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瑞先:当干部不能脱离群众

2016-05-14 11:06李伟杰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支部土地村民

李伟杰

退伍不退军人本色,返乡更显战士风采。耿瑞先带领一群和他一样的年轻人,秉承“创业为民,富民亲民”的理念,以青春的热血和激情,治穷治乱,建设家园,实现了全村群众共同富裕的梦想

股份制改革让“地生金、民增收”

太行山南麓的一条余脉平缓延伸,在末端挑起一座富有诗意的山峦——凤凰山。坐落于此的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耿黄镇耿庄村就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仅仅用了8年时间就从一个远近闻名的穷村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小康村”。

对于耿庄村的变迁,村民们说:“这得感谢耿瑞先和他领导的村党支部,是他们这帮年轻人领着我们干出来的!”

过去的耿庄,是新乡市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村集体经济薄弱,仅有700元的集体收入,且有168万元外债;人多地少,全村人均0.5亩土地;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传统作物如小麦、玉米种植已成习惯,年收入400多元,很难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几个村办企业也基本上是“三天机器响,五天人歇气”。

耿瑞先1995年4月担任耿庄村党支部书记后,便开始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到1997年,村里的集体积累获得长足发展,村里拿出近1000万元整修了道路、改造了电网、铺设了自来水管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之后,村里又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对全村的农业生产实行统一管理:村里免费提供统一的优良种子、免费犁耙土地、免费播种、免费浇地、免费收割,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逐渐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但是到了2000年,耿庄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企业由于属污染型,必须关停,而村里农业生产效益增长缓慢,这迫使该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二次创业的问题。

“土地是我们唯一的资源,所以,我们只能在土地上做文章。如何使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成为我们考虑的最大问题。”耿瑞先说。

村党支部先后召开了4次支部委员会反复算账和讨论,区里领导又带领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代表到北戴河和北京的绿色农业生态度假村进行考察。

耿瑞先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都是土地,人家一亩产值一万多!要不是亲眼见,想都不敢想。”

“我们村人均0.5亩地,受传统观念影响,年年都是种小麦和玉米,一年下来纯利润也不到300元。1998年以来,村农业效益年增幅只有3%~4%,单家独户的土地种植模式不但使农业效益增长缓慢,而且占用了大量劳动力,不能把农民彻底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参与到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去。”

这一轮参观和讨论,在耿庄村形成的一致意见是:土地家庭承包制造成的土地分散经营方式,已经成为影响村民增收的重要因素。“非改不行!”耿瑞先说。

对土地进行股份制改革,显示出了耿庄人惊人的胆略和智慧。“土地集中使用,让一部分农民从耕种状态中解放出来,从事三产和企业经营。集中起来的土地,用于资本运作。”耿庄的土地改革,首先在非耕地上逐步推开,并借鉴了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经验。

让闲置土地生金。2000年4月,耿庄村以村倒闭企业编织袋厂的20亩土地和厂房等入股,与他人联合成立众邦化工公司,为村民增加了就业岗位。

让宅基地生金。2001年,耿庄村拆迁了村北部的260户村民住宅,盘整出86亩土地,以土地入股,与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了26栋、15万平方米的商品住宅楼。由于位置好,价格优,除去给拆迁村民的补偿款,村集体还获利3000多万元。

让坟地生金。2004年年初,村里又将邻近一家大型企业的一大块坟地等土地进行集中整治,腾出300亩地,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设成为一个纺织工业园,以优惠价格吸引企业入驻,为村民再次提供就业岗位和从事相关服务的挣钱机会。

相对于非耕地股份制改革的大刀阔斧,耿庄对耕地的股份制改革显得十分谨慎,该村只是先集中了部分土地进行试验。

2001年7月,村里提出建议:将村中河堤以北的800亩土地的承包权作为股份入股,和村集体企业的投资一起成立公司,集中进行高效生态观光农业的综合开发,全村每位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分别拥有其中的一份土地股权。每亩土地的承包权折合股本金3000元,新公司确保每亩土地的年收益率不低于股本金的20%。新公司经营收益超出20%时,公司在提取法定的公积金和公益金后,按股权全部分红;当经营收益不足20%时,由村集体企业予以补足。

为了让村民对这项改革有较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耿庄村先是召开了村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层层动员,然后又给出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让村民进行讨论和考虑。2002年春,经过村民大会的反复讨论,耿庄村村民表决通过了村里的建议。2003年10月,投资4000多万元的“青青生态园度假村”建成营业。

2004年4月,耿庄村组建“土地资源股份公司”,为村集体股份制企业耿庄集团的子公司。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制定了《公司章程》,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号召村民把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由公司集中经营,产出更高效益。对所有入股土地进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耿庄村的农民,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股东。

耿庄村始终把土地看作是自己最大也是最珍贵的资源,几年来,从未卖过一亩地。该村一位村干部说:“土地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可循环性。一旦卖掉,即使一时的价钱很高,仍然是吃亏的。”

村民耿运先说:“种地也得讲市场经济。土地在我们手里一年就只能打那么多粮食,入股到村里集中经营,一年能给我们分更多的红,能买更多的粮食,我们为啥不支持?”

在耿庄,几乎所有的劳动力既是农民,又不仅是农民,户口簿上是农业户口,但都在村子里的企业上班,且人人都拥有股份,家家都是股东。

耿庄对土地的改革,引起了中央、省、市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农业专家认为:耿庄的实践,实现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更新了经营土地的理念,为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

耿瑞先语录:

“群众是我们支部真正的靠山:支部离群众,一能也不能;支部靠群众,啥事都能成。”

“创业为民这条路纵有千难万险,我们活着的人只要有一口气,也要走下去。”

“不谋事、不干事就体现不出先进性。”

“日子好过了,艰苦创业的精神不能丢。”

“为民服务不仅是军人本色,也是我的职责。群众利益大于天。”

“当年,乡亲们敲锣打鼓送我们去部队,盼的就是我们有出息;现在,咱们都是党员,在部队我们为军旗增辉,回家乡要为党旗添彩!”

“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几个干部能干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作为民富民的实际行动,让耿庄群众生活得更幸福。”

“好生活,等不来、盼不来,只有干出来。干,就会有风险、有挫折。耿庄人不能被困难压弯腰!”

关键要有一个好支部、好班长

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耿黄镇耿庄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经过几年努力,把一个负债累累、上访不断、治安混乱的落后村,建设成一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这个生动事例说明,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一条是加强和健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好支部。只有选配好一名党支部书记,才能带出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改变一个村的落后面貌。

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村支部书记是农村党的基层领导。党支部、村支书处在基层,但作用很大。党的农村政策靠他们贯彻,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靠他们带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靠他们沟通,党的威信靠他们树立,党的形象靠他们体现。经验表明,群龙无首难治水,引路要靠带头人。有的地方农村落后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村支部“软散懒”。耿庄村的面貌年年都有新变化,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有一个政治强、作风正,思想解放、勇于开拓,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党支部。

好支部必须有一个好班长。耿庄村党支部书记耿瑞先就是这样一个好班长。他心系乡亲,把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作为自己的追求;他眼界开阔,善于抓住发展经济的机遇;他廉洁奉公,在利益面前不伸手不谋私;他艰苦奋斗,总是主动承担最苦最累最险的工作。耿庄村党支部在村民中有凝聚力、号召力,干工作一呼百应,有困难众人承担,是和支部书记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分不开的。我们的干部心里装着群众,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应该说,退伍军人耿瑞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正是这个善于思考的青年农民,在带领村民致富的道路上,创造了被一些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称为“耿庄模式”或“耿庄经验”的改革。尽管“耿庄模式”和“耿庄经验”无法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进行简单复制,但对解决目前中国的“三农”问题,耿瑞先和他带领下的耿庄无疑给人们提供了诸多启示,也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猜你喜欢
支部土地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支部联建润“甘泉”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瑶山党支部
民进吉林省直联合四支部的“支部经”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众人拾柴火焰高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