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精神

2016-05-14 12:40邓紫晨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精神

邓紫晨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是民族文化的浓缩,有着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文章从《史记》说起,对司马迁的精神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司马迁;精神;《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评论《史记》的话语。由此可见,司马迁的这部历史巨著,无疑是整个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灿烂文明,也是全人类为之自豪的精神遗产。

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苏联遭受德军的侵略,其在最困难,情况万分危急之时,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发表演说,大意是:“敌人妄图侵略、消灭一个拥有普希金、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列宾等众多文学家、诗人、音乐家、艺术家的民族,是痴心妄想,也是天方夜谭,是根本实现不了的事情,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因为我们是一个拥有强大精神和无上信仰的民族,我们不惧怕一切邪恶力量。敌人将在我们民族的土地上吓得发抖,直至死亡……”

由此可见,有文化的民族是多么的有底气。斯大林称他们的民族有很多豪杰,我们国家呢?我们这流淌了五千年璀璨文明的中华古国,历数千古留名的大家,一定有这位为中国历史著书警醒的大文豪——司马迁。他的《史记》拿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座文明的古碑,文化的沉钟。

1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古代的小说、戏曲、散文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笔者是学戏剧的,在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例如,《赵氏孤儿》《霸王别姬》。《史记》记载的东西实在太全面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记》就记载了3000多年,它有巨大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

第一,《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鼻祖,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继承了先秦《诗》《骚》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了先秦散文的酣畅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第二,《史记》所颂扬的进取精神、淑世情怀、人道主义和自强不息的意志,以及一系列光辉的人物形象,为后世所追慕、景仰。

第三,《史记》的文章技巧、风格、语言,无不令后世散文家宗奉。

第四,《史记》的许多故事情节广为流传,为后世小说、戏曲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它构思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也不断为小说家们效法。

2 司马迁精神

从古至今,著书的大家们的人生都异常坎坷,真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担任太史令,他的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之后,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了。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

2.1 苦难是财富

司马迁精神,是他刚正不阿、爱憎分明的性格的写照,孙膑被剔去膝盖骨之后,著书《孙子兵法》,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写出了《史记》。他们的著作流芳百世,同时也留下了他们的精神。他们一辈子一部巨作,笔者感叹他们忍受肉体的痛苦的精神力量如此强大,这种精神,好像只存于古人中。笔者并非说要现代人经历同他们一样的苦难,只是感叹现代社会中的浮躁风气,将他们同现代人相比,笔者更加叹服司马迁的著书精神。

在司马迁的眼里,苦难是一种财富,一种境界。如果在动笔书写了一半后,受了刑,完全有理由不去继续写这本书了,这样别人也能表示理解。只是这样就会没有《史记》了,最多有半部。同司马迁一样,马克思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被当局驱逐,孩子相继夭折,在这种极端痛苦之下,他给人类留下了伟大的《资本论》。贝多芬的人生也一样,双耳失聪,眼睛不济,孱孱弱体,却从他的笔下流淌出震撼人心的名曲。蒲松龄穷困潦倒,一盏油灯,伴着他著完《聊斋志异》。

2.2 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

笔者读了《史记》后感慨良多,除了敬仰司马迁的精神,他著书的整个过程也让笔者思考不已。如果他没有精神力量和信仰的支撑,无论如何都不会完成这部巨作。笔者在想,究竟是他觉得这部书对汉武帝治国有用,还是仅仅为完成父亲的遗愿?

笔者认为,单靠这两者都不能完全支撑他完成这部巨作。笔者认为他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去完成它。从中华文明的发源到汉代鼎盛时期,洋洋洒洒3000多年,写得详实、生动。由此可见,司马迁是一个爱国家、人民的、历史的人,他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他觉得华夏中华文化博大,要为后世留下一点什么。一个时光流淌了数千年的泱泱大国,有太多厚重和精髓。人类全部的生存状态和万象都在这部书里,他能站在人类的角度上著书,这种精神实在让人敬佩。

笔者一直思索这些大师的信仰是什么的,思来想去,司马迁的信仰是国家、人民、文化,这是肯定的。信仰是个人的修炼,要将之归置为精神领域。笔者坚信一点,司马迁肯定信仰文字,信仰中国的汉字!

前一阵子看了一场电影——《建党伟业》,看完后心情很失落。不是因为电影不好,是思绪让笔者很失落。在那个年代,我们的革命先驱们,他们活得真自在——精神的坦然。他们有实实在在的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所以这批伟人要成立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的劳苦大众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毛泽东、周恩来等这批领导人真了不起,非常敬佩他们有信仰。

到了当今社会,如果你问很多人“你的信仰是什么”这一问题,笔者相信他们可能答不上来。所以很多的中国人选择去相信并投身佛教或者基督教(外来宗教),好像中国的道教没人膜拜。这好像说到宗教问题去了。笔者认为中国人没什么信仰,似乎不会变的信仰就是“钱”。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个民族,一个拥有“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之城的华夏民族,一个拥有如若星河的灿烂文明的大国,国人在当下失去了信仰。

前一段时间,流行的“国学热”挺有意思,出现了 “伪国学家”。后者把《史记》定位为研究记录的国学,司马迁是国学大师。笔者认为不管怎么定义“国学”,司马迁是为国家、民族、人民著书的大师,这点毫无疑问。

笔者相信司马迁的精神自在、丰盈,如果没有自在与丰盈,他写不完《史记》,纵然写完了,也是一部普通的记录文案,没有研究和美学价值。

3 结语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厚实的文字是地基,夯实了厚重的文明。品读和思考《史记》,但千万别忽视了作者司马迁,因为没有司马迁就没有《史记》,甚至可以认为司马迁本身就是一部《史记》,让我们知道《史记》是怎样诞生的。司马迁为什么要著这部书,仅仅是为了扬名立万,有倚所慰?笔者认为肯定不是,他有自己的精神,有强大的信仰在支撑,他的爱国之深,爱民之切深深感动着后辈。笔者相信在他挑灯夜战时,汗珠浸湿衣襟时,萦绕在他心中的是传承文字的信念,是传承数千年文明的大胸襟。

不敢忘却他的精神,笔者将铭记自己是中国人,牢记他的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 卜超.司马迁《史记》人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

[2] 高晓红.论《史记》中的士人文化精神[D].西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司马迁史记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少年品读 史记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拿出精神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