大型压力泵业务的领导者。合并之后哈里伯顿可以充分利用贝克休斯公司在提高老井生产和石油工具方面的技术。与此同时,这次收购也可以给哈里伯顿进入越来越多的人工举升和化学领域提供一个入口点。贝克休斯公司在这方面比较领先。贝克休斯公司的井下工具、钻头和设备可以帮助扩大哈里伯顿的产品。因此新公司将能够提供一套全面的产品,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是很有吸引力的;简化客户供应链和采购业务的成本,对客户也有着积极意义。从组织运行角度看,合并可以充分利用利用企业的协同效应,包括操作改进、人员重组、房地产、企业成本、研发优化和其他行政和组织效率,这些都是低油价下降本所必须做的。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不进行调整和变革,油服企业的生存空间会缩小很多。所以,在此形势下司法部叫停哈贝合并,对两家企业而言一定不是什么好事情。

从政府角度看,拒绝哈贝合并保护的是中小企业利益

美国司法部阻止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的合并是打着反垄断的旗号去的,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为了保护美国境内的中小服务企业,这一点美国司法部并没有明示。页岩气革命之后,美国成为全球油气行业投资热点地区。据媒体报道在美国至少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在美国从事页岩油气生产,这些企业中有不少是油服企业。低油价下美国的页岩油气商也在改变发展策略,大幅裁员与削减投资,油服企业的业务空间日益缩小。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的业务有50%集中在北美,这一点还不同于业内老大斯伦贝谢。如果两家公司合并毫无疑问将在短期内实现技术资源共享,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以提升在市场的竞争力。贝克休斯的经营数据显示,公司几乎一半的收入来自北美,而哈里伯顿在美国的收入占2014年总收入的54%。可以预见,两家公司合并之后新的哈里伯顿公司成为美国油服的主导力量。2013年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在北美收入总和为261亿美元,几乎是斯伦贝谢公司 139亿美元的两倍。这样的一家巨无霸企业的存在,从理论上讲会将不少中小企业挤出市场。而就目前美国页岩油产业发展现状看,显然只能吸收有限的油服业务。

2015年美国最大的企业重组咨询公司Conway Mackenzie曾预计,因原油价格下跌带来的巨大经营压力,该年度第二季度美国国内能源开采企业将相继崩溃,油服企业会被“摧毁”。实际上本轮油价下跌之后美国已经有不少油服企业破产,油服行业一片萧条。基于这一考虑,美国司法部对哈贝大并购的干预似乎又是合理的。

美国因素起主导作用

低油价下的另一起大型并购项目壳牌公司收购BG公司则要顺利许多,该项并购从双方协商要约到最终批准几乎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障碍。较之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的合并,该项目交易金额更大,反而实现了平稳着陆,没有受到涉及地区所在国家政府反垄断的调查。究竟原因,估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壳牌在宣布并购BG之后随即宣布了公司的资产剥离计划,弱化了外界对壳牌有意向发展成巨无霸的认识。壳牌并购BG计划投资800多亿美元,资产剥离计划也在300多亿美元-500亿美元。二是低油价下油气领域的投资本来就被削减了,很多资源国希望外资投资方能够踊跃在其境内增加投资,以对抗低油价下的颓势并带动地区发展。壳牌并购BG公司必然涉及BG公司在各地的业务重整与投资,资源国政府对此一般是持欢迎和支持态度的。

三是BG公司不少业务在北美之外,并购对北美地区油气市场的影响并不大。BG公司在亚太和巴西有深水油气业务和大量的LNG业务,与壳牌的天然气业务有重叠,收购之后能够体现出协同效应。四是低油价来临之后,全球天然气行业普遍出现过剩产能现象,天然气供大于求,已经不是稀缺资源。而壳牌并购BG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天然气去的,交易对象是相对过剩的油气,通过并购形成垄断理论上的可能性不大。

斯伦贝谢并购卡梅隆公司也属于大型油服并购案例,此并购行为几乎与哈贝并购发生的时间相当,业界评论还认为斯伦贝谢公司的并购是为了应对哈贝合并以保持竞争力。同样是油服交易,但该交易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干扰和非议。由于斯伦贝谢公司的业务国际化程度高,在美国的业务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一点与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的业务分布还有所不同。交易是否被批准要看对美国市场的冲击和影响程度。最近还有消息报道,受长期低油价影响,斯伦贝谢在北美业务亏损,公司有退出北美业务,重点转向中东亚太等地区的计划。此形势下就更没有理由对其交易进行反垄断干涉了。有关全球油气市场的统计数据显示,自从美国2005年前后爆发页岩气革命以来,全球油气交易数量和金额的60%以上集中在美国,这一点决定了美国在油气并购市场的话语权,哈贝合并被拒案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下一步油服交易市场并购走向何方

哈贝并购被拒事件再一次折射出油服行业在低迷经济形势下,在低油价下生存之艰难。主动求变不是,不变也不是,至少对生存在北美的大油服企业如此。鉴于低位运行的油价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期,油气交易市场中油服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的活跃程度高于油气生产商之间的并购与资产重组交易的特点依然要延续下来,过去一两年油气交易市场就已经表现出这样的规律了。

考虑到美国政府对中小油服企业的保护等因素,估计在北美上演大型油服企业股权并购的难度比较大,哈贝被拒已经是前车之鉴了。不过,强强合并不行,大吃小还是非常有可能的,毕竟并购与资产剥离是优化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允许交易,等于限制了企业提高效率的通道。从整个油服市场的发展趋势看,北美依旧是油服行业并购的热点地区,这一点不会有大的改变。低油价的延续会促使北美地区的油服企业通过交易和资产重组以获得自我救赎,这是油服行业摆脱困境为数不多的甚至说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北美未来的油服业务交易应该以中小企业交易为主体。

猜你喜欢
油服伯顿休斯
石化油服:以“技”服人
疯狂忒休斯
蒂姆·伯顿定格动画电影中的哥特艺术风格分析
玻璃和镜子
休斯的告诫
一次就好威利·伯顿
全球四大油服公司深水防砂的“独门秘诀”
油服滑铁卢
鸿雁往来一生
大生意和一张机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