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城市关系的演进与连云港的对外开放

2016-05-14 23:07古璇古龙高
大陆桥视野·上 2016年5期
关键词:连云港港口

古璇 古龙高

连云港港城相依,港口与城市关系的演进中,港口引导城市呈海州、新浦、大浦、猴嘴、墟沟、连云的线性发展;港口引领近代新浦、大浦对外开放,现代连云港市的对外开放。同时,港城互动,开放的港口又催生出国际性海港城市构架。

港口引导城市对外开放

1.港口奠定江苏省最早开放城市的基础

连云港港口开放设立海关的历史确定了其作为江苏省最早开放城市的地位。

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王朝因台湾郑克爽等已于二十二年降清,令开海禁,分别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旧称江南省)四省的四个港口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分设海关。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以通商口岸太多,恐外夷滋事,难以管理,又接受明代倭寇沿海骚扰之历史教训,遂只留广州一口,其余关裁撤。从开关到裁撤,其间经历了72年的时间。

江海关初设关隘是上海的“崇阙”,后移“华亭”。海州的新坝、板浦是江海关的子关——分关监督所在。设关征税,体现了海州地区重要的地理区位和门户功能。据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自康熙廿四年后,即在新坝、板浦“题立口岸海关监督,征海船货税,分别应征应免。康熙五十四年勒石后,海潮不通,关隘撤除”。新坝榷关当时是河海交汇的隘口,船舻辐凑,商旅云集,临近的粮船、杂货船,山东、河南过境货船都在此验货抽税。

2.港口引导新浦、大浦对外开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江海通航,五口通商的刺激,原来以农村商品粮为流通商品的主体、现在代之而起的是畜产品、手工业加工产品和粮油加工产品以及盐、矿产品都在积极寻找消费市场。在此背景下,一个以青口、临洪口为中心,以苏北和鲁南地区粮油为主体商品的淮海经济区雏形已经形成。它突破了以淮安关为中心的封闭式区域市场的界限,而逐渐形成了以商品粮为纽带的通过海路运输的商品市场。

1905年9月22日,临洪河口的大浦港得到朝廷的应准而自行开放后,清户部将海州由常关淮安关管辖划属上海关。大浦口自行开放后,对外贸易更为繁荣。如1900年从淮安关入口货船139艘,出口货船69艘,合计208艘。而从海州湾大浦入口货船1 270艘,出口980艘,合计2 250艘。到1912年海州进出口青岛港的即达2 394艘。随着大浦港的开放与发展,1931年3月21日,大浦港设立“江海关海州分关”,海州分关区域内设新洋港分卡一处,柘汪、墟沟、燕尾港三处设分所,海州分关的管辖范围超越了新浦、大浦两地,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沿海的走私活动,专为查缉走私而设。”同年12月,海州分卡迁至老窑,1935年5月1日,胶海关海州分卡改名为胶海关连云港分卡。次年8月8日,胶海关对关区内分卡、分所重新调整,大浦、燕尾港升为分卡。连云港下辖大浦、燕尾港和柘汪三个机构。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于1945年10月12日接管连云港口。1948年11月,连云港组建了人民海关,海关历史开始了新的一页。

3.港口引导连云港市的现代对外开放

首先,港口引导连云港市进入中国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1984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广东、福建后,肯定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建议增加对外开放城市。同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并于5月4日发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确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的连云港、南通进入中国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其次,依托港口设立对外开放平台。一是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是连云港的平台和载体。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连云港市东部城区的黄九埝。1985年9月动工建设,下辖宋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浦化工区。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到2014年,开发区已形成“五园五中心”的建设构架:“国家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园”与“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新能源产业园”与“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新医药产业园”与“创新药物研究中心”;“新材料产业园”与“高性能纤维检验中心”;“中日(连云港)生态科技园”(该园已上升为中日两国政府合作项目)与“低碳开发研究中心”。二是设立连云港出口加工区。2003年3月10日获国务院批准设立,2003年7月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联合验收,正式封关运作。坐落于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范围内,东距连云港港口5公里,北靠临港产业区,310国道、陇海铁路、徐连高速公路穿区而过,规划总面积3平方公里。三是设立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8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期与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现已经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四是设立保税物流中心。2009年2月11日由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外汇总局联合发文批准设立连云港保税物流中心,2010年12月10日通过海关总署等四部委的联合验收。保税物流中心可从事保税储存、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全球采购和国际分拨配送、转口贸易和国际中转等业务,并享有国外货物进入中心暂缓征税,国内货物进入中心视同出口,企业可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等优惠政策,业务操作上真正实现“境内关外”。

再次,依托港口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2011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下发《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设在连云港市连云区,包括徐圩新区和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国际商务中心、连云港区、连云港保税物流中心。

港口引领城市发展

1.港口引领新浦、大浦的城市发展

没有自行开放的胶海关海州分关就不可能有大浦的城市发展。大浦成在港口,败因港口。

(1)大浦成在港口。

如前所述,大浦为蔷薇河的入海口,河口宽1.5公里,水深7米,中居海州湾,联陆通海的港口优势,成为苏北、鲁南的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大浦以“胶海州分关”的名义自行开放,突破了原先封闭式的市场界限,以海关为门户的苏东北、鲁东南,形成了一个以大宗农副产品为交易主体、以港口为依托、以新浦城区为支撑的小经济区。大浦港从1905年开放到1932年鼎盛,最兴旺时同时停靠14艘千吨级轮船,转运公司多达80余家,该时期也是新浦市区繁荣之时。

1900年前后大浦处于初创阶段,只有小吨位民船,自由航行于青岛与大浦之间,其主要运输的是临兴场的盐。与新浦距离虽然仅6.7公里,交通却十分困难,全靠小船驳运。1918年7月,沈氏家族取得锦屏锰铁矿的开采权后,在大浦建成可储存700吨左右的货栈20余间。矿山所采磷灰石在大浦经火炕蒸干水分,装船经青岛全部输往日本。大浦磷矿的出口,增加了大浦与青岛之间民船来往,拉动了大浦港的发展。

1926年东陇海铁路通到大浦港以后将新浦、大浦联成一线,促进了大浦港的繁荣。首先促进了盐业运输和销售的发展。据《盐政实录》,1926年自新公司、公益公司在大浦建坨,年销量达4 392 000担。比民国10—14年的平均销量提高了143%。又有福泰公司、聚兴公司、大陆公司在大浦建立,徐州、蚌埠、潼关的商人在此设立各种土产专运公司。大宗的花生、黄豆、豆饼、豆油、芝麻、粮食和“帮猪”在此装运转海路北上青岛、南下上海等地。1932年春,大浦火车站设立港务处,专门负责大浦码头管理,使用及组织疏浚。大浦一时商业繁荣,人烟稠集。《盐政实录》记载,大浦固定住户曾达到千户,有饮食业20户,百货、商店20家。1930年以后,由于蒋阎内战激烈,交通梗塞,陇海铁路西不能逾归德,津浦路北不能达济南。浦口至徐州间,火车又忙碌于军运,致使中兴煤矿(枣庄煤矿)日产的3 000吨煤已无法运销各地,只有经陇海铁路转输大浦港装船,出临洪口抵运上海,更促进了大浦港运输的繁荣。

(2)大浦败亦因港口。

临洪河口逐渐淤浅载重船舶无法靠岸,不得不另觅新址,连云港在1932—1933年建成一、二号码头。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只能选择墟沟作为新港的依托,而墟沟又没发展起来。连云港港口距新浦30公里,与原来大浦至新浦之间的6公里距离,恰好是五倍,从此“港”与“城”分离,港口越投入,对依托城市的需求越大,城市“欠帐”越多,形成港口的城市性质与非港口城市地理布局的“一市双城”。

2.港口引领连云地区的城市发展

为了开辟陇海铁路终端海港,发展铁路运输,陇海局于1932年7月1日动工兴筑新浦—老窑(即今连云港)之间的路线,至1934年9月全段竣工。

20世纪30年代初,临洪河淤塞日盛一日,数百吨商船亦需要利用潮水方能出入,而疏浚无方。1934年吞吐量达107 193.5吨,严重地威胁着陇海铁路的货运发展。另一方面,大浦码头的淤塞,也几乎中断了山东峄县(今枣庄)中兴煤矿公司的煤炭出口运输,为了摆脱困境,陇海局经过再三利弊权衡,决心兴建老窑海港码头。但鉴于经济拮据,并没有采取所谓大港计划,而决定“以最经济的方式、最短促之时期,不事夸张而筑一适用之码头”,后称为笫一码头。在中兴煤炭公司等资本家的怂勇和协助下,后又决定在第一码头西260米深水区内添筑码头。

连云港码头建成后至抗日战争爆发,虽只有几年的营运史,但已充分显示其重要的地位。1932年《陇海全线调查》书中统计:“本路沿线出产概况表汇总1932年陇海线上30个县的输出物资总数约为312 000吨,其中大宗运输货物为煤、盐、棉花、小麦、花生、黄豆、杂粮等。除去煤盐两项外,农产品的输出量约占其余物产的80%”。而连云港1934年建成后,“2016年沿线产量甚富,现在全路各站待运货物,堆积如山……自10月4日连云港码头靠船以来,装卸便利二水陆联运日益发达。”一年的货运量已大大地超过了大浦港的进出口货物数。

陇海铁路的通车,陇海路沿线各市、县的货运亦日趋发展。据《陇海全线调查》一书中对《本路沿线出产概况表》的汇总,1932年陇海线上30个县的物资输出总数约为312 000吨,农产品输出约占80%,有力地带动了腹地经济的增长。更重要地陇海线路建成后,引起了大西北诸省区有识之士的重视。1934年陕西各界组团考察连云港,以宋绮云为主笔写出的《陕西各界陇海铁路连云港考察记》对陇海线与连云港给予高度的评价:“陇海铁路为吾国横贯东西之唯一干线,西起甘陇,东至海滨。在经济上可使西北物产与外国机械货物皆可直达西北;在文化上可发扬民族之精神,促进东西文化之融通多在交通上可绾毂南北;贯通东西,制陆兼能控海,其问关系国计民生至重且大”。

尽管陇海路和连云港港口经过30年的病态孕育才告双双问世,但正由于陇海路和连云港港口的建成,连云港地区的经济结构、城市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连云港发展才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3.徐圩港促进徐圩新区城市配套功能区的建设

徐圩建港,徐圩将成为一座新城。徐圩新区“城市配套功能区”规划总面积32平方公里,积聚商务休闲、生活居住、科技研发、旅游文化四大功能,在城市配套功能区内,徐圩新区将重点建设云湖商务核心区。云湖商务核心区位于徐圩新区226省道东侧,海堤路西侧,徐新路北侧、刘圩港河南侧。总用地面积约9平方公里,其中开挖云湖750亩。该区域是集商贸、办公、金融、研发、旅游、文化、居住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新城,是徐圩新区率先进行规划、开发的功能区,其功能定位为服务于大陆桥沿线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服务于连云港南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中心、具有滨水特色的地区商贸休闲中心和服务于主导产业的金融服务中心。

港城互动

1.繁荣的商港带动盛唐的发展

唐时,海州已经是一个繁荣的商港,码头货场规模很大。与繁荣的商港相适应,工、商业经营十分繁荣。在今天连云港地区出土的古代钱币之中,唐玄宗开元丰间所铸“开元通宝”的出土数量仅次于五铢钱。以碗、壶、罐为主要组合器具的大量出土,反映出唐代海州陶瓷业的兴盛。青、白、彩釉的各类瓷具,工艺考究精良,造型丰满而匀致。唐代海州的银、锡、青铜合金工艺水准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海州饮马池村出土的“风鸾镜”镜面平整且光洁可鉴,制作精细考究,堪称艺术珍品。唐代开元七年,海州司马崔惟怦之子崔逸在他的《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中称颂了云台山区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晚唐时期,当时最为时新的青、白瓷工艺品,一般只风行于贵族之中。1955年玉带河晚唐五代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白瓷堪称稀世之珍,曾展览于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厅。据《海清寺塔柳峦记碑》记载,海清寺塔也始建于晚唐,号称“大唐第二至尊”。这座纯砖结构的古建,“上观似从天降下,回彻清霄;下看似从地涌成,宝堂连海”, 气度非凡,没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建筑技术,是难以达到的。

2.明清禁海政策严重拖累海州经济社会发展

在明初、清初都实行了海禁的政策,实行初衷是政治的需要,明初对付张士诚的余部,清初针对郑成功父子领导的东南义师,但其结果是严重拖累海州的发展,特别是清朝“迁海”的影响更大,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云台山成为空岛。海州地区的迁海开始于清顺治十八年,岛上居民全部出迁海州、沭阳、镇江以及临近山东诸县,云台山遂成空岛。“本朝顺治十四年,海船禁。康熙元年,盐场革,民多失业,复设盐场,寻许民间入海采捕。乾隆五年,海禁复开,商旅通行,海之利者乃大”。《赣榆县志》这段记载说明即使云台复海以后,也是解禁海未开。二是贸易一度完全停顿。清初实行海禁特别是迁海政策以后,不仅私人海上贸易被阻塞,连封建官府直接控制的市舶贸易也一度完全停顿。通商口岸的外贸完全禁运,港事活动陷于瘫痪,海州各海港的外贸及商业活动,自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起至乾隆五年(1740),海州地区的海上贸易中断了有85年之久。这种闭关政策的实行,严重地迟缓了海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港、海运事业的肇兴,为清政府后来的闭关政策奠定了基础,其影响和危害十分深远。三是海防设施废弃。明代原在云台山濒海处的所有海防设施全部废弃,原东海营马步官兵403人,也变为分属海州和庙湾两营管辖,致使整个江南省海防虚弱,沿海荒无人烟。四是“裁海”对海州及沿海还造成严重的水患。五是“裁海”也使得名闻千年的“云雾茶”种植业几近绝亡。直到光绪二十七年,由广东候补直隶知州宋治基招商集股承办“树艺公司”,对云台山区实行大面积开发,才使得“云雾茶”死而复生。

连云港是个典型的海洋城市,本应是以海洋经济为其主要的经济模式,如港口、造船、海外贸易、海洋运输等,港城互动,港兴城荣。但自明至清代乾隆朝近300年时间,古海州经历了两次“裁海”的历史命运,受海禁、迁界的影响,导致连云港市近代城市迟缓发展,港败城衰。

3.港城分离

在港口变迁中连云港的港城出现分离,城市也经历了从“一心—多点—双核”的发展阶段。

受自然条件(地震)和铁路建设等区域地理条件变化的影响,港口变迁呈现出由海州古城到大浦最后到老窑不断东移的过程,与之相适应,城市也因此经历了海州—青口、海州—新浦、新浦—连云港等三个不同的演进阶段,形成港市结合、港城分离两个格局。

近代连云港城市是港市结合,城因港变。1668年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海退卅里”、“城倾十之二三”,海州港也随之灰飞湮灭。如前所述,大青口港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因远离海州城和日渐淤塞而销声匿迹。大浦随后成为海州新的港口,并于1905年自行开放,新浦则因转运贸易而兴,并逐渐取代了海州古城的商贸中心地位。这是港市结合阶段。

然而,由于临洪河的淤塞日益严重,航运无法持续,大浦的繁荣同样转瞬即逝。1932年陇海铁路从新浦修筑至老窑,1933年荷兰筑港公司承包的老窑港口一号码头开工建设,并从云台山和连岛各取一字定名为“连云港”,标志着“东方大港”之路的伊始,也标志着近代港城新形态的发端——港城分离。以运输贸易为主导的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渔港加快向初级商港转化。大量的人流物流使墟沟镇从渔盐市镇逐步变为服务港口的近代城镇,出现了以新海城区为行政经济中心和以连云港为港务中心的双核城市结构。

4.港产城融合

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2005年以来,连云港市明确了港口“一体两翼”组合大港的发展模式,与之相适应,“一心三极”国际海港城市规划形成,启动了连云新城、徐圩新区建设。“一纵一横”T型产业走廊的规划建设,与“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心三极”海港城市相呼应,彻底改变了双核城市结构模式,连云港进入了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新模式。

港口快速崛起。连云港港以建成集装箱运输优先发展的亿吨大港、上海和青岛之间的集装箱运输干线大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组合大港为目标追求,全力服务于地方和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港口股份成功上市,苏北首个(B型)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作,主港区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完成。2000年以来,港口货物吞吐量呈现高速增长,海运量对GDP的弹性逐渐增强,带动国民经济同步攀升,港城关系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2014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10亿吨,同比增长4.2%。外贸吞吐量达1.10亿吨,同比增长 4.1%。内贸吞吐量9 972万吨,同比增长4.2%。集装箱运量501万标箱,铁水联运量21.6万标箱,过境集装箱量9.55万标箱。GDP总量达到1 965.89亿元,可比价同比增长10.2%,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80.3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090亿元,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1.77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3.49、3.93、6.45和10.64倍。航道、码头、疏港通道等港口基础设施已具一定规模,从而可以较好地满足腹地经济发展的海运需求。同时,随着区域经济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外向度不断提高,生成大量适合海运的货物,2014年港口外贸吞吐量占到总吞吐量的52.38%。

港产联系趋紧。港口吞吐与地方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结构调整加快优化升级。工业经济抢抓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创新优势、品牌优势、区位优势实现优先发展。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89.77亿元,同比增长12.4%,增幅居全省第四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工业用电110.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5%,增幅位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4个百分点。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宏创药业、亚邦产业园等124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建设,珠江钢管、虹港石化、益海特种油等108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成投产,100个市级新增长点项目拉动全市产值增长10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65.0%。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应税销售收入1 845.70亿元,同比增长14.9%。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成长性四类企业效益指标进位明显,全市工业企业平均资产报酬率11.8%,全省第四位,平均资产周转率166%,全省第六位,平均资产负债率55.8%,全省第七位,平均利润增长率16.8%,全省第五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5家,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5家。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17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05亿元,工业设备投入增速全省第一。全市产值20强工业企业产值1 922.3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9%,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贡献率达到49.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7.5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52.4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工业投资的38.6%,占比高于上年3.4个百分点。石化、冶金行业分别完成投资140.8亿元、72.3亿元,分别增长23.0%、24.1%。金融、商贸、法律、保险等服务配套功能也在不断完善。

港城融合发展。港城功能分区进一步优化,争地矛盾进一步化解,临港工业平台进一步完善。港口与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连云港正由一域之港向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走向跨越发展,国际性海港城市和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雏形初显。

5.国际性海港催生国际性海港城市

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性质是要依据区域经济的增长、社会发展、城市主要职能等因素的变化而处于一个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之中,港口性质决定城市性质。2008年,国务院原则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将连云港城市性质定位为“以建设连结长三角与环渤海的国际性海港城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连云港城市性质定位为“国际性海港城市、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和临港产业基地”。江苏省根据沿海发达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连云港自身的特有条件,将连云港定位为“国家中部沿海地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外向型海港中心城市,具体就是把连云港建成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国际性海滨中心城市、山海相拥知名旅游城市”。

(本文为连云港市社科规划成果《连云港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带动功能研究》(项目编号:11LKT02)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连云港港口
《威海港口》
Fog
连云港港再添一条徐州—连云港集装箱内河航线
郁州海运新开辟连云港—邳州航线
为什么摩尔曼斯克港口永远不会结冰
港口上的笑脸
奇妙的连云港之旅
去港口走走
Research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China
今年前十个月连云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92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