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板头曲发展研究

2016-05-14 13:26王莹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历程河南发展

王莹

摘 要:板头曲作为河南弦索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又被称为“中州古调”,属于大调曲子中一支独立而纯粹的器乐乐种。河南板头曲多为琵琶、三弦、古筝等的独奏曲种,不仅曲口多、内容丰富而且结构颇为严谨,具有悠扬的曲调,所以极适宜于传达高亢、豪放、细腻而又委婉的情感,也是我国传统器乐乐种中颇具艺术价值的乐种之一,对于推动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发挥过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梳理了河南板头曲的发展历程,探索了板头曲的发展源流——大调曲子,其母体《八板》,并就其逐步演变与形成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弘扬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河南板头曲。

关键词:河南;板头曲;发展;历程

河南板头曲作为一种稀有乐种,堪属中原文化的华丽瑰宝,曾在中原大地上广泛流程,盛极一时。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与文化环境的迅速改变,河南板头曲开始走向衰落,甚至濒临失传。因此,探究河南板头曲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充实河南板头曲的理论研究,并进一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1 河南板头曲之源流——大调曲子

根据《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的相关记载可知:大调曲子原来被称为“鼓子曲”,20世纪20年代期间,洛阳、南阳等鼓子曲民间演奏者开始将高跷曲子逐步搬上舞台,并称之为“小调曲子”。为了和“小调子曲”有所区别,部分曲友将“鼓子曲”称为“大调曲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调曲子”在整个河南省得到了通用。

鼓子曲先是从开封兴起,随后传至周口、汝南、南阳等地区,特别以南阳等地区尤为兴盛。但是,有关“大调曲子”于何时、如何传到了南阳,争议颇多。根据《南阳鼓子曲的传入流变》记录,“大调曲子”应该是在乾隆年间,因黄河水灾,开封定居的艺人逃至南阳才将其传入南阳。根据考证,黄河《年表》中的相关记载证实了这一点,乾隆54年包括开封县在内的9处决口。根据张长弓在《鼓子曲言》中所提到的:“鼓子曲传说源自禹县,清末时期,号称鼓子曲圣人的汤印侯听人云,鼓子曲源自于开封”。也有说法认为大调曲子传到南阳,主要通过商帮活动、乐籍制度,南阳乐人、商人等在明朝嘉靖、隆庆年间将鼓子曲由开封传到了南阳。南阳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一直以来都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其南有汉水自白河流入南阳,西有丹水入鄂,在水路上可谓四通八达。加之其地数县都是河南省规模庞大的药材集散地,因而水、陆都异常通达,“商路”即“戏路”。商贸的繁荣带动了人口的流通,也促进了艺术形式的来来往往。魏、唐等时期所形成的轮值轮训制促进了地方间的沟通,因而该制度一直延续到了雍正时期,教坊负责全国乐师的培训工作。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是河南省十分关键的文化交流与交通中心,南阳乐师势必会前往该地开展培训,通过乐师的培训习得了鼓子曲,并成功地将其带入南阳。也有记载显示,元顺帝时期全国各地区挑选了大批会唱曲的艺人,并把此类人全部集中到了宫中,专门委派人负责教唱。直到明成祖迁都后,受元朝灭亡的影响,将此类乐工纷纷遣散,有一些人来到南阳并将鼓子曲带到了这里。

就音乐本体而言,大调曲子的演唱形式可上溯至汉相和歌,结构形式可上溯至宋元诸宫调,其直接渊源为明清小曲,并与八角鼓和岔曲在血脉上有一定关系。一唱众和的汉相和歌在演唱形式上与大调曲子有同工之妙,在大调曲子中有一人唱众人和、弹拨乐器的伴奏,并且有檀板或八角鼓的配奏。只曲、短套曲和套曲是宋诸宫调的三种形式,只曲由单个曲牌组成,短套曲由曲牌迭加和尾声构成,套曲由同宫调的曲牌衔接而成。大调曲子中的单曲体、联曲体与诸宫调中的单曲、套曲类似。在明代俗曲中,有十类唱奏与大调曲子的小调相同,嘉庆年间的八角鼓在曲词上与大调曲子有相同之处。由此可以看出,八角鼓和岔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调曲子的发展。在大调曲子的演唱中,选择顺序为先曲牌、再唱词,唱腔结构包括单曲体和套曲体,单曲体的结构形式为一个曲牌对应一个唱段,而曲牌的结构形式则是曲牌联缀。结构复杂、种类丰富是大调曲子的特点,如马头套曲,即将不同的曲牌串插在马头的各个唱腔间。在其发展中,大调曲子形成了固定的习俗,但凡唱大调者互称为“曲友”,演唱过程中需要衣冠整齐,闭目、正襟危坐。演唱过程中三弦弹奏者坐于前排左边,演唱者为右边,其余伴奏位于后边。

2 河南板头曲之母体——《八板》

《八板》作为一首历史悠久的器乐曲牌,已经传遍了全国,无论对于民歌还是戏曲,抑或曲艺、民族器乐等,都能够看到其踪迹,并出现了诸多结构、调式、板式之变。但受其原则的影响,因而又有《天下同》《天下大同》和《天下同春》多个名称。《八板》在流传与发展过程中,很多民间曲家纷纷进行了加工、创作,因而乐曲无论在旋律、板式、乐曲,还是情感等方面,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并催生了《八板》家族的诞生。《八板》的起源如今已经难以考证,有史料考证的谱式最早是清嘉庆年间荣斋的《弦索备考》,属于工尺谱,当时的用工尺谱已经记录下来,这表明此前《八板》已经流行于世。据《学堂乐歌考源》中的记载,《八板》约于乾隆年间就开始利用弦索、丝竹等多种形式流传于世。几百年来,全国各地广泛流行,由于旋律、节奏、调式、曲式等的不同,催生了各种各样的变体与别名。当然,英国毕铿所著的《新牛津音乐史》中,认为《八板》属于元代年间的产物,即13世纪末的序曲,常在《小放牛》中应用。但是,《小放牛》被认为是唐玄宗所创,因而《小放牛》属于唐代的作品,加之该曲吸收了《八板》的核心音调,因而可将其视为元代的作品。该论证显然难以成立,《小放牛》若真是唐代的,还吸收了《八板》的音调,则《八板》势必产生于唐代或更早,怎会是元代产物。若其为元代作品,那么元代前的《小放牛》究竟采用的何种音乐。据《从老六板变化看乐曲加花变奏方法》中的观点,武俊达认为《八板》至少流传了八百多年,这是由于五台山的僧寺中已经流传有宋乐谱《八板儿》。当然,关于该乐谱是否真实仍有待考察,《八板》究竟源自何时仍难以确定。

3 河南板头曲的形成

关于河南板头似乎并无明文记载,如今民间曲友多将明末作为其最低年限。依据有二:一是据《琵琶谱》乾隆年间的抄本,上面已经明确标识了“板头”二字,虽然这种说法较为牵强,但由于“板头”二字在如今的资料中几乎难以看到,因而很多名家愿意相信这一记载。二是根据清直隶王君锡的《平沙落雁》,板头曲的曲目中也有《平沙落雁》这一曲目,因而该《平沙落雁》曲目应属于板头曲。

根据板头曲的曲体结构与形式,六板原意为“一句八板,共六句”,但根据民间艺人的习惯,会将包含了八板的乐句称之为“一大板”,六句称之为“六大板”。据《弦索十三套》中的相关记载,存在2种老六板,将六句改成了七句,形成了“多一板的六板”,以老六板的六句作为基础,增加两句就形成了八板,其最后落音通常落于宫音上,鉴于八板是在六板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而民间常常将“老六板”同“老八板”相互混用。虽然六板的变化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因而有《天下大同》之称。而河南老八板属于民族器乐曲中常用结构与形式,其曲体结构通常为板,即一个乐句为八板,共八句,一共是六十四板,而在五乐句、六乐句间扩充出来4个小节,作为前后的过渡板。当然,还有很多乐曲只采用板,即四(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句加两板加以扩充,当然略显短促,需要重复。无论八板结构源于何种理由,六十八板体之结构在河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甚至传入东南各地,成为板头曲之固定标识。

纵观板头曲和大调曲子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其二者相依相附,形成了一种独立于唱腔以外的纯器乐曲,并穿插于大调曲子的间奏、开场前。二者的结合不仅由于所采用的乐器相同,而且板头曲中很多曲目直接源自于大调曲子,其精华之处经过琴师的演绎而形成的,因而才脱离了传统的大调曲子,形成了独特的河南板头曲。根据大调曲子的内容,很多源自于各种各样的传说,也不断演化形成经典的曲目。而河南板头曲也吸收了其精华,大调曲子中很多故事都源自于中国古典名著,如《红楼梦》《西厢记》等,板头曲也有类似的创作源头,因而精神很多也源于大调曲子。

对于河南板头曲的音乐形式而言,有史料记载其主要源自于元散曲,根据叶继曾、郑耀亭等艺人的介绍,“大调曲子源自于元代,是在当时所盛行的元曲为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从当前史料中也得到了证实,大调曲子确实存在很多元曲线索,这表明当时曲词的流行相当兴盛。据阎志恒的介绍,当时在问到大调曲子的起源之时,他的老师讲大调曲子最早源自于元朝宫廷鼓子曲,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形成了东、西、南、北等各地区的曲牌,南阳鼓子曲经过兼容并蓄,形成了坐拥上百调门的独特曲种。而真正意义上奠定了鼓子曲根基的当属牌子曲,其不仅继承了宋、元散曲的艺术成就,还吸收了明、清小曲,因而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曲牌体。随后,河南曲子开始步入鼎盛时期,曲牌的运用更多,结构广泛采用夹牌子套曲。而对于纯器乐曲曲种的板头曲,其不仅继承了元散曲、鼓子曲等的元素,其伴奏音乐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乐感层次也日趋丰富,曲牌也保留了曲调,但无词,为其演奏与脱离大调曲子该母体,形成河南板头曲这种独立而纯粹的器乐艺术形式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4 结语

一言以概之,河南板头曲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由最初的大调曲子逐步演变、发展,形成了如今的板头曲。从汉到宋、元时期,大调曲子无论从演出形式还是音乐结构方面,都和相和歌、唱赚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明、清时期,歌曲日趋兴盛的背景下,初期的板头曲形成。随着日后数百年的漫长发展,板头曲逐步吸收民间音乐的丰富素材,再经过乐师们匠心打造,板头曲在艺术造诣方面日臻高超,也逐步走出了对大调曲子的依赖,成为一种独立而纯粹的民间器乐种类,并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发展。民国时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原来广泛流传的河南板头曲只有南阳等地留有一脉,其他纷纷走向了衰落。庆幸的是,随着中央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日趋重视,越来越多的民间艺人与社会人士开始注重加强板头曲的传承与保护,相信未来板头曲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阎爱华,李盛霖.在回归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现代美——以古筝曲《汉江韵》为例进行分析[J].中国音乐学,2014,24(04):1238-1240.

[2] 李海萌,高氏杰.浅谈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三弦演奏的若干特点[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13(19):1019-1021.

[3] 冯振琦,屠成思.南阳大调曲与河南板头曲的渊源关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0(04):192-194.

[4] 仲立斌,李燕,杨思思.大调曲子活动习俗刍议[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2):198-200.

[5] 冯振琦.河南板头曲“高山流水”探源[J].中国音乐,2005(3):113-114+120.

[6] 王铮.河南板头曲音乐形态的分析与研究[J].音乐探索,2015(3):32-38.

猜你喜欢
历程河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