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花雅之争

2016-05-14 12:11赵佳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昆剧京剧

摘 要:在整个中国戏曲史当中,花雅之争作为关键信息是戏曲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代表性事件。本文试图对花雅之争一事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花雅之争;京剧;昆剧

1 花雅之争及其概念

花雅之争,顾名思义,“花”即花部,主要是指京剧及其他各类地方戏,“雅”即雅部,主要是指昆曲。花雅之争指的是清朝时期花部即京剧及其他地方戏和雅部即昆曲之间的竞争。花雅之争的最终结果是作为花部代表的京剧盛行,而作为雅部的昆曲日渐没落。究其原因,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问题。下面试图对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及意义进行分析。

在具体讨论花雅之争的形成原因和意义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首先是昆剧和昆曲的区别,昆曲是在说唱文学下形成的以文人为中心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昆曲主要是以文学性为主,以文人清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演唱方面,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具有细腻独特之美。昆剧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加上身段动作形成的。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影响最大的声腔系统。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昆剧的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身段的结合巧妙而和谐。通俗地讲,昆曲是以文学性为主,清唱为表现手段的,而昆剧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加上身段动作而成的。可以说,昆剧是昆曲在某些情况下不满足文人的多样审美趣味发展而来的。

其次是花部和京剧的区别。花部是指当时与雅部相对的除昆曲以外的京剧及各类地方戏的统称。在这一概念明确的基础上,对花雅之争的正确理解应该是作为雅部代表的昆剧与花部即京剧及其他地方戏之间的斗争。也就是说花雅之争不仅仅是京剧与昆剧的斗争,还有其他地方戏的参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花雅之争,不应该单纯地研究京剧和昆剧两个剧种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研究昆剧和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来看,雅部是一个剧种,而花部不是单个的剧种,而是剧种的集合体。

2 花雅之争的背景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之艺术形式。在花雅之争背后必然隐藏着昆剧衰落的时代背景,也必然隐藏着京剧产生并发展的原因。

首先,在政治上,嘉庆以来,国力日弱,库帑空虚,皇家娱乐感受到了经费的窘迫,道光帝亲自下令缩编内廷演剧机构。且道光皇帝不仅下令缩编内廷演剧机构,而且也限制官吏和士兵的娱乐。道光四年,下令禁止太监到梨园听戏,禁止在北京外城开设戏装钱庄,禁止建设新戏楼,颁布禁止搬做杂剧的律例。但是道光年间颁布的禁令收效甚微,并不能左右戏曲的发展和昆剧的衰落。而在此时,活跃在长江中游的汉剧北上,在北京与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四大徽班相结合,艺术上进行了革新,京剧形成。

其次,在经济上,随着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国不再是原来的封建社会,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以失败而告终,面对巨额的割地赔款的威胁。中国的经济也受到影响。表现最为直接的便是原来作为宫廷御用的昆剧受到市民阶级的京剧的威胁。而在此时,颇受咸丰帝和慈禧太后喜欢的京剧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威胁,且一直有演出,而此时的昆剧已经完全没落了。

再次,在整个社会关系当中,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一直是伴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的。从形成初期的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到后面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造成的威胁。可谓说,京剧的形成是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的,而不是在单一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也正是因此,整个京剧从一诞生便带有复杂的时代性特征,且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在这一点上来说,京剧与昆剧相比,其优势就更加凸显出来了。

3 花雅之争的具体过程

花雅之争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指的一个时期内持续了一段时间的一个历史事件。在整个历史事件中,花雅之争并不是匀速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康熙中叶以后,昆腔、弋阳腔并峙。这一阶段当中,弋阳腔和昆曲在北京争胜。北京的高腔在这一阶段取得压倒性胜利。当时高腔在北京出现“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局面。且高腔在原有的高亢的基础上有所雅化,进而发展成刚健清新的风格,一经进入宫廷,便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很快演化成统治者的御用声腔。昆曲虽受到威胁,但是却仍占据重要的地位。

第二阶段是乾隆中叶的京腔、秦腔之争。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秦腔表演艺术大师魏长生进京,在北京演出诸多,大有与昆、高二腔争胜的局面。在当时来说,魏长生轰动京师,大有压倒后者的势头,占据上风。魏长生刚到北京为生存,不得不搭班其他戏班。因魏长生的演出泼辣大胆很快受到当时观众的欢迎。最后导致清廷出面,屡贴告示,禁止其演出,魏长生因无班可搭,被迫离京南下。

第三阶段是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这一次的竞争中花部取得最终胜利。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80大寿,全国各地皆有班社以此借口来北京搭台演出。此时比较有影响力的是江苏盐商所找的高朗亭为班主的徽班。此徽班以安庆花部、合京(即高腔)、秦二腔等腔调为主,组成三庆班。三庆班来北京之后因其唱法表演的独特性,很快在北京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他戏班得知此消息后也纷纷进京演出。因昆腔受到排挤,很多昆腔艺人纷纷搭班在其他地方戏班当中。而其他地方戏班在北京不断吸收北京方言和昆腔的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昆腔艺人无法生存,此一时期,花部取得完全胜利,而昆曲日渐衰落。

大致经过以上三个过程,花雅之争最终以花部的胜利,雅部的失败而告终。正是通过花雅之争促进了花部的发展,而花部在此时不再只是单纯的某一个地方戏,而是在长期的融合当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同时又兼具北京特色的一个新的综合性剧种。

4 花雅之争的意义

花雅之争,最终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胜利,以昆剧为代表的雅部的失败而告终。对于后世来说,其意义不仅限于此,更是对于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的结构和创作规则产生了影响。

首先,花部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创作改变了原来曲牌体的创作规范,进而改变成以板腔体为特点的创作规则。曲牌体由于受到曲牌的规范,行腔严谨,格律规范,在创作中受到曲牌的严格制约。而板腔体风格自由,更富于变化,唱腔丰富,且灵活多变,更符合平民气质。

作为中国戏曲史当中具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花雅之争表现出来的还有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接受者在该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情趣的变化和需求的区别。这一点也应引起戏曲研究者的重视。

5 结语

中国戏曲史作为以研究中国戏曲艺术的历史而建立的学科,在研究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而正是这些事件的组合,构成了整个中国戏曲史的脉络。因而,在研究整个中国戏曲史的过程中,对于历史事件的研究便有着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作为戏曲发展阶段性标志事件的花雅之争,其背后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京剧的形成和昆剧的衰落,更是体现出文化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因而,对于花雅之争的研究,将会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金登才.清代花部戏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2] 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赵佳(1992—),女,山东滨州人,上海戏剧学院2014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戏曲史论。

猜你喜欢
昆剧京剧
罗周昆剧创作论
京剧表演开始了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民国前期知识界的昆剧存续论*——以1912—1930年报刊剧评中的昆剧中兴论为中心
罗周昆剧创作艺术初探
当代昆剧导演及艺术流变述论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牡丹亭·写真》昆剧舞台演出史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