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地区历史街道景观设计感知之比较

2016-05-14 15:45邬丹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摘 要:本研究尝试从街道景观的角度切入,探讨大陆游客与台湾居民对艋舺地区历史街道景观感知的程度。利用常见的景观评价方法——语意差异法,对艋舺地区历史街道景观感知进行调查与分析,期望本研究的实证操作,系统化地了解大陆游客与台湾居民对艋舺地区街道的景观感知,补充专业者于实施相关规划时,获取民众意见信息的不足,并能系统化地了解历史街道的感知程度,作为未来专业者实施规划设计时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街道景观;景观感知;语意差异法

0 引言

于全球掀起历史保存风潮的当下,台湾亦受到历史保存风潮的影响,进行了一连串的保存运动。但是,现今,台湾“由上而下”的历史保存机制,容易造成信息混乱,并且伴随着大陆游客的日趋增多,也亟须得到更多的看法与感受。

因此,本研究尝试从街道景观的角度切入,利用语意差异法,探讨大陆游客与台湾居民对艋舺地区历史街道景观设计感知的程度。并选择台北市历史最悠久的地区——“艋舺地区”为实证对象,来探讨语意差异法应用于了解街道景观设计感知的可行性,以及对于历史保存与环境规划的贡献性,期作为未来艋舺地区的历史保存或环境设计的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大陆游客与台湾居民对历史街道景观设计的感受。因此,本研究的母体设定为大陆游客及台湾居民,并于2015年11月25日~12月8日展开问卷调查。

1.2 研究工具

(1)受测者的基本数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大陆游客与台湾居民对艋舺地区历史街道景观设计的感受评价。本研究设定的三项基本资料内容,包含性别、居住地区以及教育背景。

(2)历史街道的取样。本研究将针对艋舺街道进行筛选,最后总共选取8条街道进行实证调查,分别为番薯市街、直兴街、草店尾街、水仙宫口街、新店街、厦新街、龙山寺街与剥皮寮。

(3)评价量尺之设定。针对研究性质与目的,选择适宜的形容词序对作为景观评价的语意。因此,本研究针对环境描述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搜集,经由分析剔除相同的形容词后,剩余17组语意序对。

1.3 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艋舺地区街道景观的感知程度。因此,通过S.D.分析法进行调查,依据研究目的与性质进行实证操作。具体叙述如下:

(1)研究主题设定。本研究针对艋舺地区街道景观设计进行感知比较的探讨,并依据研究目的进行操作方法与相关资料的搜集与设计。

(2)问卷设计。依据上述文献搜集与分析的结果,进行问卷的设计。

(3)实证调查。实证调查的测验对象设定为大陆游客及台湾居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4)调查结果与分析。依据实证调查的结果进行资料统计与分析,了解大陆游客与台湾居民对艋舺地区街道景观设计的感知程度。

2 研究结果

问卷调查的数据处理以SPSS为分析工具,主要针对受测者的居住地区进行区分,分析比较街道景观设计的感知,了解大陆游客与台湾居民对街道景观的感知程度。

表3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陆游客方面,17组景观设计感知的语意序对中,平均值大多在4~5之间。台湾(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居民方面,景观设计的感知与大陆游客呈现相同倾向,但是在平均值趋于平缓且多数介于4的上下,显示台湾居民对艋舺地区的景观感知程度位于中等。在标准偏差的分析中,显示相对平均的状态,也可以说,两者的相差不大。在显著水平这一栏中,14组景观感知的语意序对皆达到显著的影响,且在“居住地区”方面,显示有明显差异。而这些变项亦可作为未来环境规划或历史保存的考量项目。

但检测过程中,“性别”与“教育背景”对景观感知程度却未达显著的水平(P<.05)。故,在大陆游客与台湾居民对艋舺地区历史街道景观感知程度的比较中,“居住地区”对景观感知的影响较大,而“性别”与“教育背景”对景观感知的影响较小。

3 结语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藉由大陆游客与台湾居民,了解艋舺地区历史街道景观设计的感知,并尝试透过语意差异法,进行艋舺地区的调查,找寻大陆游客与台湾居民对街道景观设计感知程度的异同。因此,本研究建议可针对艋舺地区其余的历史街道,持续推进关于大陆游客与台湾居民对历史街道景观设计感知的调查与分析。这样才能全面性地了解其对艋舺地区历史街道景观设计的感知程度,以作为未来进行艋舺地区环境规划与历史保存计划的拟定,以及上位者了解大陆游客与台湾居民感知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黄世孟.基地规划导论[M].台北:建筑学会,1995.

[2] 黄富瑜,林晏州.淡水捷运线使用者对沿线景观知觉与偏好之探讨[J].中国园艺,1999,45(1):101-116.

[3] 李素馨.都巿视觉景观偏好之研究[J].都市与计划,1999,26(1):19-40.

作者简介:邬丹(1989—),女,江苏扬州人,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