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观下的凉山彝族建筑设计

2016-05-14 15:12刘樾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

刘樾

摘 要:近年来,凉山地区的经济发展不断加强,文化交流不断增加,加强对彝族民居的保护,政府着重改善彝族人民的居住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适合的,能够实现彝族民居设计的思路,是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的。本文旨在以生态观的角度浅析凉山彝族建筑设计的特点,为其良好发展提出一种可能性思考。

关键词:生态;彝族民居;建筑设计

1 对生态建筑的概念的探讨

“生态”的概念是近年来逐渐被各科学学科提出所倡导的概念大致可以理解为根据自身的条件,合理组织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组成良性的循环整体。

从建筑科学的角度看待,作者认为是一种根据自身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基础原理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环境关系,使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改善室内居住条件具有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从而满足人们对建筑的功能需求。让人、建筑、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循环关系。

2 凉山彝族民居建筑现况

凉山彝族民族历史悠久,由于凉山地区地域孤僻,相较于其他地区彝族民族文化的传承情况,凉山地区彝族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早期彝族作为游牧民族时形成的民俗文化。且在民主革命解放前,凉山地区彝族长期处于奴隶社会阶段,除去阶级划分在顶端的头人及土司的官邸,普通民众居住的房屋都简单且朴素。所以在传统建筑方面凉山彝族民居较多的使用土木茅竹结构,如土垛房、闪片房、石板房都是常见的彝族村落建筑。

由于凉山地区地势趋高,整个州内从海拔1000米到海拔3000米均分布有彝族村落。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主解放后,彝族家族村落内有专门的彝族工匠负责建筑的建造与维护,所以凉山地区的彝族建筑充满了本民族的特点,大概有如下特征:

第一,就地取材,由于运输的不方便以及经济不发达等多种原因,凉山彝族民居大多数就地取材。随着海拔的高度变化,木材多的地区就使用木材,木材少的地区就用土作为墙体的主要材质,石材被简单打磨为石板或石头片使用。

第二,民族宗教崇拜,无论居室繁简,屋脊的中间和屋檐两端均做图腾装饰,装饰图案取自宗教信仰,或取之于平常生活的幸福片段。

第三,民族生活需要,彝族民居单层建筑居多,所以室内空间的利用成了建筑空间划分的重点,入门正中起居满足基本的起居需要,靠边分储物与卧室空间,时常还有饲养牲畜的空间。

由于彝族的群居文化,室内空间内还形成了独特的锅庄空间(以三块石头堆砌成为火炉、悬吊锅,周围是家人朋友团坐的空间)满足家人朋友交流和饮食的需要。

3 凉山彝族民居建筑的生态可能

3.1 原本的生态性

彝族建筑自身已经有一套完备的建筑理念,根据环境就地取材,不使用过多的外输材料就是彝族建筑生态性的第一个特点;其次在建筑结构等方面,由于地处高寒地区彝族民居外墙多采用土墙或木墙混合结构,土墙于外保暖挡风,木墙于内装饰及调节室内温度与湿度。

建筑室内空间的划分不用承重墙,多用可移动的木板进行划分与隔断,这样就解决了平层建筑空间不够的问题。所以彝族传统民居蕴含了古老的智慧。

3.2 生态建筑的可能性

虽然彝族民居具有了一定的生态性,但是离“生态建筑”还相差甚远。2011年开始在凉山州启动“彝家新寨”的建设项目,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但是对新型彝族建筑设计的系统研究还未完成。

笔者调查发现,在现有的彝家新寨建筑中,更多的建筑旨在用汉族的建筑特点去划分和建造彝族建筑,且建筑物的民族性是通过使用外墙绘制图腾或图案来体现的。

然而笔者认为“生态建筑”作为国际社会逐渐认可的建筑设计模式,在现有的彝族村落改造中是可以使用的,原因如下:

第一,虽然凉山地区地处高寒区域,但是适宜的海拔高度的地区日照量充足,太阳能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的解决电力及取暖的问题;

第二,地区内风力大,局部可以使用小型的风能技术,可以进一步利用自然能力;

第三,地势不平坦,可以依地势做山地建筑的研究,可以考虑多层建筑的设计方法,从而解决平层建筑空间不够,和原本建筑空间人畜不分的劣势问题,而多层的山地建筑可以更好地把沼气作为一个循环能量代入建筑循环系统中。

凉山州的发展势在必行,对于改善彝族的居住条件一直是政府极力在做的事情。所以在这篇短文中笔者认为彝族的新农村建设是发扬“生态理念”的最好机会,从彝族的民居中找寻到其民族建筑智慧与新兴理念不谋而合。那么借鉴新的技术更好地发展村落建筑设计系统,这对于“彝族新寨”的建设而言是很好的发展思路。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