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韦伯货币理论的比较研究

2016-05-14 09:03李英东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韦伯比较研究马克思

李英东

摘 要: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马克思和韦伯都曾经系统地研究过货币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货币理论。从货币本质、货币职能以及货币与通货膨胀关系三个方面入手,对两种理论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者都认为货币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其核心职能是促进商品流通,但对于货币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具体内容以及货币如何促进商品流通的作用机制,两者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另外,关于通货膨胀现象,马克思主要分析了金属货币与通胀的关系,而韦伯则着重分析了信用货币制度下的通胀现象,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韦伯;货币理论;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6-0005-02

在经济学领域里,货币是最基础的概念之一,价格、利息、资本等经济学范畴都与之息息相关。另外,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货币也日益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见,货币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思和韦伯都曾经对货币进行过系统研究,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商品内部矛盾的发展,构建了商品货币理论。韦伯以其合理化概念为核心,通过分析合理化理念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造过程,推演出了合理化货币概念。两者既有不同点又有相似性。事实上,任何经济活动都包含了一定的社会成分,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经济,货币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如此,其背后必然或多或少地隐藏着社会因素。通过对两种货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让我们多角度剖析货币概念,更加全面深刻地把握货币的本质。

一、关于货币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诞生是商品内在矛盾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即“由于这种社会过程,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独特的社会职能。这个商品就成为货币。”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开始出现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而解决上述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交换,只有经过交换,私人劳动才能转换为社会劳动,私人产品才能得到社会认可。商品交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与货币形式。可见,货币是商品交换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商品交换的高级形式。另外,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发现了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秘密。事实上,商品和货币只不过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载体,他们背后并没有什么神秘力量,商品交换本质上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交换,货币在本质上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韦伯对货币的分析采取了与马克思截然不同的角度。韦伯认为货币是合理化概念推动下的经济活动的必然产物,是使经济行为更加合理化的计算工具,即“纯粹从技术上看,货币是‘最完善的经济计算手段,也就是说,经济行为取向的形式上最合理的手段。”在韦伯看来,理性主义的发展会催生出现代化国家,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就是西方社会的合理化。这一历史进程可以概括为:世界观的合理化(新教伦理)导致文化的合理化(资本主义精神)进而引起社会的合理化(科层制)。这种合理主义和合理化过程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当代资本主义,这是我们当代生活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货币的诞生也是由它推动的。韦伯首先提出了经济行动的形式合理性,即:“在技术上可能的,并被实际应用的量化或者核算的程度。”进而,如果经济体内的购买、售卖、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能够用数字形式进行表述的话,那么经济活动系统就是形式理性的,而货币的使用恰恰能够实现这一点。货币经济和自然经济相比在对经济行为进行数量化和合理化的功能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于是合理化概念推动下的社会必然要从物物交换的自然经济转变为货币经济。对于货币的本质,韦伯指出:“货币并不是一种善意的不确定的有用效益的指令,人们可以不在原则上排除价格的打上人与人斗争烙印的性质就能随意改造这种指令,而首先是斗争手段和斗争价格。”韦伯认为,货币本质上是人与人在市场上进行斗争的武器,反映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关系。

二、关于货币职能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都是派生的职能。另外,货币的五大职能有一条主线,那就是进一步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职能,为商品流通提供依据和标准。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让商品流通更加的流畅。货币贮藏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使得市场上留存的货币数量最有利于商品流通。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时所执行的职能,可以减少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节省大量现金,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世界货币是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是商品流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世界范围,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可见,货币对于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韦伯看来,货币职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经济计算,经济计算的结果就是在形式上引导经济活动向合理化发展。韦伯阐述了货币计算的五个结果:(1)根据市场行情,对生产的目的和手段进行估价;(2)以账面形式比较不同行动的利润;(3)以货币形式比较某一时期内货物和资产的变动;(4)对收支进行事先预估和事后核实;(5)根据以上的结果安排消费,利用核算期内可用的货币,根据边际效用原则获取必需的效用。可以看出,货币充当计算工具之后经济活动的可计算性大大增强了,为经济决策提供了更加理性的依据,进一步扩大了理性经济行为的覆盖范围。另外,货币计算拥有实物计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实物计算只有在货物同质时才能进行比较。而货币计算可以根据不同种类原材料的用途以及处理这些原材料的不同方式来比较不同种类的生产过程,采用的办法是根据货币成本去计算相比较而言的盈利,在这一点上是实物计算难以企及的。货币职能就是进行更高效、更理性的经济计算,为商品交换和经济活动提供更加合理化的依据,促进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

三、关于货币和通货膨胀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认为,在金属货币制度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因为金属货币本质上也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因而具有蓄水池功能,即当流通中货币数量过多时,多余的一部分会自行退出流通领域,从而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而纸币则没有金属货币的蓄水池功能,当纸币发行量超过市场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时,纸币就会发生贬值,产生通货膨胀。而对于非金本位制下的纸币和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并没有做出详细论述,这也是马克思货币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部分。

韦伯实现了对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的丰富与发展。韦伯认为,在金属货币被信用货币所取代之后,货币就成为了国家货币,通货膨胀就不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而是掺杂了一定国家因素的政治现象。韦伯提出,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是因为存在一种货币制度。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货币制度必然被统治集团所垄断。“现代国家对货币业已独占两种垄断:通过章程,完全独占对货币制度的垄断;几乎毫无例外地独占对货币制造发行的垄断。”货币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和附属物,其政治角色必将超越其技术角色并占据主导地位。货币制度必须首先服从于权力,然后才能服从于市场。由此,货币制度便自然而然地向统治集团和特定利益群体倾斜。关于通货膨胀,韦伯认为,可以大规模廉价地生产纸币让私人利益在暗地里涌流,没有人会在乎货币的恰当数量和类型,在乎的只有纯粹的个人利益。他强调:“通货膨胀始终是一个增强某些利益集团购买力的特殊途径。”利益集团不会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也不会理性地把币值稳定和汇率稳定放在首位,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借助通货膨胀来维持扩大自己的购买力,尽管这种增发的货币在财政上已经毫无必要。对于国家而言,通胀有着巨大的财政诱惑力,随着名义货币收入的增长,国家收入会大幅度提高。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发行已经摆脱了马克思语境下经济因素的制约,通货膨胀也变成了私人透过政治手段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之后的副产品。

四、总结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和韦伯货币理论均包含了经济和社会双重维度。在社会维度里,马克思和韦伯都认为货币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韦伯认为,货币是人们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斗争的武器,是受人支配的,是外化于人与人关系的。而在马克思的分析中,货币背后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顺理成章要成为人与人关系的纽带,是内化于人与人关系的。另外,马克思认为个人在市场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其背后所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背后所属阶级的斗争,个人不可能完全独立于自己的阶级而存在,他们只不过是阶级的一分子。货币所反映的社会关系是阶级关系,而不是简单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在经济维度里,马克思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主要分析了商品内在矛盾推动下货币的发展历程。韦伯则以其合理化概念为核心,着重阐述了货币作为经济计算手段之后,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向更加合理化方向发展。在分析通货膨胀时,马克思采取的是经济视角,而韦伯则侧重政治分析。在货币理论发展史上,韦伯的货币理论更像是一个纽带,一个过渡阶段。合理化货币理论抛弃了货币背后的商品和劳动等物质因素,但却保留一定的社会因素,同时着重强调了货币计算和经济计量,对以后产生的专注于货币数量和价格分析的一系列货币理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编译局.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06.

[2]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7-194.

[3] 郑晓松.韦伯的合理化理论的逻辑进路[J].贵州社会科学,2006,(1):73.

[4]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0:182-289.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韦伯比较研究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勇气
五月是什么
勇气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胸有成竹时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