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

2016-05-14 10:06周文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境科学文本

周文明

[摘 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课教学应该在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他们对于文本的感受、分析和批判阅读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阅读素养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不仅是语言文字基本功的形成和对于语文知识的量的积累,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阅读教学;思维品质;语境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反对模式化的解读,提倡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在阅读教学层面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那就是对于文本阅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新课程把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置于一个独特的位置,强调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日渐优化。这种优化了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结合文本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语境素养;充分关注学生的科学品质素养,对于传统文化要学会质疑,能有鉴别地、批判地吸收和运用;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注重思维的严密性、思辨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具备一定情智素养,能把情感逻辑和理性逻辑合理地运用到文本阅读过程中去。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培养是语文课极为重要的方面。本篇将围绕语文学科知识和语文教学实践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语境剖析素养,思维品质培养的基石

语境剖析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常见、最基础的办法,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语境剖析包括前语境引入、本语境探索和后语境注读延伸。

前语境引入,清扫文本阅读障碍的前提和铺垫。前语境指阅读与本语境有重要关联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是阅读主文本的引导性文本;本语境探索是指教材教学的核心文本,是阅读文本的全部要旨所在;后语境注读延伸是指本语境发生之后,后续研究者对此加以探索性的注解或推演。

以古典文学为例。古典文学,包括上古时期、中古乃至于近古时期的文学作品,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是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的源流。阅读教学理应当传承这种能成为民族文化标帜、承载着独特文化和信息的文本。虽然不是全部,但一定应该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越是世界的。例说,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虽相对好懂一些,但是笔者以为仍不可忽视对于该文本的前语境的阅读。构成该词作前语境的要素比较多,例如:“定风波”是题目还是词牌名?有没有象征隐喻的味道?它创作于何时何境?这是中学生阅读时候必须知道的。否则,对于文本内容的亲近如同骨鲠在喉,咽之不下,极为不快。精心研读前语境,不难发现:“定风波”在此是词牌名。又名《定风波令》《卷春空》《醉琼枝》。“双调”,六十二字。本篇创作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湖北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后遇赦北还之后的苏轼心灰意冷,他自言“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自己的一生总结极为苍凉。《定风波》一词仅仅是这个漫长苦楚生涯的一个小小插曲。教师通过前语境的进一步阅读研究,阅读“小序”的内容:“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通过本篇的前语境阅读, 教师仔细体会一定能发现其中的“余独不觉”可能只是词人创作时用来遮掩内心动荡不定情绪的幌子而已,真正“不觉”可能还是那些“同行”。有了这些铺垫性的前语境阅读,接下来的本阅读就容易多了。

这种前文本阅读依照具体的阅读对象有差异,还可以根据需要适时调整,从而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本语境考量,文本信息整合的载体。阅读是复杂的心理活动,是阅读主体主动投入积极思维的过程,甚至是主体的一种创造性劳动。《课标》指出,提倡有创意的、个性化的解读。但是这种个性化的解读与文本是有密切关联的。需要阅读者凝神聚力,搜寻整合相关信息。搜寻信息的过程需要阅读者思维十分清晰,精力高度集中,从而完成指定的阅读目标。阅读中准确快速地捕捉相关的注解信息需要读者敏锐捕捉信息、比较信息、筛选与整合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科学的理性的思维去认知作品,从而达到准确搜寻与整合信息的目的。在本语境阅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语词之间的关系的合乎情理的、科学的理解,对于文本内容进行科学推理。本语境中往往有些似是而非的干扰信息,可能淆乱读者的思维。例如,有这样一则阅读语段:

“所谓东方数学,主要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就是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中国数学)跟现代欧美数学的异同。我们学现代数学(也就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不定理,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中国,……东方的数学有一定的思考方法,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用这样的原理解决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数学就不断地上升和发展。……怎样进行工作,才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并在不远的将来,使东方的数学超过西方的数学,不断地出题目给西方做,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该文本涉及到两个概念:“东方数学”和“东方的数学”,乍看起来应该是一样的。但是,偏偏在本语境中就是有区别之处。读者可以结合语境细心研究,辨别关键信息,就不难发现这两个概念是不一致的。根据“怎样进行工作,才对得起古代的前辈,建立起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这样的表述,读者才能知道,“东方的数学”所指是我们当今的现代的数学,与前者“东方数学”的所指“东方古代的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是不一样的。

文言文阅读中,我们仍然要根据本语境来加强理解,从而实现对于整篇文本的理解。试看这样的语句:

“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病笃,范雎免相。”(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笃”的本义是“深厚”,然而放在本语境中明显不通顺。根据前文的“因谢病”和后文的“因免相”,读者就豁然开朗了。它表示“病重”的意思。可见,根据本语境来搜寻、判断、整合信息,是准确理解文本的重要前提,是科学素养的表现。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对本语境的严密细致的考量,这是其他阅读活动的基础。

后语境注读延伸,文本阅读的重要参照。后语境,指在本语境之后,往往有很多前人的注释,或者编者的有意识的注解,以期待引起读者的阅读关注。但是,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偏偏有读者更多地关注前语境和本语境,忽视后语境的研究。匆匆忙忙,导致阅读结论出现偏差。这样的例子很多,以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为例。本语境有这样的语段: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在这篇散文之后,有这样的文字: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也就是这个问题,竟然有读者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日子”“特殊”在哪里。原因在于忽视了对于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这个最简单的后文本的仔细阅读,显得过于匆忙或者大意。可见,后语境十分值得关注。特别是对于有些难度颇大的本语境。

二、科学品质素养,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保障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工具性指的是作为语言层面使用的特性而言的,人文性是什么呢?《辞海》把它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既然是“各种”文化现象,那么就应该林林总总,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文化现象。人文的核心追求应该是善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笔者以为,不论是科学的还是艺术的,只要诉诸汉语言文字层面,就应该具备善的初衷,因为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于世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为了人类发展和进步服务的。故语文阅读,极具人文性内核,应该给当代学生一定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因科学素养的缺乏,在阅读文本的时候给他们带来误导。

既然语文作为文化层面而存在,而传统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的文化根源。文化是有包容性的,那么其中必然良莠并存。对于传统文化中不适合现代中国人生活和发展的层面,就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扬弃的态度是科学的态度。只有用扬弃的态度对待它,才能够让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不致让传统文化的误区浸淫着现代化的中国。例如:小说《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段有这么一处细节描写: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这段文字中提到泡茶的用水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而且吃起来觉得“轻浮无比”,这是很值得怀疑的。生活常识告诉人们,水生百日则生毒;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而语段中提到五年前的梅花上的雪竟然能泡茶,竟然吃起来“轻浮无比”,实在令人不可轻信。作家借此主要想表达的是妙玉的清高远胜黛玉,遁入空门。从这种情感逻辑层面来说话、描摹,自然无可厚非,运用到生活中可能就要贻笑众人了。除非此种水质如同传说中的某些泉水那样,具备某些独特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对于“酒”的功效的夸张,实在令人怀疑。譬如杜甫诗《饮中八仙歌》提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陶潜写自己饮酒的生活状态:“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桓。”读者一定非常欣赏陶潜这种闲适随意的生活态度,陶醉于这些绝美的文辞。但是,经常纵情饮酒的生活一定不能成为学生们应该具备的生活常态。况且,并非所有的人饮酒都能如李白、陶潜那样赋诗的。至于《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们饮酒十几大碗的生活状态,笔者以为更不能大肆渲染。要对学生说清楚,那仅仅是表明了梁山好汉们的豪情,况且古代的酒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需要进一步仔细研究。

这些基于科学层面的理性思考,同样没有漠视材料在本语境中的对于人物思想性格的分析,其出发点是善的,符合人文性的思考,也能帮助中学生们在特定年龄段,把人生的小舟划入安全的人生港湾,意义更是重大。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中,很需要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敢于怀疑、敢于否定可能阻碍学生成长的传统文化,对于文本价值采取理性的扬弃态度,这是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让阅读教学在教育领域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侧面。

三、思维严谨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目标

义务阶段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提倡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标更是明确地指出,在阅读论述类文本的时候,要充分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从实际工作来看,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一切学者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语文学科是一门极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需要教与学双方严谨地对待。在对待具体问题的时候,需要追根溯源。即便是对于文句的记诵、默写这样看起来很机械的操作,实际上仍然严谨地对待,深入理解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以《荀子·劝学》为例: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段文字中有两个字“致”和“至”是很容易混淆的。不少学生在记诵、默写的时候,把这两个字给误写了。我想一定是缘于他们没有认真思考,没有养成严谨学习态度。如果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字的具体意思,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了。“致”是“达到”的意思,乘着车马,有想达到目的地的愿望,强调最终的结果;而“至”是“到、到达”的意思,强调积累的方向,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这种对于问题的思考与执着的态度,我认为是严谨的态度,是学习的基本思维品质。

语言的正确使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功,辨析和运用近义词需要严谨地对待。例如,这样两个近义词“退化”和“蜕化”,我们如果不认真思考,很容易混淆并且误用。“退化”一般指生物的某些功能在演变过程中或者由于机体的衰老逐渐削弱了;而“蜕化”是“蜕变演化”,更侧重于人的思想品质方面发生质的改变。还有“起用”和“启用”,前者指重新任用某人;后者指开始使用某物。另外有“伏法”和“服法”。前者是被依法执行,受到死刑的制裁;后者指罪犯服从判决,认罪,两者意思大相径庭。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常见,也很多。没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艰苦的学习精神,是很难达到的。甚至,在文字的书写上都需要态度严谨。这种对于语言文字的精确理解与运用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一个人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当然是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其次,来说说语文阅读教学中思辨的思维品质。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对于阅读教学中的专业问题有全面的辨证的发展的认识;从学生学的角度看,需要拓宽思维,培养辩证思维的习惯。例如,对于文学形象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多角度地理解、评判,而不是孤立地分析。在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作品《项链》中,主人公马蒂尔德的艺术形象需要读者关注。传统认为,是马蒂尔德的虚荣心导致人物的悲剧命运。这样的分析显得绝对化、单一化。我们可以进一步结合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辩证地全面地分析人物,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进行突破,甚至可以采取颠覆的变革的观念:马蒂尔德夫妇在艰难的生活中互相恩爱,相互理解,能共同承担生活的艰辛,应该是一种美德。作品虽然是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我们认定就是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吗?马蒂尔德能创造条件去参加一个舞会,是对于美的生活的追求,普通人就没有这种“奢求”吗?再说,如果人物很虚荣的话,她怎么又会把真实情况告诉朋友呢?这正是诚实善良的表现。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偿还债务,体验了艰苦的生活。这就一定是悲剧吗?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那么作品撕毁了什么?作者说:

“人生是多么奇妙啊,极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

这样的评论表明作者把问题的源头指向了小事情、指向了偶然性的因素,所谓的虚荣心一说,来源于《教参》,大家一传再传,不加思考,于是片面和谬误变成了真理。可见,辩证的思维实际上让语文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接近问题的本源。在教学小说《失街亭》的时候,我们更不能依循传统单单以为街亭失守的全部责任归于马谡。通过作品中孔明对于街亭的布防、初见图本、回军汉中、赏赵云、斩马谡,深恨己之不明、错用马谡等情节,我们把孔明放在“人”而不是“神”的侧面加以探讨,认为街亭失守也有孔明轻于用人的责任。这样分析作品,就更显得全面辩证了。只有这样,语文阅读既能体现其感性的层面,又能体现其理性的锋芒;既能体现其具体的个性的分析,又能体现其独特的包容性。

四、培养审美的情智,是文学阅读的标志性思维

语文阅读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完全用科学的思维去剖析。《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为文学作品是审美的,是非科学理性的。在文学家、艺术家那里,客观事物是诉诸情感逻辑的,变异了的形象。阅读文学作品,有别于科学作品的标志就是其思维形式的不同,而很多学生读不懂文学作品,根源就在于他们用科学的理性代替了审美的思考,结果大异其趣。“因为理性的科学价值在人类生活中占着优势,审美价值常常处于被压抑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它可能给学生阅读带来误解。在文学作品甚至是某些科普作品阅读中,我们也得培养学生审美的情智。

我们来看看泰戈尔的《新月集》中的一篇《孩童之道》,该文收录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语文自读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孩子知道各种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却像一个乞丐。他所以这样假装了来,并不是没有缘故。这个可爱的小小的裸着身体的乞丐。”

在阅读过程中,很多学生并不理解这些话语的含义。在阅读过程中,这样几个问题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

为什么孩子愿意,他们竟然能飞上天去?作家想表达什么?

孩子有哪些聪明话?为什么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谁才能真正懂得?

既然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为什么还说他是乞丐?

对此,笔者以为,不仅要依靠前语境,了解泰戈尔其人的思想和信仰,还要结合本语境,了解“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的内涵。最重要的,还得了解泰戈尔对孩子的热爱,即便到了中晚年,泰戈尔仍然童心未泯,他把每一个孩子都看成来自新月世界的天使。在新月世界里,孩子有应有尽有的物质财富,是自由的,无忧无虑的,来到人间,只为了求得母亲的爱。从科学理性来看,孩子是不会飞翔的;从作家的情感逻辑来说,孩子是小天使,是可以飞翔的。从科学理性来看,孩子不能说出各种各样的聪明话;从作家的情感逻辑来看,诸多孩子一定能说出自己的天真可爱的幼稚的聪明话。从科学理性来看,孩子不可能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不可能有成堆的黄金珠宝;从作家的情感理性来说,孩子来自新月世界,那里无忧无虑,应有尽有。从科学理性来看,当一个乞丐是羞耻的;从作家的情感逻辑角度来分析,孩子这个裸体的祈求母爱的乞丐是个小可爱。因为在外国文学里,小天使都是可以飞翔的。这些文学语言,遵循着情感的逻辑,而不是遵循着科学的逻辑。而情感逻辑在现实世界中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让学生理解这种情感逻辑,这是构成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要审美因素。对此,孙绍振先生有深刻的独到的见解:“科学的理性逻辑要求充足的带普遍性的理由,而情感逻辑要求的则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的理由。对于科学来说,任何充足理由都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而对于艺术来说,每一个人物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不可重复的理由,尽管这些理由是可笑的、不通的。科学的理由可能是不艺术的,艺术的理由又可能是不科学的,这是审美价值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中西方古代神话从科学角度分析才显得荒诞不经,但是无疑问是审美的、艺术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更多需要读者从情感逻辑角度去揣摩,在审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

要培养孩子们的审美的情智,教师可以从科学理性和审美理性之间的反差,设置问题的矛盾之处,从而引导孩子们从问题的矛盾之处入手,进行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进而深层次地把握文本。

综合上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求教学者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积淀、科学素质和审美素养,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训练他们的思维,既要能引导他们发扬科学的、理性的、严谨的思维品质,也要能培养他们审美地对待文本,这是个体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唯其如此,教者才能够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和分析语文学习的动态特征,从而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框架,进而微观地细致地分析语文学科的具体问题,而不至于在错综复杂的语言丛林的探索中迷失方向。当然,上述四个方面未必能完全概括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部要义,但这是笔者在多年阅读教学实践中的肤浅思考。尽管不够完美,但是只要能对于阅读教学有一点启发和帮助,也就心满意足了。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1.

[3]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语境科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