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蚂拐舞”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

2016-05-14 13:26李婷婷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壮族

李婷婷

摘 要:笔者以桂西北壮族“蚂拐舞”为研究对象,宏观地研究“蚂拐舞”蕴含的体育文化特质、舞蹈韵律特征和健身价值等问题,科学性、可行性地将“蚂拐舞”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以民族健身操方式引入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壮族;“蚂拐舞”;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操

位于黔桂交界的桂西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祭祀性舞蹈活动。其中,“蚂拐舞”是壮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壮族先民在从事稻作农耕生产的过程中,创编出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祭祈性的节会表演性质舞蹈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壮族村寨在蚂拐节中跳“蚂拐舞”,举行盛大的祭祀蚂拐(青蛙)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2006年,壮族“蚂拐节”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进一步保护与传承原生态的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某地因众人齐拜蛙神的壮族村寨部落发生了命案,蚂拐节的活动由此中断,很多原生态的活动形式至今难以恢复原貌,“蚂拐”文化的传承链线遭遇断裂。对桂西北少数民族“蚂拐舞”体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对壮族“蚂拐舞”所蕴含的内涵、特性和健身价值进行深刻的理解,从中挖掘“蚂拐舞”优秀的民族舞蹈元素,结合音乐律动的特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与改编“蚂拐舞”进入教学课程,把“蚂拐舞”的创新编排实践于教学中,并通过社会体育、大众健身活动等方式推广与普及,这对传承与创新发展“蚂拐舞”有深远的意义。

1 桂西北少数民族“蚂拐舞”蕴含的体育文化特质

宗教的多种祭祀活动,大约在远古时代就有。那时科学还不发达,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还不能用科学来解释,于是就通过舞蹈、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形态、动作来表达对图腾的崇拜,用来表示对祖先、万物神灵的敬仰,以此来取悦神灵,希望其祛除人世间的灾难,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这样的原始信仰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节日活动而固定下来,代代相传。例如,蚂拐节是每年农历正月间壮族祭祀蛙图腾的传统节日。在蚂拐节到来时,壮族人民开展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敲起铜鼓,跳起“蚂拐舞”。舞蹈表演的套路各异,动作刚劲有力,内容是富有地方民族武术特色的蚂拐拳、蚂拐刀、蚂拐棍等。民族宗教与壮族传统体育从它们产生之日起,就有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壮族信奉“万物有灵”,其先民是由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后来发展到信仰多种神灵,具有各种宗教信仰。宗教祀典活动内容丰富,与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活动对体育的发展与丰富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原始宗教祭祀舞蹈不是产生体育的一个“源”,但却发展成为体育的一个“流”。壮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现代体育的根源。壮族传统体育与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关系较为密切,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壮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以及心理等,是壮族传统体育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壮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之日起,便混合于生存斗争、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并依附于生产方式、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庆典节日、舞蹈、军事等,还同祭祀、供奉、敬神等宗教活动相结合,既是心理的满足,又是社交的手段。总之,壮族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对壮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壮族原始宗教祭祀舞蹈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意义深远。

2 桂西北少数民族“蚂拐舞”蕴含的舞蹈韵律特征和健身价值

“蚂拐舞”是青蛙崇拜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集体性的舞蹈,除了表演祭拜蛙婆、敬拜铜鼓以及蛙婆领兵征战,如皮鼓舞、蚂拐出世舞、长板敬蚂拐等祭祀的场面外,还表演蚂拐拳、蚂拐刀、蚂拐棍等武术。而表演农事与日常生活则是“蚂拐舞”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有耙田舞、插秧舞、打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谈情说爱舞等,这类舞蹈都是由祭祀蛙婆的舞蹈衍变发展而来。它的基本步是立式蛙的造型,而运行步伐大都采用蟹形状和蛙跳状,行走时多走“之”字形的路线。这些舞蹈的场地布置以及舞蹈身段很讲究对称、均衡、对比变化,注重艺术美,且具有刚健的力度、明快的节奏、粗犷的风格,使人感到一种阳刚之美。在跳“蚂拐舞”的过程中,还穿插着各种杂耍和群众性游戏,场面非常热闹,由过去单纯的图腾祭祀仪式已演化成名副其实的群众自我娱乐、自我审美活动。跳“蚂拐舞”时,动作多模拟青蛙以及农耕劳动和生活,舞风古朴,表演风趣。舞蹈格调欢快、活泼、风趣、幽默,节奏明快,刚健有力,体现了稻作民族一年四季主要的农事。

由于“蚂拐舞”是系列舞蹈的总称,各种分支舞蹈或主题舞蹈基本上源发于群众的生产劳动,他们的舞蹈技能动作都是对劳动技能的总结和艺术化,其健身价值也就自然地被融入和贯穿其中。例如,《征战舞》的战斗技能、《耙田舞》的耙田动作、《插田舞》的插秧动作、《薅秧舞》的薅秧动作、《打猎舞》的打猎动作与《打渔捞虾舞》的打渔捞虾动作等,通过劳作动作的编排与艺术化,把原本基本的跑步、射箭、蹦跳、弯腰、伸手与踢腿等动作融入其中,使其具有能修复劳动疲惫、过劳损伤与提升机能的功能,保障了健康,提升了体质。

3 将“蚂拐舞”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以民族健身操方式引入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蚂拐舞”的健身价值、娱乐功能,将“蚂拐舞”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开发符合本校实际、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这样的课程设置既符合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要求,也能为“蚂拐舞”在青年一代的传承提供必要保障。将“蚂拐舞”以民族健身操方式引入体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继承和发扬源远流长的“蚂拐舞”文化,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审美的情趣,帮助学生愉悦身心,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际的能力,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同时,舞蹈还能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帮助培养学生的动律、节奏、造型感,感受学生身体技能和形态,使我们的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家金,朱波涌,孙庆彬.壮族蚂拐舞的体育文化价值及其社会功能[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

[2] 覃云.浅谈“蚂拐舞”在体育教学的创编与推广[J].民族传统体育,2012,2(9).

[3] 方钰婷.广西壮族濒危民间蚂拐舞的挖掘与传承[A]. 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四部分)[C]. 2012.

[4] 韦丽春.红水河流域壮族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及其文化特征[J].体育社会学,2007.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新时代背景下太极拳的价值研究
我国民族传统弓箭运动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