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己之思,掘文之穴

2016-05-14 08:41杨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造性意识文本

杨艳

决定知识宽广度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因为有这种能力,才能摒弃固有的思维,不人云亦云,在某一知识领域画上有着自己标识的思维足迹。但是,学生常常不愿意进行思维的冒险,只钻营于语文当中某一权威的答案,思考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终将被钉在“标准答案”的十字架上,这将使学生缺失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一、用学生驭“思”兴趣之钥匙,启学生自主思考之意识

伟大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出于智力的工作都依赖兴趣,且因兴趣而产生显而易见的成效”。对于文本阅读中自我思维的驾驭来说,必有兴趣这把钥匙,才能开启自主思考之意识,意识的生成,才能使思考如同海水,在自主的焦岩上泛出浪花。基于这一点,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要激发学生驭“思”兴趣,并以这种兴趣的获得作为前提,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之意识,养成自主思考之习惯,形成自主思考之能力。关于语文文本,它有独特的美,这种美虽是以文字为承载媒介,但教师又可利用一些教学技术从文字所表现出的语音、内容上获得感官上的美,这种美能俘获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美的第一印象,并愈来愈倾心这种印象,无端地、本能地思考这种美的形式下的内涵,即主题、情感。正如笛卡尔所说:“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学生在挖掘这些深层东西的过程中,自然地唤醒一切感觉,自我思维也随之醒来。

例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阕主写湘江秋景,一字一词展开一幅以绚丽的色彩临摹的画卷,“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红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构图磅礴大气,作者从多个角度,以多种颜色展现湘江之秋、橘子洲头。为了激发学生驭思之兴趣,启发学生自我思考之意识,有效投入自我思考的状态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的丰富色彩、空间的移步换景,以多媒体影像的效果展示方式,将真实的景物配以激昂的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耳目都得到美的叩击。随之而来,学生的兴趣也被激发,他们会带着对音乐之下景物的隐性语言的渴望,喷薄自我思考之意识,进行自我解读,感受诗词中的境界。

二、用学生参与驭“思”意识之航标,规范自我思考之方向

列子寓言《歧路亡羊》中有一句很引人思考的话:“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一个学习的人假如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成。对于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思考之行为来说,也最忌讳多歧、多方。如果教师不使这种自我思考规范化,学生便很可能陷入两个极端:一方面过分地在意个体在群体中的锋芒展露,比较自主化,没有学习规范性;另一方面则是割裂了个性的体现,人云亦云,没有建设性及展露独特光芒的思考。这两方面都对学生自我思考能力的形成设置了障碍。关于这一点,教师可运用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强化来进行化解,让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方式打开自身思维特点的大门,让学生参与驭思,在兼顾个性特点的同时,将全体学生的目光聚集在一点上,这一点类似一个谜题,需要学生在自我思考的状态下,与其他人的思维联合,共同拼凑出这一谜题的谜底。这是一种自我思考的方式,它规避了由于学生自身与外界思维能量隔断而引发的自我独断的膨胀,它恢复了课堂学生整体的全貌。

《沁园春·长沙》中,其磅礴激昂的秋景与澎湃昂扬的革命之情是相映照的。教师可以就此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试谈“你认为景和情如何相映照的”。学生无意中生发参与意识,但由于是讨论,学生发挥个性思维特征进行大胆言说,这之后又融合其他成员的思考结果,经过提炼产生能代表小组的答案。例如有的从景物色彩上进行感情的理解,有的则从景物形态的象征意义入手进行感情洞察,经过小组讨论,则会分出一二点,具体地全方位地说出答案,而且通过参与合作,学生个体思维也得到完善。

三、用学生创造性驭“思”之火把,照射文本幽深之洞穴

文本如同一个幽深的洞穴,走进,并触摸它各个角落内壁的前提是我们举着创造性驭思之火把。驭思,在一定程度上有触碰到止境的时候,在特有思维牵制下,知识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只有当我们徜徉在创造性的天地,创造性地驭思,眼光才见得到无限,知识才象取不尽的泉源,文本内容、主题才有超越特定思维的宽广性。语文文本就在那里,字句不会因读者的意愿进行重新排列或改变,看起来,可能是对思维的限制,实则,是我们的思维限制了文本的内容。当我们的思维具有一定创造性,文本的内容也在开拓疆土,呈现丰富的色彩。所以,教师要做的不是让看起来字句皆有时空限制的文本成为学生思维的囹圄,而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富有创造性,释放本就存在于文本之中的美。形象地说,便是用学生创造性驭思之火把,照耀文本幽深之洞穴。这需要自我形式的思考,文本内容拓展的同时,学生自我思考能力也在有条不紊地形成。

例如,在对《沁园春·长沙》进行欣赏的时候,学生虽然不能脱离这首词,但是通过联想、创造,学生仍可能获得无限的欣赏空间。这些都依学生的思维方式而定,例如,喜欢美术的学生会从该词中看到美学价值,喜欢写作的人会看到字词运用的技巧,喜欢历史的人又会从中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这些都是学生可自行把握的欣赏视角。教师要使课堂真正实现自主开放,进而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地说,说的过程便是创造性解读的过程。有效的自我思考之能力的培养也紧跟着促成了。

有效的解读文本要驭好思,思是一种发于己的思维,是一种以自我为源的思考。思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培养而形成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要将这种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进而使学生可以自主、准确地解读文本。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市新草桥中学]

猜你喜欢
创造性意识文本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