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动画角色塑造的受众审美心理需求

2016-05-14 11:39王阳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塑造受众

摘 要:动画角色根植于动画作品,同时也是动画作品的情感维系。创作者经过构思、制作等一系列环节孕育和塑造出不同的动画角色,其主要目的就是获取受众的认可,被受众所接受。因而,在动画角色的塑造过程中,必须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出发,契合受众的审美理念,让动画角色深烙于人心。本文立足于动画角色的塑造这一支撑点,探究如何塑造出契合受众审美心理需求的角色,以为国内动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行借鉴。

关键词:动画角色;塑造;受众;审美心理需求

从广义上来说,受众群体指的是服务面向的对象,当设计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时,会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特质,有针对性地予以服务,受众群体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设计倾向。受制于受众群体在年龄、生理、心理以及受教育层次等方面的不同,其在情感方面的需求程度自然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动画作品在秉持正确教育意义和积极价值观念的同时,从受众群体的不同情感需求出发,塑造出有针对性的动画角色。只有精准把握受众的情感需求,才能全面而饱满地表达出动画作品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为受众所接受。

1 实现受众与角色的情感共鸣

纵观众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其成功之道即在于细节表现上的真实丰富以及情感流露中的细腻温暖。正如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所说:“电影艺术的全新表现方式所描绘的不再是海上的飓风或是火山的爆发,而可能是从人的眼角慢慢流出的一滴寂寞的眼泪。”对受众而言,在观影过程中,其融入角色,同角色一起经历剧情的起伏跌宕,在情感转变或是爆发之时,会有一个情感上的预示,而受众也会怀揣情感期待,在角色的带领下去感受和迎接这一期待的实现,继而通过角色实现情感的倾诉与释放。而这一过程,即是观众与角色情感相互共鸣的过程。

受众和角色之间情感共鸣的产生并非水到渠成,而需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一方面,角色在外在形象和内在性格方面必须符合受众的审美情趣,通常具有正面而积极的引导意义,能给予受众温暖与感动。另一方面,角色在情感表达层面充分考虑了受众的情感需求,能够直击受众的内心,深入受众的情感底触,从而使受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融入和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空间。即便角色的情感转折并非出于受众期许,也并非产生于观影过程,只要能让受众在观影后有所思考和遐想都可谓是一种共鸣。

动画作品的导演在角色的创造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带入自身情感,借由角色去倾诉和表达个人的情感需求。但导演作为个体,其受制于周遭生活环境影响,在情感层面也会掺杂许多主观因素,如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自我思维模式以及积累与阅历等。要使得角色情感的表达自然而顺畅,就需在立足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从受众的情感期待和情感需求出发,结合导演的自我经验和情感空间,塑造出细节真实、情感饱满的角色,以契合受众的审美心理,使得受众能够接受角色的情感宣泄,并在其后理解和赞同创作者的意图。

例如,《萤火虫之墓》出自日本作家野坂昭如,以作者自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体验为立足点,描绘了父母双亡的清太和节子兄妹二人孤独而艰难求生的悲伤故事。这部动画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鲜明的反战情节和温暖感人的亲情流露契合了受众的情感需求,得到了受众情感深层的回应和认同,实现了角色与受众情感的共鸣。编剧野坂昭如也借助此片抒发了自身情感。他在年少时同片中角色清太有着同样不幸的遭遇,但他却未能如清太般照看和呵护好自己的妹妹。透过此片,也可以看出野坂昭如细密流露的懊悔之意。反之,国产动画《魁拔》虽投入浩大,制作精良,却因为人物造型的刻板,故事架构的老套和市场投放的偏差背离了受众的情感期待,难以获取受众情感的共鸣,自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 契合受众的心理想象空间

动画的出现将人类无限的想象空间予以固化,并以有限的形式展现出来。较之于电影,动画更易于实现想象,且推动了人类想象空间的无限扩大化。

动画根植于创造者的自我想象,并通过创造者的思维创作和后续加工形成一系列的作品。只有动画作品构筑的想象空间给予了受众好奇感,才会使受众认可这一想象,继而在层层推进的叙事下产生心理活动,期待和构想动画主线的下一步发展。由此可见,如若缺失了想象力,动画将失去色彩与光环,陷入黯淡之中,因而创造者的想象力至关重要。无论是角色的外在造型,场景的布置组合,色彩的搭配运用,还是角色的内在情感,都需要广泛的想象空间。动画作品只有充满了想象力,才能打开受众期待的心扉。

对于受众而言,其并非是被动接受和感应动画作品的情感与想象力,其会通过作品的叙述和演进主动产生情感期待,并形成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其会将自身的价值与审美观念同作品所流露出的价值和审美观进行比较,而这一过程就是受众的心理想象空间。为了契合受众的心理想象空间,使受众达到会心一笑之感,一些创作者会故意在动画中制造某个桥段来留下伏笔,以延伸和拓展受众的心理想象空间。

作为商业影视动画成功的典型代表,《变形金刚》不仅借由绚丽出色的3D效果为受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冲击,还带动了周边市场的发展,获得了一批忠实拥趸,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在3D动画层出不穷的当下,纵观《变形金刚》的成功可以发现,其迎合了受众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情结。通过3D视觉效果契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并描绘了一个远远超乎受众心理想象的空间,使受众由衷感慨动画角色塑造的精良。

3 迎合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所谓审美心理,其是指公众在审美实践中,面对审美对象以审美态度感知审美对象,从而在审美体验中获取情感愉悦和精神愉悦的自由心情。在审美过程中,受众结合自身的心理感受对审美对象予以理解,并不自觉地进行比较和联系。受众对于动画角色的审美,不仅包括外形制作的考究,色彩搭配的绚丽,还包括角色内在的正义善良,勇敢公正,以及对于真善美和积极价值观的追求。

作为主观的意识形态,受众在审美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其会在观看动画作品的过程中流露和表达出自我审美观念,并对比角色的审美意象是否契合内心的审美倾向,继而作出是否接受创作者所塑造角色的决定。

古往今来,人类从未停止对美的追求,并期冀用一切方式去留住美好的事物或想象。动画作为影像的一种,其所呈现的内容大多是虚构而非真实存在的,创作者借由动画的形式表现出了内心美好的期许以及对于美的无限追求。例如,在动画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中,诸如主人公白雪公主有着至高身份、善良内心和无法挑剔外貌的完美人设在现实中无法寻觅,但创作者却通过塑造这样一个角色为无数女生构筑了心中纯美的白雪公主梦,让受众结合角色去有所期许、有所追求、有所向往。

审美是广泛无边界的概念,也没有固化的标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于审美日臻达成了共识,善良的内心、正义的价值、美好的外表等,成了人们普遍认可的审美。在动画角色的塑造过程中,要使得角色契合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就需从受众出发,实现受众与角色的情感共鸣,契合受众的心理想象空间,进而迎合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薛莹莹.浅析动画制作中线的“夸张”表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9).

[2] 居全伟.动画角色动作戏剧性设计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3] 陶冶.浅析动画角色动作的细节表现[J].戏剧之家,2015(06).

作者简介:王阳(1991—),河南许昌人,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动画。

猜你喜欢
塑造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