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田园景观特性分析

2016-05-14 15:12张竞成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自组织特点

张竞成

摘 要:田园作为一种生态性的景观类型,被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所困扰。文章通过引介自组织理论对田园景观自组织的内涵、特点进行剖析,为保护田园景观的生态性和多样性,调和自然系统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矛盾,塑造新型的城乡景观系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组织;田园景观;特点

田园不但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文人墨客向往的世外桃源。田园风光景色宜人,远离污染,远离喧闹,给人带来安静舒适的感受。长期生活在这样环境里,不但有利于身体健康,心灵也会获得净化。然而在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城镇乡村建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却也给田园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一方面,由于城镇化的建设破坏了乡村田园的生态平衡,使其违背景观内在的生长逻辑,割断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输出,使得农村人口减少,乡村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农耕时代的乡土文化也随之走向消亡。然而田园风光始终是不可多得的、能够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资源,如何使田园景观恢复往日的生机,建设美丽的新农村,从景观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是优化城乡环境的有效途径。

1 田园景观与自组织

协同学创始人赫尔曼·哈肯这样定义自组织:“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扰,则系统是自组织的”,接着他又解释“这里的‘特定一词是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非外界强加给系统的,而且外界是以非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的”。如果环境是以“非特定”方式作用于系统,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自组织是系统内部非线性的动力学作用而形成的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的机制,是一个自主、自发、自然的动态过程。发展演化过程中的随机性与不可逆性,呈现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由部分到整体的趋势,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非线性、非平衡性等特性。自组织是一个理论群,包含诸多理论,如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混沌学等。影响到自然科学、杜会科学等众多领域,成为当代知识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热点,随着城市化问题日益加重,自组织理论也应用于景观领域的研究与设计之中。

田园景观指的是传统农业顺应大自然,适应大自然,与大自然共同营造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审美价值的田野景观。一般包括自然因素,如山、水、田、地、园等,也包括人的耕种、婚嫁、娱乐等社会活动,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构成壮阔、美丽的景观。田园景观的形成依赖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生态的作用。田园大都是自然元素,即使是耕作部分也是以人力完成的,很少借用机械,因此不会对自然界造成致命的破坏,保持了田园物态的自然发展。这些自然因素受自然力,如气候、地震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其二是社会文化结构的变迁,人的活动使景观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田园中人的生产和交流形成的精神空间场所通过时间的沉淀走向秩序化,形成社会结构网络,而且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宗族的演化影响着土地的归宿和耕种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景观形态的变化;其三是田园景观的审美形态演化,前两者的变化引起人们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知方面的审美体验,并从混沌到有序,演化成多样统一的形式是景观形成的必要条件。

从自组织角度看,田园景观系统是一个生命体,是一个自主、自发、自然的生成机制,呈现出开放性的、非线性的动态变化图景,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变化,还是社会结构的演化,都会在环境中汲取物质、信息和能量,环境则以一种“非特定的方式”影响着景观系统的演化。

2 田园景观的特性分析

依据对自组织理论的相关解析,并结合景观学原理,归纳出田园景观具有生长的自发性、生态的多样性、功能的模糊性和精神的超越性四个方面的特性。

2.1 生长的自发性

田园景观并非一开始就有一个预先确定的发展目标,景观是在没有特定的外部组织体系干预和控制的情况下通过吸收环境的物质、信息和能量自发调整和不断更新的,其发展过程从无序走向有序,自发地重构更新,使其自身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这种景观的更新受无意识的影响,其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树木的生长就是自主地吸收环境的阳光和雨水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样,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也是根据人类的趋利性自发地进行的,推动土地的改造和演化。一方面,按照自然的条件顺势而为;另一方面,根据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需求进行改造,并不断地修正,以适应当下的发展与需要。由于乡村以家庭为最基本的单位,家庭人员的壮大或减少,都会对土地的改造规模产生非线性的影响。所以说,田园景观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需求的因素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生长过程,自发地改变着田园景观的形态,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

2.2 生态的多样性

由于偶然因素的非线性活动造成景观发展的随机涨落,在不同的阶段使田园景观的生态呈现出多样形态,在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是植被、山石和自然水体等生态的多样性,植被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动,植被的形态不断更替,特别是植物的生长产生、从小到大,再到枯萎的循环变化过程;山石外貌的变化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通过山洪、地震和自然的风化作用才能显现出来;自然水体根据季节的变化分为丰水期和枯水期,并且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水体也同样存在溪、涧、沟、渠与江、河、湖、海之间的变迁。总之,田园景观外貌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力鬼斧神工的结果。其次,田园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从宏观的角度上看,田园景观中的山林、田地和水体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与自身成长之间形成互动,产生不同的生态基质、斑块和廊道,有利于生物的栖息和繁衍,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化形成不同的生物群落,并且在田园景观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这些动物群落在不同的活动范围内迁徙和繁衍,出现随机涨落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状态。

2.3 功能的模糊性

田园景观在生长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自然生态格局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功能。一方面,田园可以生产足够的粮食和农副经济作物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同时也可产生其他不同的使用功能,如乡村的大石坝在收获季节可以用来晒粮食,在农闲的时候也可以当作休息和娱乐的场地,祠堂在婚丧嫁娶时被用作置办酒宴的场地,平时不用的时候也可被用来堆放农务器具,收获季节时,农田不仅是晒草料、晒稻谷的好场所,还是孩子们最好的游戏场地;另一方面,自然生态格局的恢复和优化也可以改善由于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塑造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形态,成为城市人群休闲养生的绝好去处,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还有一点就是乡间田园景观资源为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带来灵感,在繁华喧嚣的城市结构中植入田园景观元素,为城市输送“氧气”和安逸悠闲的生活情态,这同样是田园景观功能机动性和多样性的体现。

2.4 精神的超越性

田园景观不但具有生产农作物的功能,而且可以在自然力和人工劳作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时空形态变化,显现出农耕文化古朴、自然和生态的整体美。万物复苏的时候,鸟语花香,春意盎然,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美感;夏季,绿树成荫,阳光炽热,有一种热烈的景观氛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满眼都是熟透了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熟的风情;冬季,自然中的物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累积逐渐枯萎,但就算朽化泯灭依然具有干枯的美感,并通过吸收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等待下一次生命的萌芽。身处田园景观中的人通过与自然的互动感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3 结语

城市化发展的今天,一个个风景如画的乡村小镇如同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千篇一律,曾经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乡土文化,也随着环境的无机化和单一化(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而走向消亡。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一个已死的事件,一个深度美学化了的不包含意义的体验”,它是一个被注入情感元素并通过自我生长而产生的具有地域性和人文性的物质形态。以自组织为指导的田园景观规划设计作为一种具有地域性和场所性的景观设计手法,不但在恢复田园风光如画的面貌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而且也为解决城市环境中日益严重的非人性化问题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家思想录(第6辑)[M].科学出版社,2013:298.

[2] Haken H .协同学引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3] 侯元凯,刘庆雨,等.休闲农业怎么做——资源与构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17.

[4] 黄学谦.田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杭州市龙坞镇为例[J].今日科苑,2009(11).

猜你喜欢
自组织特点
多子群自组织聚合的PSO数据分类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群体智慧与教育研究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基于系统自组织理念指导教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