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褐杆病综合防治技术

2016-05-14 18:41郑艳梅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甲霜侵染病菌

郑艳梅

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中高纬度,位于北纬49°24′~50°58′,东经125°29′~127°40′之间,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横跨四、五、六三个积温带..有耕地173万亩,以种植业为主.主栽作物为玉米、大豆、小麦和杂豆。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爱辉区大豆经过几十年种植技术比较成熟,但由于连续重茬使我区大豆病虫害有一定发生,大豆褐杆病是其中病害之一。大豆褐杆病是由大豆疫霉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在20世纪50年代曾给美国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受害严重的品种几乎绝产。我国1991年发现以来,因其土壤传播积年流行的特点,呈现逐年加重趋势。2004年在黑龙江省爱辉区发现, 近几年零星都有发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到10%,致使大豆产量下降,因此在大豆产区加强褐杆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防治上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采取长效治理、应急防治相结合治理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生物、化学防治,将重大病虫的危害控制在经济水平以下.确保大豆高产、稳产、优质、高效。

一、发病症状

可在大豆的任何生育阶段造成危害。病菌可侵染植株的根、茎和叶部,导致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在水淹条件下引起种子腐烂、出苗前死亡和出苗后钩状期死亡。苗期症状表现为近地表植株茎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叶片变黄萎蔫,严重时猝倒死亡。成株期植株受侵染后,下部叶片首先变黄,随后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很快萎蔫。近地面茎部病斑褐色,并可向上扩展延至10~11节位,茎的皮层及髓变褐,中空易折断,叶片变黄,植株死亡后叶片仍不脱落,呈“八”字型,根腐烂,根系极少。未死亡病株荚数明显减少,空荚、瘪荚较多,籽粒皱缩。成株期感病植株的病茎节位也有病荚产生,其症状为绿色豆荚基部最初出现水浸状斑,病斑逐渐变褐并从荚柄向上蔓延至荚尖,最后整个豆荚变枯呈黄褐色,种子失水干瘪,种皮、胚和子叶均可带菌。

二、病原菌

病原是大雄疫霉大豆专化型。大雄疫霉为藻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真菌的一个种。有性态产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壁厚,单生在藏卵器里。雄器侧生。卵孢子发芽长出芽管,形成菌丝或孢子囊。孢子囊无乳状突起,萌发后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生出芽管。形成游动孢子适温15℃,最低5℃,孢子囊直接萌发适温25℃。卵孢子在水中4天后萌发,每天埯光照2小时以上。24-27℃卵孢子萌发率高达78%,15℃或30℃萌发率只有8%-9%。该菌已划分出24个生理小种。

三、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翌年该病初侵染源。土壤中病菌被风吹雨淋,溅到大豆苗或成株茎叶上引起初侵染。积水土中的游动孢子遇上大豆根以后,先形成休止孢子,后萌发侵入,产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形成球状或指状吸器汲取营养,同时还可形成大量卵孢子。土壤中或病残体上卵孢子可存活多年。卵孢子经30天休眠才能发芽。湿度高或多雨天气特别是播种期至大豆真叶期有有集中较大降水年份发病重,土壤粘重,易发病;重茬地发病重;同一地块低洼与岗坡交界地段发病重;除草剂药害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平播比垄作栽培发病重。

四、防治方法

1.种子检疫及选用抗病品种:通过种子检疫避免种子带菌,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管理水平及栽培方式的不同,因地制宜选用分枝系列抵抗力强抗病品种,尽量选用一些抗病力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好的品种生长快、植株强壮、生命力强、自然对于一些病菌的抵抗力也相对较强。发病地块杜绝自留种子。选用无病种子,适当加大播种量,避免因死苗造成的群体株数下降。

2.合理轮作:与玉米、小麦等非豆科作物进行四年以上的轮作。清除病残体,深耕灭茬,减少菌源。发病重的地块必须进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深松,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时不翻转耕层,保持土壤肥沃的表土层次,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及时中耕:低洼易涝地块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防止湿气滞留。及时铲趟,增温放寒,减轻病害。适期播种,合理密植,肥地宜密,瘦地宜稀,阳坡地和沙壤土宜密,低洼地和粘重土宜稀,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促进早熟。

3.药剂拌种: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优选,去掉伤、病、弱、小种,选用籽粒饱满,粒重较大,色泽纯正的种子,优选后把种子放在强光下晒2~3天,进行杀菌消毒。然后对种子进行包衣,用药剂包衣可以有效抑制病菌对种子的侵害,同时还能减少幼苗的染病几率,防治地下害虫对种子的破坏,起到保种促苗培育壮苗的作用 ,用35%金阿普隆按种子量的0.2-0.3%或72%杜邦克露加正常量种衣剂拌种,一般药种比为1:100或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35%甲霜灵粉剂拌种,或用瑞毒霉拌种。或者播种时沟施甲霜灵颗粒剂,使大豆根吸收可防止根部侵染。

4.发病初期用72%杜邦克露每亩60—80克,配成700倍液叶面喷雾。或喷洒或浇灌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叶面喷施,隔7-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3次。

猜你喜欢
甲霜侵染病菌
手性农药甲霜灵在土壤微生物中降解的研究*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雷帕霉素联合甲霜·噁霉灵对马铃薯早疫病菌的抑制效应
小病菌影响鸦片战争
生物法拆分外消旋甲霜灵制备R-甲霜灵
头状茎点霉病菌的新寄主高粱及病菌的检疫鉴定(内文第98~101页)图版
油茶炭疽病菌拮抗木霉菌的分离与筛选
病菌来了 快穿好防菌衣
芸薹根肿菌侵染过程及影响因子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