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武术文化 维护国家形象中国武术国际推广的理念选择

2016-05-14 08:58杨祥全
武术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国威胁论武术文化消解

杨祥全

摘 要: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的加快,中国威胁论亦日益高涨起来。这种论调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极为不利。中国武术是我国防御性文化的典型反映,它的国际化普及推广对消解中国威胁论的影响、重塑中国形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武术存在严重的误读甚或有意错读。我们可以通过筹建中国武术体验中心、武术孔子学院等措施,传播真实武术,弘扬武术文化,不断提高武术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加强武术活动的监管等措施来加以应对。

关键词:中国威胁论 国家形象 武术文化 消解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5—0001—04

武术是中国人的生产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山东大学陈炎教授认为武术、中医、中餐、汉字是中国“人文版的四大发明”[1]。2004年3月14日下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透露:前不久,他收到美国堪萨斯州托尼科市30多种中学生写给他的信,在信中,美国中学生向他提了54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问温总理会不会武术[2]。中国武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世界人民心中的位置由此可见一斑。

“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以技击为本质属性的中国武术强调“后发先至”,善于防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这种思想能够很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3]、塑造国家的“和平形象”,抵消西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从而为建构“和谐世界”[4]服务。

武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随着武术在国外的逐渐推广普及,武术已经成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依靠这种语言,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从而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形象。

1 武术:中国主动防御文化的典型反映

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在2009年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学术论坛上指出:“面对全球化,文化最根本也是最深层的问题就是确立文化自我,文化自我除了有维护和实现自己利益功能之外,还有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和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内在价值,确立自己形象和地位的作用。”[5]同样,中国武术要想“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和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内在价值”,就必须确立文化自我。那么,中国武术的文化自我是什么呢?

武术属于体育,更属于文化。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正如生物体中的任何一个细胞均包含有生物体的全部信息一样,武术也包含有中国文化的“全部基因”。2009年2月,胡锦涛主席在参观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时说:“学习武术,一可以健身,二可以了解中国文化,三可以增进中毛两国人民的友谊”,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武术既有健身价值,又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

“文化是历史发展的沉淀,是在特定的环境上凝聚形成的”[6]。文化与环境相关,武术与地理相连。“南拳北腿,东枪西棍”,中国武术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长年致力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专家郭志禹教授将中国武术分为中州、巴蜀、吴越、齐鲁、陇右、荆楚、岭南、关东、秦晋、闽台、滇黔、漠南、青藏、西域、江右、徽州等十几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区[7]。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在同一文化区内,不同的拳种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如诞生于齐鲁武术文化圈内的查拳和螳螂拳。其中产生在山东聊城冠县的查拳舒展大方、动作“横平竖直”、中规中矩,这显然与讲求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密切相关;而产生在胶东一带的螳螂拳,其演练风格则与“兵者,诡道也”的兵家文化一脉相承。即便我们大多数人认为没有中国文化特点的散打运动同样饱含有中国文化的思想精粹。其主要体现点可概括为如下三条:一是远踢进打贴身摔的技术风格。人们常说,散打只是拳击加腿加摔,没有民族特点。实际上,远踢进打贴身摔的技术风格特点正是中国文化的绝佳体现。我们知道,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人长于系统思维、整体思维。武术散打散打运动所讲究的拳腿摔并用正是这一思维方式的体现。而西方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中的拳击、摔跤与散打是截然相反的。这些运动项目用拳只能用拳、用摔只能用摔,而如果一个运动员兼用其它的技术则犯规了。正是在西方文化这一思维方式的影响,作为东方体育项目的跆拳道为了能成为奥运会项目,则基本上只能用腿了。其中因由得失值得我们深思;二是擂台的设置。散打与拳击擂台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擂台是没有围绳的。没有围绳就有下台技术。而“下台即输”的规则设置与中国完善的“在场”、“台上”政治思想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三是摔倒后的处理。武术散打运动员在摔倒对手后,场上裁判员会立刻喊“停”,将运动员分开后继续比赛。而如果将对方摔倒后再运用“寝技”或其他方法继续进攻对方则是违规的。这一点与发达的中国兵家文化中的“穷寇勿追”以免“狗急了跳墙”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作为中西文化融汇的运动项目,为了安全比赛、公平竞赛,武术散打在穿上护具、规定裆部成为禁击部位的同时,一改传统武术“不平等条件竞技”为分男女、分体重的“平等条件竞技”。这种“强强对抗模式”与传统武术所要求的“以弱胜强”模式是迥异的。

阐释学的理论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视野扩大时,才有可能看清其真面目……欲求意义之确定,也必须扩大存在境域与阐释语境的层次。”[8]当研究视野扩大到中西体育文化比较时,武术的文化体现会更为明显。广东社科院的阮纪正先生为了把握中国传统武术的特征,曾以竞技拳击作为参照系择要进行了比较。最后,他得出中国传统武术和西方竞技拳击主要在“身体形态”、“动作特征”、“技术特点”、“生理机制”、“训练方式”、“方法论基础”、“战略选择”、“社会属性”、“比试应用方式”和“总体文化特色”等十个方面的不同[9]。进而,阮先生将“中华武术的文化特征”归结为:“操作形态:下盘功夫”、“路径选择:尚智用巧”、“战略偏好:稳求全胜”、“价值旨趣:自我防卫”四个方面[10]。吾以为阮先生所言甚是。

武术所体现出来的是典型的防御性文化,它突出下盘功夫、强调“以巧斗力”、认为“防守是最好的进攻”。也正因为此,武术在中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工具。习练者所追求的高级境界是“术进乎道”、“拳与道合”的“神明”、“炼神还虚”境界。

2 武术文化的误读与错读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名片,这张名片展现的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式的“和合共美”精神。但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对其存在严重地误读甚至有意错读现象。这是我们在武术国际化推广道路上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2.1 影视武术的是非功过

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在欧美国家掀起了一场“功夫热潮”。许多人因为李小龙的电影而喜欢上了“中国功夫”。随后,随着成龙、李连杰的崛起,《少林寺》《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的热播,“中国功夫就像电影中表现的一样”的武术认知观念在西方观众中逐渐形成并变得日益根深蒂固。以至于许多来中国习武的外国人就是报着好奇,要学飞檐走壁、腾云驾雾的武术而来的。但这种经过艺术化、夸大化的武术与真实的武术实在相差太大。就这样,在不经意间,中国武术就被附上了“神秘”、“虚幻怪诞”的色调。从而直接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武术的曲解和误读。

我们知道,尽管李小龙是一种实打型演员,他所创编的截拳道也确实威力无比。但终究电影中的武术与现实的截拳道不尽相同。即便是截拳道实际上也与传统武术的咏春拳有了很大改进。一定意义上,我们认为李小龙的反套路思想和对敌时所采用的“反架”姿势可看做是对中国武术的一种“反动”。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在讨论人左右耳目和手足时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黄帝听到这里问岐伯:“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与上,并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与下,并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11]中国武术大多采用左手左腿在前的预备式(并将之称为“正架”),正是利用左耳目“聪”、“明”的特点,利于防守反击而采用的姿势。而李小龙的“反架”则是利用右手、足“便”、“强”的特点,强调进攻的结果。在此意义上,李小龙的截拳道与现代散打运动类似,均属于中西文化融汇而成的“新武术”范畴。

近年来,李连杰开始自责当初为什么要拍《少林寺》,《少林寺》又误导了多少青少年学习武术?在《出彩中国人》[12]的录制现场,一组来自河北的选手用他们自编的武术表演征服了全场观众。他们在台上谈到自己的梦想,希望以后能继续探索武术表演的可能性;等从舞台上退下来后再教普通人练武强身。李连杰对此设想表示不赞同,他说:“你们还没搞清武术是什么,这样走下去很容易‘越界,我认为现代武术就分为四类:以实际格斗为目的的实战型;以拿冠军、出成绩为目的的体育竞技型;影视剧与舞台表演结合的表演型;以及以健身为目的的武术锻炼型”,而甄子丹、成龙等人属于表演型功夫高手。李连杰对武术的分类是否正确暂且不论,表演型功夫与实战型功夫不同则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把握不好则很容易“越界”造成误读。

2.2 武术文化的有意错读

与误读武术文化的无意不同,对武术文化的错读则是一种有意行为。这种行为与目前西方社会盛行的“中国威胁论”密切相关。

“中国威胁论”与拿破仑的“醒狮说”、盛行欧洲的“黄祸论”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威胁论调开始出现并很快在国际社会上泛滥开来[13]。发展至今,中国威胁论已出现了如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人种威胁论、中国文明威胁论、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人口威胁论[14]以及社会主义威胁论[15]等多种形式。

“中国威胁论”在西方国家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与中国的迅速和平崛起密切相关。中国崛起后,西方一些国家认为中国会对已有的国际格局形成挑战。因此,他们循着固有的冷战思维模式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威胁而千方百计地在各种场合打压中国。于是,“中国威胁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实际上,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和”字。我们发明了火药,但并没有用来制造枪炮去侵略别人;我们发明了罗盘,也没有制造兵舰而横行于海洋。同样的,我们创造了武术,但它并不是恃强凌弱的工具,而是一种修养身心、健体防身的工具。无怪乎,有学者在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时,将西方文化比喻为一棵知识之书,而将中国文化比喻

为一棵生命之树[16]。

中国武术是中国防御性文化的典型反映。但西方的许多知识精英好像并不这样认为。1995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登了一张中国人练习武术的照片。而在照片下面的文字说明却是:新富起来的中国人露出了穷凶极恶的好战本性[17]。西方的一些知识精英不可能不懂得“文化是一个整体”的道理。既然中国文化是强调和谐、“和为贵”的,那么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武术自然是采用防守反击策略的。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原因何在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西方的知识精英们利用民众对中国武术的误读而有意地错读中国武术,其目的当然是显而易见的。

3 纠错、传播真实的武术——和谐世界语境下武术国际推广的重中之重

“国家的实力既包括经济总量、科技水平和国防力量等硬实力,也包括核心价值体系、国民素质、政治经理制度和国家形象等软实力,而且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力量中的比重似乎在不断增加”[18]。改革开放后,“中国硬实力的增长与软实力的增长不太成比例,前者的增长较之后者更加迅速,也更加引人注目。因此,如何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正在日益引起政府领导人和专家学者的关注”[19]。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决定力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就中国而言,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国迅速的发展变化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常常是落伍的观念、固执的偏见和一味的恐惧。也许正是在此意义上,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雷默先生认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威胁之一在于其国家形象[20]。

国家形象靠自塑与他塑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约翰·纳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曾指出:“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还是空白,如果中国再继续坚持沉默是金,这个空白就要被别人填写。”[21]为了避免“这个空白就要被别人填写”的遗憾,日前已在“聚焦灯下的中国”应变“沉默是金”为“积极表达”——向世界积极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

在向世界积极讲述中国自己故事的过程中,既然国际社会对中国武术存在诸多的误读和有意地错读现象。我们就必须下大力气对其进行纠错。为此,我们应:

3.1 扩大武术人口,传播真实的武术

武打影视作品的传播一方面提高了中国武术的知名度,但另一方面也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要想消除这种影响,我们即要传播真实的武术,又要提高武术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其中,在数量方面,不能仅关注国外,更要关注国内外国人(如外企、留学生、大使馆工作人员等);在质量方面,则不仅要培养高级武术专业人才,更要培养各界精英对武术的喜爱。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我们建议,在国外筹建武术孔子学院、在国内筹办留学生武术体验中心应是必要且可行的方法。

3.2 加强武术研究,深挖技术背后的文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曾进行过一次轰轰烈烈的武术挖整活动。这为我们了解中国武术的家底奠定了基础。但这次武术挖掘整理活动基本上是局限于技术、文献、器物层面。而要想站在塑造国家形象的高度推广武术,就必须高度重视挖掘、推广武术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但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还相当薄弱。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培养了一二百名武术(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在体院院校任教的武术(民族传统体育)教授也不在少数。可以说,研究武术的专业团体已经形成。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术界,现在的状况是常识性错误、经典型笑话还比较多,还难于跟主流学界对话。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武术研究的最高权威机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就目前而言,我觉得急需要改善的有两点:一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进一步实体化,二是彻底改变武术研究院院管课题经费少、级别低的现状,切实增强武术研究院课题的吸引力。

3.3 杜绝欺诈行为,加强武术相关活动的监管

在传播真实武术,扩大武术人口,加强武术文化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加强对武术相关活动的监管。尽可能杜绝“天山论剑”、“天山武林大会”式的闹剧出现。前一段时间,我陪同周伟良老师到少林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就提到有一次他到美国出席一个活动,在那里见到了好几个少林寺的“方丈”。这几个方丈见到释永信来,都悄悄地开溜了。这说明,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类似的事件还真不少。对此,我们应拿出办法来加以积极应对。

“今天世界热衷于谈论中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可能性,但我认为唯一可以让中国软着陆、可以被世界认同的关键就是文化。文化可以帮助中国说服世界不同观点的人,告诉他们中国是和谐的、内敛的、非侵略性的、主张和平共处的文化”[22]。而作为防御性文化典型反映的中国武术正能担当此重任。尽管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武术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读甚至错读,但我们深信随着中国武术的普及推广、随着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理解的日益深入,总有一天国际社会对中国武术的误读或错读会变成贴近原意的正确释读。

注释:

[1]陈 静:《中国还有人文版“四大发明”——陈炎教授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17日第二版。

[2]邱丕相:《“温总理,您会武术吗?”引发的思考》,《武术科学》2004年第2期。

[3]在政务公开理念的指导下,以“向世界说明中国”为宗旨的中国新闻发布制度应运而生,并于2003年正式得以确立。

[4]20世纪初,应对中国威胁论,宣示中国发展的正当性与和平性,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理论。2003年11月3日,郑必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演讲,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崛起”理论。同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做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阐明了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但不久,这一理论被“和谐世界”理论所取代。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这是和谐世界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7月,胡锦涛出访莫斯科,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第一次被确定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

[5]杨生平,张慧慧:《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光明日报》2009年12月23日第11版。

[6]胡兆亮:《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郭志禹:《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现代阐释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第14-15页,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8]李清良.中国阐释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139

[9]阮纪正:《至武为文——一个爱好者心目中的传统武术》第226-228页(未刊稿)。

[10]阮纪正:《至武为文——一个爱好者心目中的传统武术》第395-414页(未刊稿)。

[11]张登本,孙理军主编:《黄帝内经》(上)第35页,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12]2014年2月9日起每周日晚八点档CCTV-1播出的大型励志真人秀节目《出彩中国人》,由周立波、蔡明、李连杰担任评委。

[13]1990年8月,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诸君》月刊发表了一篇名为《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的文章。此后,西方媒体很快介入进行宣传。由此,村井友秀成为“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

[14]周琦,彭震:《“中国威胁论”成因探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130页。[15]江永红:《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中国机遇论”》,《生产力研究》2007年第7期第3页。[16]高旭东:《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7]转引自吴松,王岗:《建构文化形象: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中的立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第34页。

[18]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见【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9]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见【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0]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形象》,见【美】乔舒亚·库珀·雷默等:《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1]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第53页,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版。

[22]胡淼森:《当代中国文化创新与精神现代化——专访王岳川教授》,见http://www.cssm.org.cn/newsite/ view.php?id=26193。

猜你喜欢
中国威胁论武术文化消解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