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创作意识的培养

2016-05-14 15:45宋英娟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基础教学

摘 要: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应对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和学生探索绘画知识,感受绘画乐趣,以研究发现为出发点,从传统的单一技能的学习,转变为一个主动的体验学习、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释放个性,以绘画方式直接传达自我真实感受。

关键词:基础教学;创作意识;主观情感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美术基础教学常常因过于注重对绘画传统的技能传授和训练,使不少基础训练课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过于关注技能训练,而脱离学生的真实感受与生活经验,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更泯灭了学生的敏锐观察力,这也是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直接原因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变得懒惰,不愿意细心地观察生活。缺乏了从生活中吸取营养,独立完成创作的信心和勇气。所以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应对基础教学进行改革,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和学生探索绘画知识,感受绘画乐趣,专注研究,从传统的单一技能的学习转变成一个丰富的体验学习、创造性学习。下面是笔者对在高校美术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些思考。

首先,教师需转变思想、转换角色。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其特点,既要传授前辈们数百年悉心研究积淀下来的先进成果,又要了解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学生在学习前辈成功经验的同时学会思考与反思,并能自觉总结经验用于自身的创作中。通过艺术教学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需要一个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因此建立一个思想自由、气氛融洽、平等互助的课堂气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应该在完全打破传统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同时,为学生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和快乐。在传统的讲授法和演示法教学下,学生思维自然会沿着教师演示而受到牵引。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已有的经验无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在未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的环境下,学生往往会感到事不关己,甚至压抑和挫败,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更体会不到绘画的乐趣,从而降低学习的动力,更使得学生作品在绘画风格和技法上单一、简单。

面对新一轮美术教学改革,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从学生角度去思考与引导,只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其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去关心他们,开启学生的心扉,去撞击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火花,激发学生感受艺术、积极创新的热情。教学相长是教师美德之一,更是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学家广为提倡的,孔子常鼓励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有学者谈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对待学生要充满关爱,在充分认识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亮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道德和知识层面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影响。大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活跃的师生交流。

其次,应加强对学生绘画意识的培养。在实际作品中不过多地要求完整性,以情感表现及作品张力为评判标准。美术基础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意识,这里包括审美感受启发、基本技法的训练、艺术造型规律的掌握及应用、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对基础造型和基本技法的训练比较注重。对审美感受的培养及创造能力的提高则相对容易忽视。前者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容易获得。而审美感受的培养及创造能力的提高则需学生自主研究与体会。创造能力是审美感受、造型能力、艺术修养以及主观情感的综合反映。学生创作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审美感受的不敏感造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能画得准确,画得像,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进行艺术概括与处理,脱离了客观对象就束手无策。

第一,审美感受的培养是创造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绘画务必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以此来选取能恰当表达这种独特感受的画法。石涛画语录中说道:“用绘画来表现对象,应物象形,能表现一切,但都必须通过作者的真实感受描绘物象”。

第二,意境的体现是审美感受培养的核心。绘画的意境体现作者的审美感受、造型能力,是艺术修养以及主观情感的直接反映。画,表现了天地万物形象。不同的感受会创造出不同的画面。灵感或美感似乎从天而降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的意境是作者创作意图的直接反映。

第三,独立观察是审美感受培养的直接动力。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两大途径是写生和临摹。临摹有利于借鉴前辈的经验;写生则更有利于获得创作的灵感。写生中教师应加强引导学生区别自然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加强独立观察意识。

以往教学中强调“准确”二字,而学生对“准确”一词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像不像,缺乏主观观察,这也是导致学生作品千篇一律的主要原因。在基础教学中,强调造型的准确性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艺术上的“准确”是相对的,重在有感而发,艺术的真实有别于照片中的真实再现,是要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艺术创造的魅力在于是否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通过作品的立意、构图、色调、形象、表现语言等诸多方面呈现给观者最大的视觉震撼,引起观者的感情共鸣。引导学生区别自然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基础教学中作业问题的解决,同时更是教学中艺术创作意识的渗透,为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因为互联网的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大量涌入学生眼前,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青年学生的很多想法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一个班学生的想象力和视野是教师一个人无法达到的。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艺术体验和学习过程中,在尊重学生真实感受与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探究寻找适当的艺术表现语言,以此来培养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意识的发展,进而达到技术向艺术的有效转变。

作者简介:宋英娟(1984—),女,吉林榆树人,硕士,内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油画,水彩。

猜你喜欢
基础教学
动画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的体会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如何提高素描教学技能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改革探究
篮球教学中提升学生投篮命中率研究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在高师钢琴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人才培养视野下中专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学习迁移理念在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构图程式在基础教学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