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邪恶

2016-05-14 11:18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糖衣身教借口

“你们同情见不到阳光的瞎子,同情听不到大自然声响的聋子,同情不能用声音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哑巴;但是,在一种虚假的所谓廉耻的借口下,你们却不愿意同情这种心灵上的瞎子、灵魂上的聋子和良心上的哑巴。”

曾几何时,读到《茶花女》中这一段文字时,不禁深有感触,人们仿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排斥这个妓女,却不知道,在这个海市蜃楼般的制高点后面,是人们自己的虚伪、邪恶与道德沦丧。生活中、社会中这样的事并不少见,光鲜的道德外表下是无尽的邪恶。

数百年前,王守仁曾在《尊经阁记》中写道:“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人们用四书五经,断章取义,为自己见不得人的行为包上一层美丽的糖衣,更可怕的是,这种道德的借口不但能迷惑他人,到了一定程度,连自己都会被欺骗。纵观历史古今,无论是“纳粹”的屠杀,还是“十字军”的东征,在暴行中的人们,总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崇高的,甚至在日本战败后,一些日本战犯受审时,还认定是为人类求福,这也是多数人暴政的来源。

如果说,一个人的心中住着“正义”与“邪恶”,那么,在“邪恶”与“正义”搏斗中,“邪恶”找到借口把“正义”打发时,“邪恶”便占据上风,这种看不见的邪恶之念在心中升起时,或许,只有静下心来反思,才能认清“善”与“恶”。百年前,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著名小说《罪与罚》中便讲述了一个青年在自以为替天行道、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自己邪恶的杀人欲望的体现,所谓“替天行道”不过是一个借口。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评价的:“他在表面的洁白下拷问出内心的黑暗,而又在内心的黑暗下拷问出真正的洁白。”不要冲动,静下心来反思,正义才能战胜邪恶。

想要战胜这种看不见的邪恶,更需要舆论的力量与勇者的呐喊,如余秋雨所言:“一切美丽都是和谐的,因此总是浑然天成,典雅含蓄。反之,一切丑陋都是狞厉的,因此总是耀武扬威,嚣张霸道。如果没有审美公德的佑护,美永远战胜不了丑。”在法国大革命中,我们需要雨果的“绝对人道主义”,在全民反日时,我们需要“理性爱国”的呼声,只有如此,才能将邪恶压制。

“我们常装出信仰的表情与虔诚的举动,却用糖衣包裹恶魔的本性。”莎士比亚如是说。睁大眼睛,明辨是非,看不见的邪恶将无处藏身。

【题目】

身边有很多的人或物,你看不到、摸不着,但却能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也有种种看不见的事物会触动人、影响人、改变人……

请以《看不见的 》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注意: ①审清题意,补全题目。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需要对“看不见”作出准确、深入的解读。

什么叫“看不见”?看不到、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冥然无所知之谓也。

比如:

(1) 老师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重复性训练题,美其名曰“爱学生”,实则“害学生”;父母拼命给孩子请家教,把孩子周末的时间都“安排好了”,自认为“爱孩子”,实则“害孩子”。——看不见的摧残。

(2) 《世说新语》载:“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谢安注重身教,身教重于言教。高明的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别人教育了,别人还不知道。——看不见的教育。

得分: 58分

点评: 正义与邪恶的话题,属于人类道德的范畴。文章从《茶花女》的优美“台词”入笔,具体形象而又富有强烈的针对性;紧接着便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光鲜的道德外表下是无尽的邪恶”。论述部分,有理有情有据,古今中外名人信口呼出,名言信手拈来,具有广阔的思想视野及丰厚的文学底蕴。全文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述论相生,逻辑缜密,体现了很强的思辨能力。文章语言简洁,表现力强,哲理味浓,是一篇情理兼得的议论文。

猜你喜欢
糖衣身教借口
别找借口
给批评加一层“糖衣”
爱找借口的小猫咪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为什么很多药都是苦味的?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炮弹与糖衣
炮弹与糖衣
身教重言传 最美孝为先
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