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再造

2016-05-14 16:10余毅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持续发展创新

摘 要: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的历史过程。一个城市的空间及建筑都深刻地记录和承载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当下的城市设计和建设,应当高度重视这一历史规律,注重保护和传承已有的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建筑和城市形象。因此,在“空间再造设计”教学中,应该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环境通过科学的论证、研究加之现代美术的理念,充分运用现代工艺和技术手段,保护性地改造和再利用,使其空间得已再生,展示其潜在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使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脉络得以传承。让学生站在社会学的高度,关注环境、历史问题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从而增强历史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空间再造;持续发展;创新

城市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更新和改造的一个动态过程,如何妥当处理好历史建筑、环境和城市更新发展的关系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综合性大课题。[1]保护性地改造和利用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环境早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此时,顺应国际趋势的大背景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开展城市“空间再造设计”的教学活动具有多重积极的意义。

“再造空间设计”是艺术设计与建筑学的交叉学科,是“人居环境”体系与“艺术设计”体系的交汇点,是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环境通过科学的论证、研究加之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充分运用现代工艺和技术手段,保护性地改造和再利用,使其空间得已再生,展示其潜在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使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脉络得以传承。

1 城市空间再造设计现状

1958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国际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确定城市的更新是包括重建、整修和维护三个内容的城市改善行为,包含城市物质的内容,城市经济模式及城市社会文化三个不同层面的更新内容。[2]而城市社会文化层面内容的更新对整个城市的更新和发展起到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反映人类对待自然和人文、能源、资源、环境的态度和意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在面临不断加剧的城市问题以后,开始重视城市更新和发展中对历史建筑及其地段的保护,并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世界性的大势所趋。

以国外的经典案例为例,如德国柏林原帝国大厦改建后作为两德统一后的国会大厦,原建筑物的标志物——巨大的中央穹窿顶在二战时被炸毁,因改建后的新功能需求,中央穹顶以高强轻质的金属玻璃穹顶的面貌出现,并保持原有造型特征,反映了旧建筑空间改建再利用中“新”与“旧”完美的结合;又如由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主持设计的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设计中把扩建工程内容均沉入地下,地面建筑物仅为“古典式”造型的“玻璃金字塔”,透明的“金字塔”既保持了卢浮宫的原貌,又增添了卢浮宫新的活力,成为建筑景观中“昨天”和“今天”的纽带。

我国在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和再利用方面,应该说同整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相比是滞后的。目前,不少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更新的趋势正严重威胁着其城市文化和环境特色,大规模的“拆旧见新”的改造与更新,几乎使城市的传统文化景观消失殆尽,导致全国许多城市的面貌几近一致,建筑风格毫无地域特征,城市文化生态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破坏,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严肃关注与重视。试想,我们将可利用的有历史文脉的废弃空间,根据现有功能的要求探索相应的保护性的空间再造设计,其意义非凡。

对旧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和再利用是一种主动式的保护,使旧建筑空间得到再生,展示出旧建筑空间潜在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这样的做法既保留了有历史文化底蕴而闲置多年的建筑空间,使其更大限度发挥其延续作用,又使我们的建设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使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城市文化脉络得以传承,文化生态得以保护。从而有目的地进行保护性的改造和利用,将赋予该城市或地区的文化以新的生命和精神内涵。千篇一律的“现代”城市即有了自己的个性。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其特殊的身份让笔者不仅仅关注历史建筑再利用及建筑空间再设计的问题,笔者更在意基于上述的理念,将这一课题贯穿于教学中所展示出的创新价值。

2 城市空间再造设计教学价值体现

2.1 时代性——符合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共同的战略目标

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发展大会认定,可持续发展即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并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该会议发表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中,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领域的延伸,是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共同的战略目标之一。它指建筑和城市应当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生存及发展的环境。建筑的设计应寻求与人工环境的协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能够得以持续地向未来发展。[3]其主要特征为绿色、节能、自洁、自净与和谐共生,可见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其根本点在于资源、能源和生活模式等全球视野的“共生”概念。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目前世界原料能源的40%被用于建筑业,除燃料之外55%的木材亦用于建筑业。建筑物的建造及日常运行和维护将消耗大量的原料和能源。然而地球自然资源是有限并不可再生的,全世界不断出现能源危机,促使人类对其自身在建筑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的行为作出必要的“反省”,更加审慎地利用有限资源,最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源,处理好建筑和资源的关系。而对于城市,考虑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保持城市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平衡,“空间再造设计”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所以,该课题设计符合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共同的战略目标,并与20世纪90年代勃勃兴起的绿色设计的准则又不谋而合,因此紧扣时代脉搏。

2.2 重塑性——有利于学生的价值观“空间再造”

国内许多著名的文保、建筑专家就经济建设和城市不断更新中如何保护城市的文化生态而奔走呼吁。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评论道:“你要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首先就要爱你的家、爱你的城!你必须懂得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所产生的巨大的凝聚力。”[4]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家、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认为:“无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只把其当‘地皮使用,无异于拿传世字画作纸浆,将商周铜器当废铜。”

历史建筑及其地段是“城市记忆”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对历史建筑及其地段的保护及改造和再利用,可加强民族和个人对文化的认同性,展示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提升和丰富城市的文化品质及其内涵,并推动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设计作为人的创造本能,其价值与目的性息息相关,设计的目的性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最直接的联系。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文化、经济战略格局,我们必须对设计进行宏观的定位,站在更高的位置,来进行空间再造。让时代主题作为意识形态的基调、引导未来设计师(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指向担负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崇高目标。由此“空间再造设计”为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辟了另一片绿洲,同时又重塑了学生的价值观,这是本课题设计最有价值的地方。

2.3 历史性——不仅有现实性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未来性是设计的本质属性,设计总是对未来的设计、学生是未来的设计师,让他们在今天学会拥有科学认识观和价值观来全方位思考“空间再创造”,为他们走向明天和对未来的社会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具有非常(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大的现实意义。

空间再造设计借助各种途径和设计手法而得以实施时,它改变了城市发展的更新过程中城市及建筑在历史、现状和未来之间的原本难以弥合的断层,使城市和建筑在历史文脉中得以延续,它是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增添了城市的文化色彩及其内涵,体现了城市更新和发展过程中积极的、进步的、高层次的建设理念。因此,该课题具备了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

3 结语

此教学的开展并非仅是一个“空间再造”的意义,当学生融入时代的潮流,它使其学会站在社会学的高度,关注环境问题、历史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等。培养学生对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全面思考和正确认识,重塑学生的价值观和创造思维,增强历史感和责任感,从而让他们具备新时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空间再造设计”的学习与思考,使其意识上形成“空间再创造”,才是教学中空间再造设计的核心价值和创新所在。

参考文献:

[1] 马海丽.建筑空间更新设计与改建——历史建筑与现实时空结合的追求与探索[J].中国科技财富,2010(06).

[2] 种颖.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J].现代城市研究,2013(12).

[3] 宋邦宇.试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9).

[4] 韩增禄.北京古都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发展问题[C].石家庄: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2011.

[5] 魏娜.浅析旧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9(16).

作者简介:余毅(1962—),男,重庆人,本科,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持续发展创新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保险营销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试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会计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