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介入高校文化管理的意义研究

2016-05-14 14:35曾莉
文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文学文化

内容摘要:文学介入高校文化管理对于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切合高校实际探索了高校文化管理中文学的功能及其与高校文化管理特色的契合。

关键词:文学 高校文化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高等教育”第二十一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中指出,“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多年来,文学介入高校文化管理方面的研究一直很少有成果。

一.文学在高校文化管理中的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也就是文学帮助人们获得多方面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人们对某些社会规律和社会关系的理解的功能。它首先体现在对生活形态的认识上;还体现在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上,即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规律和规律。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应该看到, “ 莎士比亚成为西方经典的中心是因为他通过改变对认知的表现而改变了认知。惠特曼成为美国经典的中心是因为他通过改变对私人自我和隐含可信的后基督宗教的表现而改变了美国自我和美国宗教。”[1]人们在文学批评中能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除了分享阅读作品时的一份震撼,更重要的是理解“看世界”的认知哲学。布迪厄曾说,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只是来自文本的互文性,也不仅源于它所反映的外部社会,只有在文学场中,文学作品的价值、作者的法定权威与文学内在传统之间、与外部社会场域之间的作用力才是清晰可见的。

文学的教育功能,就是优秀文学作品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净化人们心灵与灵魂,增强人们的道德感的功能。文学的教育作用是要通过审美来实现的。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提到“经典的力量就体现在最强有力作家的平静持存之中。他们的丰厚是无穷尽的,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心脏和大脑,而不是腰腹或任何种姓、派别或族群的特权。”“每部作品的陌生性和野性光彩都是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2]Brain Kennedy曾有一首歌曲唱红世界歌坛。歌曲的名字叫“You Raise Me Up”。这首普通的歌曲传达出的是一个普通的道理,即人是需要懂得感恩的,歌曲文本中的“你”可以是父辈、兄弟姐妹、师长师兄,也可以是邂逅相遇、劫后共患、擦肩回眸时的人们,歌曲传递的大爱情结无疑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对于高校青年学子而言无疑是一次精神洗礼。

文学的美悦功能,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首先,文学能发展感受能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丰富想象力。文学用感性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阅读文学作品可增强人的艺术感觉能力,培养和丰富人的情感。其次,文学有助于人们提高识别真假、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国耶鲁大学英语系资深教授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1973)一书中,他明确提出了“审美自主性”(aesthetic autonomy)的原则,而在《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强调:“审美只是个人的而非社会的关切。…文学批评作为一门艺术,却总是并仍将是一种精英现象。…只有审美的力量才能透入经典,而这力量又主要是一种混合力: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3]

不少文学家曾质疑过文学的使用功能。但作为美学家、批评家的朱光潜先生曾认为,“可以在人里面辨认出两个对立的因素,一个是持久不变的‘人身(人的身份),另一个是经常改变的‘情境。这两个因素在‘绝对存在(又叫做‘神性即理想的完整人格)中是统一的,而在有限存在(即经验世界)中则‘永远是两个”。[4]从理论上说,“人一方面要求使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使潜能变为实在,也就是使人成为一种‘物质存在,这就是‘感性冲动;另一方面人也要求感性内容或物质世界获得理性形式,使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现象见出和谐和法则,这就是‘形式冲动”。[5]应当看到,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视为文学的‘记忆艺术而非宗教意义上的典籍”。[6]我们还应该看到,培育某些优质的审美价值必然需要时光成本,而在大学时代则是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的最佳时段,因为“文学研究无论怎样进行也拯救不了任何人,也改善不了任何社会。莎士比亚不会使我们变好或变坏,但他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在自省时听到自我”。[7]

二.文学与高校文化管理的特色契合

胡锦涛同志曾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鲜明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1.优秀的文学作品对高校文化管理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

文学是使人们变得有善意、沉静、典雅,呼唤“心灵鸡汤”的境界。例如,就大学校园生活而言,体育锻炼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皮埃尔·布尔迪厄在他的作品“如何才能做一个体育爱好者?”中提出“人们设想体育可以锻炼勇敢和男子汉气概,‘形成性格和培养‘必胜意志,当然是规则之内的必胜意志,这是真正的未来领导者们的标志。”[8]不少学生没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起源于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一无所知。“不应该忘记现代体育定义是‘道德理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它是统治阶级内的统治阶层的精神特质,主要为私人工业重要人物的子弟们开办的几所私立学校,如罗什中学,是实现这种理想的典范。如果要使教育的价值胜过教导、性格或毅力胜过思想、体育胜过文化,那就要在教育领域之内认定存在着一个等级体系,但是不能把它刻板地简约成偏向这些对立中的后一项的学问等级。”[9]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文艺作品体会到体育运动不只是跑、跳、投等项目的实践,“身体的实践领域具有相对的自律性,那么顾名思义也具有相对的依赖性,所以在实践领域内指向禁欲主义一极或享乐主义另一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争夺合法身体的垄断定义而斗争的权力的关系状态,宽泛地说,这是统治阶级各阶层之间和社会各阶级之间进行的道德斗争”。[10]现代大学生大都不参加登山。但“像登山(或者次而言之的散步)这类在高中或大学教师中最为常见的运动中,纯粹以健康为指向的维护身体的功能与进行一种高度显赫的体育运动所蕴涵的全部象征意义结合在一起。这种情形最强烈表明了对自己的身体的掌握以及自由地独享粗人所不能企及的景致。”[11]从这个角度上讲,高校的体育运动就是一种文化运动,高校体育运动的推动就是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个环节,而引领大学生正确理解体育运动本质的是那些影视文学、文化传媒作品。

2.文学是认识社会的窗口,是理解历史沧桑和现代视野的平台

不少大学生都是在大学里定格自己的认识观、价值体系的。古代有一箴言“认识你自己”,与现代格言“研习大自然”在我们研究文学文本的范式下合二为一。例如,在阅读自然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不再是“我和它”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文本里已经没有一个单纯的自我,只有与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自我(self-in-place)。人们所信奉的已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共生主义”。文学帮助学生认识各自大学的文化性格。例如,世界上很多大学管理方面人才辈出,究其根本,在这样的大学校园里始终贯穿着“民本”思想的血脉。在我国,这是一个从先秦时代起便已蔚为大观的传统,出身平民的墨子,在战乱时代都抱有“爱民”的政治理想。在他的设想里,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应当“兼相爱,交相利”。而崇尚出世和无为的道家,同样讲求与民生息、“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些济世的道理都会在不同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有详尽的情节发展和主题展示,对于青年学生是具有精神引领作用的。

参考文献

[1][2][3][6][7]《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美国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江苏出版集团,2005年4月版,第220页,第216页,第1页,第12页,第22页。

[4][5]《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凤凰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344页,第345页。

[8][9][10][11]《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6页,第336页,第338页,第347页。

(作者介绍:曾莉,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教授,主要研究英美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文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谁远谁近?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小说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