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灵魂,从泥地里拔身而起

2016-05-14 13:02陈湘墨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人古诗意识

《古诗十九首》创作于东汉末年,一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受伤害最深的就是底层的百姓。这时,汉末诗人的灵魂从泥地里拔身而起,开始真诚地抒发人生最普遍的情绪与哲思。

《古诗十九首》的哀叹,不是唐诗那样一叹而千钟鸣的警世悲怆,也不是宋词那样在繁华中熬出情绵千里的淡淡愁苦,它是心灵开始觉醒但身体无法脱离世俗桎梏的痛苦,是对世事人情的无奈,是对生命的嗟叹,是文人在社会与生命的夹缝中最现实而又富有韵律的反思,有很强的生命意识。

谈起《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第一要说到的当属其中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与对痛苦的超越。比如这一首《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这首诗便是其中爱情诗的代表。诗中表现了女子与未婚夫相隔天涯迟迟无法成亲的煎熬。“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极言了思念之深切。爱情是个人的思想觉醒和自由意识解放的永恒话题,这《冉冉孤生竹》体现的爱是“诞生在动荡时代的爱”,表现了汉末文人对感情的追求,尤其是对爱情坚定不移的向往与憧憬。然而,虽然有着绝对的痴情,诗中的女子还是规劝自己相信对方品德高尚,安慰自己不必悲伤。从这里我们就看到文人们对于痛苦有超越的意识,诗教的影响使他们有着温柔敦厚的生活姿态,情感的表达是怨而不怒的。他们以善的眼光看待世界,连哀伤也纯净剔透。

世间万物总是保持着平衡,有爱情的美好,必有另一种悲伤油然而生——“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便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种生命意识——对于生命短暂的无奈和对世态炎凉的悲哀。

《回车驾言迈》中有一句精妙的比喻:“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即人的生命不如金石那样永恒,即使长寿,又岂能长久;《东城高且长》中也有相似的表达:“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即四季不停地变化,一年转眼而逝。这两句诗,一句以金石的永恒反衬人生的苦短,另一句以四季的更替揭示生命的须臾,殊途同归,都是说生命的短暂性和不可逆性。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产生对存在的意义、生命的定位等一系列哲学问题的思考,而在我们求索自然时,望着星空我们会感觉刹那生死,远眺大海我们会感觉卑微渺小;意识到生命之于世界、宇宙的无力和苍白是人必经的思维之路。

除了对于生命短暂的无力,汉末文人对于世事无常、来去亲疏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如《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作者看到坟墓和木柴,立刻想到更坟为田、变松为柴的景象,顿时生发出世间枯荣变换、旦夕祸福不在己的感悟。他在感叹乱世不遇,极言“无常”二字。于是,汉末文人从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中领悟到了万物相继而不绝不复的道理,进一步扩大视角,阐释了岁月流转带来的角色更替、权力易主和亲疏变化。可以说,无常助长了人生如寄、生死大限的无奈和怆然。那么生命该走向何处?人生短暂旅途的终点是哪里?我们的归宿是什么?这些哲学上的终极问题便在悲悟后产生了。

不知道。

这是当然的答案,哲学兼有可悲与可畏。可是,过于追究会带来剪不断的愁绪,文人们要承认当下生命有着无尽的价值。

有的可憧憬,有的摆不脱,但感慨过后,人类总要有行动;就好比三千世界再大,人再卑微渺小,生命只要有个位置便能扎根绽放。我在这里,足矣!《古诗十九首》中第三个生命意识不言而喻——及时行乐,这个愿望是强烈而有力的!看《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诗人从忧虑的病患中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欣喜和幸福。埋怨人生苦短是没有意义的,贪图富贵是愚笨的,那么何不尽情游乐呢?生命的价值在这时便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时间不会因为人的忧郁而改变其无尽与无常,实现价值意味着顺应时间。比起不断地因思考而悲伤,游乐会更有意义,因为它至少可以让感官多领悟世界,减少未知的遗憾。纵观千年,不乏能端坐磐石上的人,可却鲜有人能醉倒落花前,这便是看得不透吧。

生命的境界并不总是黑白分明,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生命的状态都不是明朗清晰的,悲与喜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当大的空间,而这正是大多诗词赋的施展之地。如《古诗十九首》的诗人们,他们对社会丧失了屈原式的执着,便在生命的境界上攀爬,以图寻找精神的永恒。可生命终究是不能脱离社会的,他们其实一直都在缧绁之中。于是这种不完全的超越意识成了他们的人生状态,促使了诗词的产生,使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信仰追求和人格气质。

汉末文人并非善于思辨的哲学家,但是他们有思辨的权利和能力,因为他们极尽了生活的底层,体悟了人性与焦灼背后的哲理。他们仰望深邃的星空,俯首在布满荆棘的裂缝中跋涉。走得悲惨!走得豁达!只有这样历尽矛盾和冲撞的人,才能咏叹出昭示后世的箴言,才能在青史上镌刻下这吟出汉末底层人士心声的“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教师点评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对于生命的真实吐纳,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难以复制的绝唱。陈湘墨同学这篇文章,以诗意的笔墨,道出了汉末文人对于痛苦的超越、对于有限的超越、对于渺小的超越——他们经历“悲惨”,又高唱“豁达”,在矛盾和痛苦中体验到生命最真实的朴素与崇高。在阅读这篇诗评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超越年龄的思考,也能感受到其高于凡尘的悲悯。毫无疑问的是,这不仅仅是在谈论诗歌,更是一次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真正对话。

(许晓颖)

猜你喜欢
文人古诗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劳劳亭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
改善生态 平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