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2016-05-14 08:02张婕
甘肃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自理能力区域活动小班

张婕

【关键词】 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自理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5—0045—01

学前教育方面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和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活动已经非常丰富和深入了,但如何将区域活动的开展和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方面的探索尚不成熟。本研究活动以幼儿园班级区域实践活动中幼儿的自理能力发展为研究对象,开展短期的实践研究,拟通过研究获得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提高的具有可操作的培养模式,为幼儿的成长发展打好基础。

一、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原因

(一)家长过于溺爱

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家长这样的做法使得孩子的独立愿望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二)家庭教育缺乏耐心

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家长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其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二、区域活动案例设计

(一)“过家家”喂饭活动

1. 目标要求。刚入园时很多幼儿不会正确使用勺子,不愿意自己吃饭,还有些幼儿愿意自己尝试吃但小肌肉群的发展不够,需要练习用勺子舀东西。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以游戏激发兴趣,创设了”过家家”喂饭的活动。通过给“小朋友”喂饭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练习正确使用勺子舀东西,并能对准嘴巴喂食物,训练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2. 材料投放及教师引导。教师提前准备好餐盘、小勺等工具,还有便于幼儿操作的食物,请家长和孩子在家也进行喂饭动作的练习。整个区域创设就是幼儿日常生活的再现:我们在墙壁上挂上了欣赏画,放上了自制的沙发、靠垫、电话;添上了自制的小床、小桌子;放上了花瓶,当幼儿看到这一切熟悉的情境时,都迫不及待地想进去玩一玩。

(二)“娃娃之家”活动

1. 目标要求。创设模拟娃娃之家,让幼儿在游戏中照顾“宝宝”,利用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让幼儿练习给“娃娃”系纽扣、穿衣服、串项链、叠衣服等,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的小肌肉群动作,激发其提高自理能力的潜在意识。

2. 材料投放及教师引导。教师提前准备游戏使用的玩偶、玩偶服装、帽子、袜子等材料。我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身份来称呼他们,如玲玲爸爸、小飞妈妈、琪琪姐姐等。这样的称呼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也可以很容易地让幼儿发现游戏中角色的重复,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办法来交流、协调,达成一致。

三、活动效果分析

(一)区域活动效果

通过区域活动的开展及观察记录,参与活动的幼儿自信心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叠衣服这方面的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从教师指导一同练习到学会帮助指导检查其他小朋友的“成果”。幼儿的自理能力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需要后续的不断巩固和家庭培养。

(二)材料投放及内隐情感因子挖掘

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拟人化的材料能够更好地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以及操作兴趣,让他们自觉地、愿意更多地萌发兴趣。 “过家家”喂饭活动和“娃娃之家”活动充分利用材料内隐的情感因子,能吸引幼儿注意,延续幼儿兴趣,引起幼儿互动。

(三)设置区域活动情境

幼儿的情感认识是直截了当的,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交往情境,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这样幼儿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师在参与和指导的过程中,要注意游戏语言的运用,要不留痕迹地加以暗示或以自身的行为进行示范和引导,从情感的转化到行动的配合。

(四)教师参与及家园配合

幼儿心目中教师有较高的威信,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来提醒、暗示幼儿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家庭场景的模仿及幼儿与家长的练习模拟,实现家园配合,提升幼儿自理能力。

总之,对于幼儿来说,生活即是游戏、游戏即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作为教师要言传身教,多开展自理能力培养的活动,并多与自理能力差的幼儿家长沟通,指导他们在家里多做些提升自理能力的活动,让幼儿逐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家务活动,使他们不断地学习与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区域活动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规划课题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970)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自理能力区域活动小班
半日托班孩子如厕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孩子,我们慢慢来
优化小班幼儿生活护理的指导策略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品三口而知味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