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嘴村绿色转型启示

2016-05-14 22:12段书贵
投资北京 2016年6期
关键词:京西古道村民

段书贵

进入4月以来,去产能步伐提速,相继有8个部委亮出新政,去产能正在成为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而对于产能过剩企业所在区域来说,去产能仅仅是区域经济转型的第一步,如何培育继资源经济之后的替代产业,才是成功的关键。

早于其他省市实现资源经济转型的北京,资源型产业曾长期是门头沟、房山部分山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柱,自2006年北京市退出资源开采业后,村集体如何带领村民完成“靠山吃山”到“养山富民”的根本转变,从京西门头沟水峪嘴村的实践中,或许能得出一些启示。

历经两次成功转型

短短二十年间,水峪嘴经历了两次彻底的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之初,受累于集体企业机制的僵化,村民生产积极性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以及民营经济快速兴起的严重冲击,集体经济倒闭,村委会负债运行,水峪嘴请回了在外致富的胡凤才担任书记,开启了农业经济向资源经济的转型之路。

已严重资不抵债的水峪嘴村从1994年开始,集体经济从零起步,发展到2006年达到了2095万的年产值,村民人均收入超过8000元。

北京筹办奥运期间,北京对于经济增长的关注开始悄然转向经济发展质量与空气质量并重,先知先觉的水峪嘴村先后两次报告区政府,要求主动关闭采石厂,发展替代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和当时的部分村集体不同,水峪嘴村并未把封矿看作集体经济发展的死路,而将其视为新的发展契机。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委班子请来民俗专家,挖掘水峪嘴历史文化资源,将产业向旅游方向进行调整。

事实上,水峪嘴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著名的京西古道从村中蜿蜒而过,留下了不少历史文化遗产。村中有一条保存完好的1.5公里长的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丽、最丰富的一个部分,数百年来商贾云集,驼马络绎,磨得发亮的石板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蹄窝。在2012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京西古道被评为100项重大发现之一,并居榜首。京西古道也是北京市最大规模文化遗产。长期从事古道研究的专家安全山曾说:“京西古道不是一段普通的道路,而是记录人类生存、发展、繁荣的文化长廊。这里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有着采不尽、写不完的文化信息”。

水峪嘴村两委以开发京西古道旅游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先后投资了近千万元,修建了古道博物馆、京西民俗博物馆、书画院、古道驿站、军事酒吧、“永远免夫交界碑” 碑亭等景观节点,以及柿利康食品有限公司、民俗商业街,让游客感受深厚文化内涵的同时,通过旅游商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2013年,仅门票收入就达260万元。至此,水峪嘴村成功由资源经济转型为绿色经济。

党组织建设是根本

相比转型近十年,至今仍未培育形成新支柱产业的部分村庄,水峪嘴村为何能率先实现绿色转型,成为京郊的生态村?

说到底,农村发展的关键还在人,重点是建设好基层党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门头沟境内总面积的98.5%为山地,平原面积仅占1.5%,是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之一,本身发展资源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村庄发展,因此就特别需要农村中富有眼光和创新精神的领导集体,把握市场脉动,结合本地实际寻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而班子的能力如何发挥,还有赖于相应的制度保障。水峪嘴村以实干型村两委建设为目标,先后建立健全了村两委班子联系困难户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干部考勤制度、两委班子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连民心恳谈制度、五个带头制度等。并成立议事工作组,请村民代表中德高望重的人参加村两委会,共同商议村内的重要工作、重点事务和重大资金支出等。在一系列制度的安排下,形成了“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工作重点。

“农业的事难搞,农民的事难办,农村的‘家难管”,这是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形象写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育和提高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力量源泉,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水峪嘴村两委班子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对村里的重大事项、重点工程、重大决策、重大财务支出,严格实施“四议两公开”;充分利用村里的公开栏,及时将各项民主决策决议,尤其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进行公开,消除村民心中疑虑,减少干群矛盾的发生;建立并完善了民主管理机制,实行分片管理,根据村实际情况将全村分成4片,通过片内选举产生村民代表,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审议、通过村内各项事务,形成以制度管村、制度建村的工作模式;对村干部承诺事项,由村民进行考评,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两委”干部的年终工资、奖金和奖励;通过大学生村官创办的《水峪嘴报》将村庄动态如实告知村民,进一步保障了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为村民搭建起一个良好的问政平台。

科学规划是前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主动要求绿色转型的水峪嘴村,敏锐地把握了北京乃至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趋势,结合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立足生态农村建设全局,强化规划引领发展意识,以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村两委明确绿色转型,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思路后,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从多个层面征求社会各界对加快水峪嘴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2007年投资30万元制定《水峪嘴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了“旅游观光业兴村、新产业富村、民主管理治村、精神文明建设强村”的治村目标,并确定了先滩后山的发展步骤,把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美化村庄环境作为村两委班子的重要任务。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村集体非常注重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水峪嘴的新村建设,以“充实产业、完善设施、改善环境”为基点,以产业发展为龙头带动村庄整体发展,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心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改善环境为依托改变村落整体形象,以低碳、绿色、生态为轴心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新村规划的基本格局为“一轴、一心、一区、两组团”。“一轴”即村内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道路,是村庄发展的主要轴线,也是水峪嘴村文化旅游发展轴的组成部分。“一心”即公共服务中心,位于村域发展轴线东侧沿河分布。包括旅游集散中心、村委会办公场所、公共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区”即滨河低碳示范区,是村域旅游发展的亮点之一,也是村域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组团”即以村内主要道路为界,分为东西两个居住组团。

建成的水峪嘴新村,在居住组团区建设了两层功能齐备的住宅楼,并在周围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使村庄环境与景区融为一体。

产权改革是保障

产权制度改革是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的重要动力,北京市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改革工作,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快速推进,并已基本完成。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完成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单位达3882个,村级完成比例97.1%。

水峪嘴村结合自身实际,对“京西古道景区管理中心”进行股份制改革,成立水峪嘴村古道风景区股份制企业,以村集体前期投入资金形成的100万元资产为股本金,设置集体股和个人股。村集体占总资产的55%,村民占总资产的45%。在股权分配上,水峪嘴村经济合作社作为第一股权人,持股份资产55万元。个人股持股份资产45万元,以2004年7月制定的“土地确权方案”人员基数441人为标准,按照人数平均分配。村民个人无需缴纳股金即持有每人10股、每股100元的股份,实现了村民变股民。集体股所获分红用于景区后续建设,个人股的分红按股份分配到人,实现发展过程村民参与,发展成果村民共享。

资源整合是共赢

京西古道犹如一条网带,东连北京城,西接冀晋蒙,穿越门头沟全境,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贸易的往来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数不清的美妙故事,诉说着时代的辉煌变迁,叠聚着文化的繁荣灿烂。

随着京西古道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峪嘴村围绕区政府倡导的“农游合一”进行布局,开发辅助旅游业发展的新型产业。盘活荒山360亩,种植冬枣、樱桃等经济作物,发展精品果园。充分利用原东河滩农业地,投资200万元,建成了现代农业观光园,种植樱桃、大盖柿、薄皮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解决了村中83户低收入家庭的就业,并在村里的部分低收入家庭中发展庭院果树盆栽,村集体出资予以支持,调动了低收入农户致富的积极性。

但除了做好村峪自身的古道开发文章,由于古道的资源分散,门头沟全区九镇加上大台地区办事处都有涉及,沿途的民俗村各自为政,导致旅游开发小而散,难以形成品牌。2014年,由水峪嘴村发起,沿线32个村成立“古道驿站产业联合会”,对古道旅游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品牌包装、对外营销,促进京西古道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目前,加入联合会的32个村包括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潭柘寺镇王坡村、雁翅镇淤白村、军庄镇孟悟村、清水镇八亩堰村等。这些村有的是“北京美丽乡村”,如八亩堰村,有的是京白梨特色产业村,如孟悟村,有的是保留蹦蹦儿戏等文化的民俗村,如淤白村。统一的包装经营也让游客充分感受京西古道的灿烂文化。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京西古道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杉林古道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
“真爱粉”的自我修养!
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