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评价语”对激活学生思维的实践研究

2016-05-14 04:02徐同涛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蚂蚁英雄文本

徐同涛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来了课堂教学观念变化的发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已不再只是“我讲你听”的关系,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沟通,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才能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有序地开展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教师的机智的“教学评价语”,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师生、生本、生生的有效对话。

所谓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学习能力,这是课堂上学习智力活动的先决条件。学生思维的充分激活,可以让课堂焕发生机,师生之间沉浸在思维互动的娱乐中,能够发挥出通常情况下无法想象的潜力,让课堂变得精彩而有活力。如何找准切入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本文尝试从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评价语”为抓手,寻找激活学生思维的手段。

一、课堂“教学评价语”所存在的误区表现

1.误区一:评价语言片面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

【案例一】在一节小学语文四年级《“蚁国英雄”》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回答:“如果我是蚂蚁,我才不想在外层呢,我才不想死呢!”任课教师继续做他的总结性发言,然而这位学生继续小声说着:“傻子才会做外层的蚂蚁!”这时任课教师终于批评了这位学生。就这样,课堂似乎重又恢复了之前的“波澜不惊”……

学生看似“不上路子”的文本理解与体会,偏离了教学的内容,但是如果深入品味,这位学生的体会也是“情有可原”。这位学生能有这样的体会说明他已经沉浸在了文本中,这是围绕课文学习的思维活动。结果教师的片面化的评价语,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

2.误区二:评价语言单一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横向发展。

【案例二】在六年级上册的《最后的姿势》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回答:“‘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句话写出了地震的可怕。”这时教师评价说:“理解得很到位,继续努力。”接下来的学生回答说:“这位老师很勇敢。”教师评价说:“你说得很好,看得出你很喜欢老师。”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学生的思维被制约在了文本语境中。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使用逻辑语言,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说。而这里的评价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特别是语言思维得不到发展,单一的评价语言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激活。

3.误区三:评价标准陈旧化——不利于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

【案例三】在四年级上册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教学中,学生回答了教师提出的“李时珍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尝百草”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这样评价:“对,作为药师确实要身先士卒,为百姓着想。”看似是评价得到位,但是对于学生没有任何的创新。对这节课来说,教学过程的开展没有了突破点,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指出:“上好一节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的缺乏,他们的人生感悟往往不够深刻。很多时候表面上的侃侃而谈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回答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让他们的思维沿着横向和纵向进行延伸。

4.误区四:评价过程功利化——不利于资源生成的有效利用。

【案例四】在五年级下册的《习作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例文的学习体会是“在环境的描写过程中写出了龟山汉墓的特点比较独特,写得很具体”。教师随之评价说:“确实很有特点,你能看一看,分别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吗?”对于教师的这一问题,学生集体沉默。对于他们来说,写作手法比较陌生。这样就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生成有效的课堂资源,学生的注意力不在课堂,而在教师的评价中了。

教育心理学家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培养创新精神。”这节课中,教师的评价过于功利化,让学生在没有真正读通文本的基础上就进行提升训练,使得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了某一特定的方面,不能够发散,让学生“心灵的门户”紧闭,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

二、课堂“教学评价语”对激活学生思维的实践研究

本文尝试以《蚁国英雄》一课为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课堂善用课堂教学评价语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力争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益于“教学评价语”,从中激发学生感悟文本挖掘与阅读的兴趣,以期达到生本对话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并让学生形成自己所喜欢的阅读方式,真正学会读书、学会质疑,并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勤思善问,培养受益终身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

1.“课题读解”中善用教学评价语,明确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评价语的运用主要是针对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可以把“蚁国英雄”的“蚁”故意写得小一些,让学生用明亮的眼睛去探索发现。当学生发现“蚁”字较小,他们心中都很明白老师想说明的是什么,那就是凸显蚂蚁的小——它的身体只有米粒般大小,重量不足毫克。学生对课题进行简单的评价和感悟,教师对于学生的课题感悟和体验进行适时的评价:“是呀,蚂蚁虽小,但力量无穷。看到这么小的蚂蚁,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它?”(这时要注意维度,要突出“这么小的蚂蚁”,这样学生才会按预定的目标进行思维活动,让课堂教学稳步推进。由“弱者”引出“区区的弱者”进而进入文本,开展课堂教学。)“‘区区的弱者却被人们称作‘英雄,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课文导入过程中不断变换的教学评价语,让学生联想到英雄的品质,进而明白蚂蚁身上也有着“英雄”般的品质,从而理解此处双引号的用法,为接下来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调与方向。)

2.“文本交流”中妙用教学评价语,定下学生思维发展的基调。

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文本的读解。脱离文本的思维发展是不切实际,是违背苏教版语文教学的宗旨的行为。“‘区区的弱者——蚂蚁,因为身上有着英雄一样团结合作,勇于奉献的精神,所以被称作‘英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地读一读‘英雄们的故事吧。”(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脑海中有完整故事的概念,进而进入到了解故事梗概,全面把握故事内容。)一般的故事都有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果三要素,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对本篇课文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了解。“看来同学们通过文本的学习已经深知这个故事的梗概了。是啊,有时恰当的关联词语能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啊。你能使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吗?”(通过妙用“文本”中的关联词让学生有所侧重地把握文章,进而理清故事的思路,为教学作铺垫。)“是的,正是因为这群蚂蚁被大火所包围才会在短时间内做出下面‘突围的决定,时间很短,但很决绝。”“那么他们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决定呢?请你用‘虽然……但是……这个关联词说一说,并把你的所得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在教师反复的提示与归纳中,明白这群“区区的弱者”之所以能够称得上“英雄”,是因为它们能在短时间内做出这样一个英雄般的决定,为学生情感思维的发展定下基调。)

3.“拓展反思”中巧用教学评价语,注重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延伸。

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离不开文本,但又高于文本。课堂的教学最终是呼唤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延伸。注重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教学评价语,以利于学生进行横向和纵向思维的发展。“当大火在蔓延,火势肆虐的时候,想必同学们与作者的感受是一样的,这群蚂蚁肯定是要‘葬身火海了,闭目凝思你看到的画面,你会想到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联系成语理解课文,是因为成语有着精炼、聚旨的作用,把学生真实感受到的画面进一步强化提升。)“岌岌可危、身陷囹圄、危在旦夕”学生们也许会想起这些成语来。通过成语的补充,把当时危险的情境和蚂蚁们英雄般的举动衬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映照了新课标所要求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目标。引出“在这样危险的情境下,蚂蚁们做出了史诗性的决定:抱成团,从火场突围。”一句。

除了学生的横向思维的发散,更应该注重学生纵向思维的延伸。特别像本课中的教学评价语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文字,运用情感思维的体验,感受语言魅力。“课文中,把顺着风势走着的火舌比作什么?”(项链)(通过学生的回答,突出“项链”这个词语,非常形象生动的词语,不仅写出了火势的凶猛,更表达出火势的样子,介绍这群蚂蚁没有任何方向可以逃生,唯有突围了。)“‘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这句话中哪个字也说明眼前出现的一幕是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竟)(“竟”这个字不仅仅是作者没有想到,更是让深入文本故事的学生们“万万没有想到”。结合上文的“区区弱者”到这里的“万万没有想到”,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把学生生活的体验、情感的评价激发到了顶点。)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多变的,所有的思维生成都不是教师所能预设的。当然也并不是学生所有的课堂上的思考与发言都会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生成有效的资源。只有对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进行恰当、适时的评价,进而快速地调整预设的内容,变换教学的思路。

只有教师机智地变化评价语的方式方法,才能创造出课堂的精彩,师生之间的对话才能有效扎实地进行,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以提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许教师通过课堂上灵活多变的评价语抓住课堂精彩的生成,也就抓住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核心所在。

猜你喜欢
蚂蚁英雄文本
英雄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蚂蚁找吃的等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