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衣剂药害分析及解救

2016-05-14 19:41王险峰
今日农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衣剂药害大豆

王险峰

1.种衣剂的优势

作物种苗期主要病虫害是指那些种子传染、传带,土壤传播、传带而在种子萌动后开始为害根芽的各种苗期病虫之危害重、损失较大者。

作物种苗期病虫害一旦发作,即不能恢复,若是检疫性病虫一旦传入则很难扑灭;很难在其初侵染的急剧发展、发作阶段进行高效治疗以控制发病。

为在种苗期这一关键环节对种苗病虫进行综合防治,农艺措施,如轮作、选种、分期播种,收效甚微;采用化学药剂干拌种、湿拌种,药剂不容易粘着,经过贮藏搬动、运输、播种等环节,脱落损失严重,药效差,或因加工药剂颗粒大,难以拌匀,药效差,药害重;病虫害同时发生,杀虫剂、杀菌剂同时混拌,用药量高,无论湿拌和干拌药剂粘着量小,效果差,成本高;处理后不能贮藏,需立即播种,不能作为种子标准化、社会化服务和产前服务的措施,只作为种子消毒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呼唤种苗期病虫害控制与培育壮苗措施规范化、系统化、简单化、易复制、高效安全、环保。

种衣剂是由杀虫剂、杀菌剂、驱鼠剂、复合肥、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增效剂、缓释剂、成膜剂和表面活性剂组成的药、肥复合型产品,适应农业高度机械化,它覆盖在良种表面,能立即固化成膜,土壤中遇水只能吸胀而不会被溶解,从而使药剂和微肥缓慢释放,这就延长了药效期,从而增加了防治效果,提高了种子质量,节约了药、肥,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天敌的杀伤。药剂和肥料从地下缓慢释放,被传导到植株地上部位,控制植株上部侵入的病、虫,促进生长,实现经济、杜会、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种衣剂生产是农业产前的一个重要环节,利于种子标准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符合我国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要求。种子处理是作物种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新发展。

2. 常见种衣剂药害

2.1杀菌剂药害

常见种衣剂的药害有杀菌剂:三唑类(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丙硫菌唑、多效唑、硅氟唑、环菌唑、环氧菌唑、三唑醇、三唑酮、羟菌唑、抑霉唑、氯苯嘧啶醇、乙环唑、三唑酮、苄氯三唑醇、烯唑醇)、福美双、萎锈灵、拌种双、拌种灵、丙森锌、代森锌、代森铵、代森锰锌、二硫氰基甲烷、恶唑菌酮、咪唑菌酮、咯菌腈、甲基硫菌灵;杀虫剂:噻嗪酮、吡虫啉、克百威、氯虫苯甲酰胺等。

2.2植物生长调节剂药害

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乙酸、吲哚丁酸、赤霉素、芸苔素、复硝酚钠、萘乙酸、2,4-滴丁酯。

2.3微量元素药害

矿物质营养:镁、铁、锌、锰、铜、硼、钼等。

2.4杀虫剂药害

共同特点是抑制作物生长,营养不良,影响作物出苗、分蘖、开花、结果、成熟,贪青晚熟而减产,重者绝产;叶变色、失绿、变黄、叶缘叶尖变色、下垂或叶枯死;地下根或根肿大、或萎缩,须根少,不长新根;植株矮小、不抽穗、花果畸形等。如大豆田用30%多克福种衣剂药害, 大豆子叶边缘红褐色,真叶皱缩深绿,不展开,根弯曲,须根少或不长须根,严重的死苗。35%克百威,每千克大豆种子用呋喃丹有效成分2.4克即产生药害,症状为大豆子叶边缘红褐色,真叶小而呈圆形、叶边缘红色,有的叶干枯、脱落,茎细弱,根弯曲、须根少或不长须根。30%或35%多克福(含隐性成分三唑酮,或吲哚丁酸,或复硝酚钠,或三环唑等)种衣剂,大豆下胚轴肿大,弯曲,不长须根,子叶不张开,或真叶皱缩不展开,严重的不出苗,烂种。又如玉米田用35%或30%(含隐性成分三唑酮,或吲哚丁酸,或复硝酚钠,或三环唑等)种衣剂,抑制幼苗生长,叶变黄,白色,不长新根,严重的死苗,烂种;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玉米3叶期以后叶变黄、白色,下垂,或烂叶,不长须根,严重的死苗;或叶鞘受损,芽在地表下拱不出土。

3.种衣剂药害原因分析

3.1种衣剂混配物质分析

种衣剂含有杀虫剂、杀菌剂、驱鼠剂、复合肥,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激素、增效剂、缓释剂、成膜剂(分散剂、悬浮剂、表面活性剂)。

3.1.1杀菌剂

杀菌剂来自化学合成,有些杀菌剂本身是植物外源激素,过量使用中毒,产生药害,抑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降低幼苗免疫功能而感病。据南京农大周明国教授研究,三唑类种子处理与对照相比,对禾谷类作物出苗12天叶面积的生长抑制如下:抑霉唑15%、三唑醇16%、丙环唑20%、三唑酮22%、氯苯嘧啶醇23%、乙环唑27%、苄氯三唑醇28%、烯唑醇45%。

如种衣剂含多效唑、抑霉唑、 三唑醇、丙环唑、三唑酮、氯苯嘧啶醇、乙环唑、苄氯三唑醇、烯唑醇等均可降低出苗率、幼苗僵化,抑制地上部分的伸长,如抑制小麦苗的叶、根和胚芽鞘的伸长,三唑酮种子处理,造成小麦大面积不出苗。拌种灵对担子菌中的锈菌、黑粉菌、丝核菌有特效,常用于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对单子叶作物容易药害,0.1%种子处理严重降低小麦出苗率。

2005年呼伦贝尔农垦局谢尔塔拉农场3000亩大麦用6%戊唑醇种衣剂拌种,严重抑制出苗和幼苗生长,全部绝产。

2005年黑龙江省拜泉县使用含有隐形成分三唑酮35%多克福种衣剂,近万亩大豆受药害,严重抑制幼苗生长,严重的粉籽不出苗。

3.1.2杀虫剂

含有杀虫剂的种衣剂含克百威及有机磷类杀虫剂造成药害比较常见。克百威用于大豆拌种,安全系数太低,本不应该注册,控制在100千克种子用有效成分150克以内安全,但在用量过高或遇低温等条件下,抑制大豆幼苗根生长,根畸形,不长须根。30%多克福种衣剂与35%克百威比,设计配比不合理,常造成大豆幼苗药害。

克百威3%颗粒剂与大豆种子混播,在大豆孢囊线虫发生中等偏轻条件下防治孢囊线虫,仅有15~20天左右的趋避作用,药剂失效后继续浸染危害,只能做到减轻危害,推迟浸染的作用,用过呋喃丹的大豆孢囊线虫数量比不用的成倍增加,当孢囊线虫数量达到中等以上时,呋喃丹颗粒剂无防治效果。

甲拌磷、乐果、甲基硫环磷、甲基异柳磷大豆孢囊线虫无药效,做种衣剂对地下害虫有效期短,药效差,对大豆不安全。应特别注意,受利益驱使有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宣称有火龙秧子专用肥、专用药,效果奇特,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用乐果、甲基硫环磷、甲基异柳磷、甲拌磷等有机磷农药,纯属误导。

3.1.3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

根据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生命是酶的代谢,酶由营养决定,植物营养平衡酶的代谢正常,植物生长健康;营养不平衡,植物会缺某种酶或某种酶不足,会导致内源激素不平衡,会诱发病害。酶是生命之本,植物激素是辅助酶,受酶的控制,酶受植物营养控制。

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是人类认识错误。人工合成的外源激素与植物没有亲和性,赤霉素、芸苔素、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复硝酚钠等及其混配制剂,在严格使用条件下,如使用时期、用量、浓度、环境等表现为在某个阶段直观式的有效,多次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第一大公害。

3.1.4微量元素

植物种子本身是营养平衡的,因此,作物幼苗期不缺任何营养。

在种衣剂中混入人工生产的微量元素又是一个错误,人们希望加微量元素培育壮苗,并不符合作物生长规律,往往适得其反,可造成植物营养的不平衡,经常造成微量元素中毒。

锌、铁、锰、硼、铜、钼、氯等称为微量养分元素,占作物体内干物质的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甚至更少。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土壤、微量元素供应不足的原因:

一是土壤本身含量偏低。

二是土壤生态条件环境影响,如受土壤PH,水分、质地、通透性等的影响,有效态微量元素少。

三是重视化肥使用,忽视有机肥使用,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

四是重视主要元素,忽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土壤中各营养元素之间有个平衡制约关系,如氮多抑制植物对钾、硼的吸收,钾多抑制植物对硼的吸收,磷多抑制植物对钾、铜、锌的吸收,铜多抑制植物对铁、锰的吸收,锌多抑制植物对铁的吸收,锰多抑制植物对钼、铁的吸收,镁多抑制植物对氮、磷、钾、钙的吸收。

如1993年黑龙江省推广,农发牌拌种灵含硫酸锌66%,硼砂13%,钼酸铵1%,用种子量2%拌种,锌、硼分别超过常规用量3.3、6.5倍,轻者推迟出苗3~5天,须根少、烂根,根茎弯曲,真叶卷缩,叶缘发黄,出现明显缺铁症状,重者烂根、烂种不出苗,大豆使用面积400多万亩,其中130万亩不出苗,造成6亿多元的损失。

3.1.5辅助剂问题

种衣剂选用辅助剂多是化学合成的,选用不当也会导致药害。

3.1.6有效成分加工工艺问题

克百威不同加工工艺对作物安全性有差异,一是用高含量的呋喃丹经过热熔加工成35%呋喃丹种衣剂,对作物安全性好。二是用高含量的呋喃丹经过粉碎加工成35%呋喃丹种衣剂,对作物安全性就差一些,原因是颗粒较粗。

3.2环境条件对种衣剂安全性的影响

在低温条件下,种衣剂随着作物种子吸水进入种子,种子萌发生长,温度低于13℃,种苗代谢停止,药剂不能快速排出体外而中毒;在大于13℃条件下,随温度上升,种苗代谢能力加强,排毒速度加快,种苗安全性提高。

我国传统计算作物生育期是以稳定通过10℃气温为标准,那是在不施化肥、农药条件下做出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普遍使用化肥、农药,作物栽培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经多年研究,在温度低于13℃条件下,作物代谢缓慢甚至停止,解毒能力差,无论种衣剂、除草剂、杀菌剂、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容易造成药害。

特别是在北方寒温带地区,如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 春季受延迟性低温影响,按传统气温播种,作物使用种衣剂极易发生药害,每10年一个周期,总有1~2个极端低温年;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上旬,总有低于13℃的天气,4月下旬到5月15日以前播种的大田作物,出苗缓慢,20~25天出苗,使用种衣剂后,会在三叶期后表现出药害症状,重的大面积粉籽。

土壤水分影响值得重视,北方春季常遇干旱少雨气候,会加重种衣剂药害。特别注意盐碱危害,常与种衣剂药害混淆。

3.3拌种技术影响效果与安全性

(1)拌种温度问题

拌种温度在20℃左右最好,最低应在5℃以上。拌种温度太低影响种衣剂的流动性,影响种子发芽率和拌种均匀度。北方早春拌种,由于拌种量大,往往提前拌种,温度低,拌不均匀从而影响药效。水稻拌种后种子水分增加了1%,低温拌种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影响大。

(2)加水问题

随着种衣剂农药的进步和加工技术的发展,种衣剂已向用量少的方向发展,如2.5%适乐时、3%敌萎丹每100公斤种子仅用100~200毫升。

传统的拌种方式(手工、半机械化、)很难拌均匀,需要加水稀释才能混拌均匀。不同作物用的种衣剂多少不同用水量不同。一般豆类作物拌种用水量为种子量的0.8-1%,禾谷类作物一般拌种用水量为种子量的2%左右,蔬菜类种子一般拌种用水量为种子量的3%左右。总之,拌种时要求达到混拌均匀、成膜好、不脱落。

如大豆拌种用水量每100公斤种子在1升以下,用水量过高,种皮脱落,影响大豆发芽;如用2.5%适乐时200毫升,加水800毫升以下,水稻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水2~2.5升,小麦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水1~1.5升,甜菜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水3~4升。

(3)大机械拌种要认真调试加水量和转数确保拌种均匀。外国公司种衣剂的新剂型,用量低,分散性,粘着性好,可以不加水,需要专业拌种机拌种,按说明书认真调整转数和时间。

(4)拌种后直接装袋,自然阴干,不要日晒。

(5)拌种与播种间隔时间问题。

用种衣剂拌种后应间隔4天播种,间隔时间过短影响成膜效果,会加重药害。

4.农艺措施与种衣剂安全性

农艺措施不规范将常与种衣剂药害混淆,或加重种衣剂药害。一定要有当地突出影响种衣剂安全的农艺措施田间药效安全性评价报告。

(1)作物播种期和水稻移栽期问题

北方自从推广种衣剂后,播期普遍提前。播种期过早,温度低,作物幼苗对农药的代谢能力弱,药害加重,抑制作物苗期生长,延误农时而减产。

北方大田大豆、玉米、棉花、芸豆、红小豆、绿豆、瓜类、 甜菜等种植过早,因种衣剂中含有激素、杀菌剂等,早春低温会加重药害。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专家提出,水稻移栽高产期在5月15~25日,由此黑龙江农垦总局要求水稻移栽期在5月15~25日,最晚不得超过5月31日,一般移栽后8~10天就可缓苗。移栽期既不能提前,也不能拖后。近年来由于一些行政领导为了政绩而盲目推进适期早移栽,将移栽期提前到5月10日,或5日,还有更早的在4月30日,早移栽,温度低,缓苗需要15~20天,温度低,易造成药害。

(2)水田水层管理问题

在水稻移栽后为了应付低温的影响,栽培技术要求灌水加深水层保温,除草剂使用技术要求水深不要淹没心叶,水层过深会加重药害。

(3)秧苗素质问题

俗话说壮苗八成收,种衣剂的使用多数添加了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有的添加微量元素,或激素型外源杀菌剂,混拌不均匀,播种过早遇低温会造成药害。

(4)施肥问题

普遍施氮肥过多,尤其是市场推广三元素复合肥,配比不合理,氮过多,磷、钾元素含量多数与标签标出的含量少的多。苗早发,农民习惯多追施氮肥;氮过剩导致作物细胞疏松,不抗药,易发生药害。大豆苗后两遍尿素,导致大豆徒长,植株繁茂高大,花粉少,结荚少,易倒伏,大减产

(5)播深问题

播种过深,影响出苗和生长,造成弱苗,易造成药害。

(6)秸秆还田出现问题

近年来水稻秸秆深翻还田,在高温条件下秸秆无氧发酵,产生硫化氢、胺气、甲烷等有害气体使水稻中毒,叶鞘褐色、根变红、变褐色,抑制水稻生长,容易加重药害。

(7)发生种衣剂药害选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解救加重药害

发生药害传统方法是选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含有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叶面肥,都会加重已经发生除草剂、种衣剂的药害,或者引起新的药害。

(8)除草剂残留药害与种衣剂混淆

除草剂残留药害与种衣剂药害混淆,药害症状同时发生,并有加重种衣剂药害问题。

(9)地膜覆盖使用除草剂会加重种衣剂药害

地膜覆盖田除草剂使用技术不成熟,多数为注册登记,药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造成原因一是忽视地膜覆盖田的特殊性,多数除草剂在注册登记田间药效评价是忽视或未做安全性评价,二是推荐用药量大,受温度、湿度、土壤理化性质、除草剂自身特性等因素影响;三是施药机械质量差,标准低。四是地膜覆盖灌溉、滴灌用水温度过低、过量灌水,或盐碱地灌水过多,返碱造成碱害。

(10)井水不晒直接灌溉或喷灌

北方井水从井中抽出不晒水直接灌溉,水温在35℃,特别是在高温天气灌水,或喷灌,会加重种衣剂药害。

5.理性认识种衣剂效果

种衣剂是以种苗为保护对象、种苗病虫为防治靶标、种子为载体的种衣剂包衣技术,是防治作物种苗期病虫药剂处理方法中的主要改进手段之一;种子包衣技术集防菌、防线虫、防虫药剂和微生物制剂及微肥于一剂,集颗粒、浸、闷、拌、载、包、持于一役。其原药高效内吸、对谱,再加以成膜包护,随播种入土,可做到靶标深层隐蔽施用,扼杀种苗病虫于初侵染之薄弱环节。

20世纪90年代推广种衣剂初期专家总结有微量、集中、高效、持效、保苗增产、无污染、不杀土内天敌等优点,并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效益,堪称当前控制有关种苗病虫害于初感染期的较好方法。

(1)种衣剂对病虫害的控制效果有限

使用种衣剂并不能彻底解决种苗期病虫害危害。

结论一是使用种衣剂只能做到推迟侵染,减轻危害,拌种就比不拌强。

结论二是要改进评价方法,在药剂有效期内评价药效,如大豆根腐病,杀菌剂只有20天左右的控制效果,使用种衣剂后只在20~25天评价病害控制效果,不需要采用传统的评价,分三次防病效果;又如克百威、有机磷等对大豆孢囊线虫发生中等偏轻条件下防治孢囊线虫,仅有20天左右的趋避作用,药剂失效后继续浸染危害,只能做到减轻危害,推迟浸染的作用,用过克百威的大豆孢囊线虫数量比不用的成倍增加,当孢囊线虫数量达到中等以上时,呋喃丹颗粒剂无防治效果。

结论三是重在评价增产效果。

(2)安全性问题

随着种衣剂的使用面积扩大与实践,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改进,逐渐认识到对作物的安全性日益突出,特别是杀菌剂的更新换代,大量激素类杀菌剂的使用、人工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的混入,事与愿违,药害、肥害发生频繁。

使用化肥农药会降低作物免疫功能,诱导发病,抑制作物生长,特别是我国农业种植规模小与技术落后,使用种衣剂加重对作物的伤害而减产。

(3)改进种衣剂评价方法

种衣剂药效评价改为:

①种衣剂安全性评价必须有在低温、不同播种期条件的评价资料。

②在药剂有效期内评价药效,化学药剂一般在作物出苗后20~25天评价对虫害、病害控制效果;生物制剂在作物出苗后30、45、60天评价虫害、病害控制效果。

③生物制剂、线虫评价最好选用简单对比法,每个处理区面积200㎡以上。

④重在看产量。

6.种衣剂药害预防与解救

6.1种衣剂药害的预防

(1)加强安全性评价项目

种衣剂在田间登记试验中应该增加项目

①低温条件下安全性评价。②适期播种条件下安全性评价。③在施化肥、农药条件下安全性评价。④与农艺措施配套安全性评价。

(2)适期播种

在使用化肥、农药生态环境条件下,北方播期(插秧期)应以稳定通过平均气温13℃为准,如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吉林北部等,5月15日到25日为大田(玉米、水稻、大豆等)适宜播种期,各地根据这个原则,选择适宜的品种,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分析,经过田间试验,确定适宜的播期。如大兴安岭农垦局按传统10℃以上积温计算,作物生育期110~120天,按13℃以上积温计算作物生育期85~95天。

(3)种衣剂与功能性植物营养剂混用

多年来黑龙江农垦总局植保站研究预防种衣剂药害最佳方法是与功能性营养剂混用,平衡微生态菌群,给有益微生物提供营养,调整酶的代谢,增加植物种苗期自身免疫功能,促进植物幼苗新陈代谢和排毒、解毒,促进幼苗快速生长。

水稻、蔬菜等苗床苗后,每100㎡喷洒禾生素100毫升+益护100~150毫升。

每100㎏种子选用益护200毫升+禾生素150毫升与种衣剂混用,或在已经拌过种衣剂的种子再拌相同剂量的益护+禾生素。

在嫩江县、大兴安岭农垦局,黑龙江垦区等地选用禾生素+益护混用,既解决了除草剂残留药害,又解决了种衣剂在低温条件下的药害。在大豆1~2片复叶期,3~4片复叶期;玉米3~4叶期,5~6叶期,每亩用禾生素50毫升+益护50毫升喷雾,对大豆根腐病、大豆线虫病,玉米大小斑病、茎基腐病等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第一遍喷雾可与苗后除草剂混用,不影响除草剂药效。

6.2种衣剂药害的解救

种衣剂药害同除草剂、病毒病、植物营养缺素症等都是抑制生长、营养不良,实际上是酶的代谢问题,植物体内微生态菌群失衡,植物营养失衡导致,解决的方法同上,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

水稻、蔬菜等苗床苗后,每100㎡喷洒禾生素100毫升+益护100~150毫升。

每亩用益护50毫升+禾生素50毫升喷雾。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含有这类成分的叶面肥。

喷雾方法要规范,要点是人工选用进口80015型扇形喷嘴,配100筛目柱形防后滴过滤器,压力2个大气压,喷液量7~10升/亩。喷杆喷雾机选用进口80015型扇形喷嘴,配100筛目柱形防后滴过滤器,压力3~5个大气压,喷液量5~7升/亩。

选用适宜气象条件作业,温度13~27℃,空气相对湿度65%以上,风速4米/秒,晴天上午8时前,下午6时后喷雾作业,在夜间无露水条件下喷雾效果好而稳定;喷雾作业时加入喷液量0.5~1%的植物油型喷雾助剂,明显提高解药害效果,并可减少益护、禾生素用量20~50%。

猜你喜欢
衣剂药害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不同种衣剂在鲜食玉米“申科糯601”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青瓜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如何辨别肥害和药害
不同种衣剂对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域外药害事件及其监管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