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看“创新”

2016-05-14 04:02阮建林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长方体线段案例

阮建林

现在的数学课堂形式多了,花样多了,语言多了,探索多了,课堂可谓是热火朝天,如火如荼。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在教法和学法上运用新点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而透过开满“鲜花”的课堂,冷眼审视,部分课堂看似精彩、有创新点,却存在诸多问题。静心反思,如此“美丽”的课堂的风景背后,却未必都值得欣赏。

一、追求大容量,忽视合理性

点击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于长方体特征的体验,设计了如下环节: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请你拿出手中的长方体摸一摸、数一数,并说说有什么感觉。2.长方体有几个面?摸一摸、数一数,你有什么发现?是不是每个长方体都这样?3.长方体有几条棱?请你数一数,看看谁数的方法好。4.同桌两人相互指一指顶点、面、棱。5.闭眼想一想,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征?6.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

【问诊把脉】追求大容量,忽视合理性

教师为了凸显课堂的精彩,常常追求大容量,造成了教学目标求全,教学内容贪多、教学重点选取失当、教学效率低下等效果。以上案例的教学,长方体特征环节安排趋于饱和。因而,课堂活动设计应追求合理性,环节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在于厚重和实在,我们应追求简约有效、具有“四两拨千斤”功效的流程。

【对症下药】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

有些数学课堂设计过于笼统,活动过多,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学生思维很活跃,但实际上却使课堂教学陷入了“问题千个,离题万里”的局面,使得课堂过于宽泛。有些数学课堂则过于拘谨,亦步亦趋、步步为营,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局限于教师的指令开展活动。因而,我们追求课堂的大容量时,必须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让大量的活动有选择有层次地开展,做到忙而不乱、动而有序。像上述案例,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演示、观察,触摸,进而借助手中的长方体,让学生用数一数、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温馨提示表”,让学生找到思维方向,根据提示进行研究,把得出的结论简单地填在表格里。这样,就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又不放任自流,还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

二、追求大夸赞,忽视真实性

点击案例:一节数学课上,教学“长度和长度单位”时,分小组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测一测校园甬道有多长。老师问:“你是怎样测量的?”生1:“我们组是用卷尺量的。”老师说:“太棒了。”生2:“我们组是用目测的。”老师说:“很好!”生3说:“我们组还没测量好。”老师说:“真不错,加油!”……

【问诊把脉】追求大夸赞,忽视真实性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课堂教学中,评价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语言。但是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评价方式,令人担忧。由于教师鼓励太多太滥,每个回答的学生,无论自身水平的高低和问题的难易,都得到充分的赞扬,结果反而使口头评价贬值,失去了其应有的激励作用。上述案例中,教师就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不管学生说得好不好、对不对,一味表扬鼓励,展开“地毯式”评价。而没有注意到知识点的难易之分及学生的个性差异。

【对症下药】处理好适度性与针对性的关系

面对全教室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学生的表现都进行千篇一律的评价,应有针对性。案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对A层学生着重评价他们别出心裁的创新能力,如:“××同学能采用目测的方法得出比较正确的数据,真不简单,以后可能成为一个数学家”。对B层学生着重评价他们在小组探索交流活动中的表现,如:“第三小组能通过集体的力量得出用米尺量、用卷尺量、用竹竿量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老师很欣赏你们的表现。”对C层学生课上着重评价他们在测量中所表现出来的细心和努力,如:“瞧,××同学量得多仔细,多认真,肯定能测量出正确的结果。”通过有针对性的评价,各层学生都获得了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老师表扬我呢。我成功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的动力。为形成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奠定了扎实的心理基础。在教师真诚的期待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反复的尝试中获得成功,从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另外,我们还得注重生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自我的评价,构建多向立体互动的评价模式。

三、追求多合作,忽视个体性

点击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线段的认识”时,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就安排了多次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将一根弯曲的毛线拉成一条线段,又让学生合作指出线段的端点。小组合作创造一条线段,小组讨论画线段时应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如何用纸折出不同的线段。

【问诊把脉】追求多合作,忽视个体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但是合作学习并不是作为课堂的组织形式的点缀而存在。如果作为点缀,小组合作便会“走过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果不加以区分,“信手拈来”,动辄合作,则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会大大降低。上述案例中过多、盲目地运用合作学习,将一些问题细化,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思维力度。而且有些问题是需要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必须反思以下问题:这一环节是否一定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该什么时候进行?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否则,就会造成合作学习理解的肤浅。

【对症下药】处理好互动性与独创性的关系

上述案例中,将一根毛线拉成线段完全可以让学生上台合作完成,而其他同学则思考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儿、从哪儿到哪儿是一条线段。从而让学生观察思考线段的特征。这样,简单的操作活动就被赋予更多的思维内涵。画线段时应注意什么,也可以让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发表意见,进行友情提醒,这样就为学生的交流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而最后小组用纸折出不同的线段,则可以提出活动的要求,学生折出一条线段后,可提问:你能折一条更长的线段吗?这样,学生的活动就更具挑战性。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同的方法。从而将互动性与独创性巧妙融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总之,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给学生设置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去钻,而应积极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让创新的种子在课堂中孕育、发芽、生长。

猜你喜欢
长方体线段案例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