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马丁·路德翻译《圣经》的伟绩

2016-05-14 15:31尤涛
文学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路德圣经马丁

内容摘要:《圣经》是基督教文化的支柱,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圣经》对于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纵观整个中世纪,教会一直把持着对《圣经》的解释权,广大信徒只有无条件的服从。宗教改革爆发后,马丁·路德曾用德语翻译了《圣经》,此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力从多个角度分析,意在向读者阐明这种历史意义。

关键词:马丁·路德 《圣经》 翻译 影响

一.马丁·路德翻译《圣经》的背景和过程

宗教改革最早在德国爆发是必然的。十六世纪德意志新兴的市民阶级不断壮大,商业和货币经济很发达,然而德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全国分裂为数十个诸侯国和领地,各自为政,关卡林立,币制和关税均不统一;全国名义上的皇帝没有实权。广大平民饱受教会欺压,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来脱离压迫。

1521年沃姆斯帝国会议召开之后,马丁·路德遭到罗马教皇敕令的威胁和德皇查理五世的压制,同年5月8日,查理五世发布了对路德的帝国驱逐令,路德幸而在萨克森选侯的保护下移居到瓦德堡,从此开始了对圣经的翻译。这项工作始于1522年,根据的是著名人文主义家伊拉斯谟的拉丁文译本。路德认为德国必须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建立属于德意志民族的教会,为此,将《圣经》译成德语是必要的,让广大群众了解其中的内容,此事称得上是他一生中最为光耀的贡献。“据统计,1516—1546年期间,仅马丁·路德一个人的著作发行量达到310万册,这还不包括路德所翻译的德文版《圣经》在内”[1]……,这足见路德的影响力之大。

翻译是一项极其艰辛的工作,路德的后半生几乎全部投身于此。直至1525年,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新约出版,但是立即遭到封杀。全部圣经于1534年译完,这其中时间跨度长达12年。直到路德去世前的前一年,他还在反复审阅当年出版的德语译本,德语版《圣经》在德国以及整个欧洲广为流传,“按照当时的出版率计算,平均每17个人就有译本他译的《圣经》”[2]。

二.马丁·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和技巧

马丁·路德无愧于一位出色的语言翻译家,其所提出的翻译原则和技巧至今仍有实用价值。路德认为,《圣经》的读者对象主要是普通百姓,对于文化不高,语言功底不深的群体而言,应该采取能够为他们所接受的语言。他常与各阶层的人民接触,询问家中的老妪、大家小巷中的顽童、集市上的老百姓。“路德通过翻译《圣经》给不少德语词汇新的释义,使不少惯用语和成语成为全国所接受,他成了统一的书面德语的开拓者和奠基人”[3]。

路德认为,翻译需要合力,集思广益尤为重要。他更倾向于集体智慧,甚至组成了一个翻译委员会,定期会面,集中讨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统一大家意见。路德在翻译过程中一直遵循着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反复校对,力争做到每一个词准确无误。

“路德文章,除去生动、易懂等特点之外,还兼有音韵之美。因为路德或翻译或撰文都对视、听觉的美感尤为重视。他经常将译文诵读,力图使他的译本不仅作为教友们的读本,而且作为颂本,朗诵起来琅琅上口,像优美的散文诗一般”[4]。路德认为翻译本身是一种艺术,译词在生动易懂的基础上,须加以润色,尽量做到完美。此外,马丁·路德也提出了七条重要的翻译原则:“(1)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2)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3)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4)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5)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6)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7)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5]

路德此举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可忽视的是译者自身的学识素质。路德是神学院的教授,知识功底深厚,无论在哲学、史学、神学还是逻辑学甚至诡辩学等领域都有建树,学术造诣远高于同类人。

三.马丁·路德翻译《圣经》的历史功绩

首先,路德翻译《圣经》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而言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早已对教会的高压政策产生了不满情绪。自教皇国产生以来,教皇权利不断膨胀,天主教会从多个方面控制着广大人民。教会垄断了《圣经》解释权,罗马教廷随意解释教义来封杀他们的反对者,而路德翻译《圣经》,标志着基督教经典的解释权不再为教会所独有,人人可以阅读《圣经》并进行自我反省,不再迷信于教皇。

德国是宗教改革的发源地,受路德的影响最深,德意志民族性格深受路德的影响。“路德翻译《圣经》也大大加强了德国的民族意识,也使得德国教会走向了民族化的道路,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完成了宗教独立的壮举”[6]。德文《圣经》的大量发行,也成为了中产阶级、低级骑士和下层人民的有力武器。路德翻译《圣经》的壮举大大提高了下层人们的教育意识,这时文艺复兴思想运动在欧洲尚未结束,它们一起构成了近代欧洲文明的开端。

其次,路德翻译《圣经》最大的贡献在于促进了德国语言统一和德国文学的发展。路德翻译圣经对德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路德译本《圣经》,使德语取得了一种标准话的地位。需要指出的是,路德并不是第一个把《圣经》翻译成自己民族语言的人,但是路德的译本大体上确定了标志未来德国文学的语言形态。路德创新的德语如此被人推崇,以及他翻译《圣经》对德国文学语言作出如此成效的贡献,以致令人惊叹,假如没有路德语言,德国古典文学的优秀杰作的产生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他的名字足以被载入文学史册的原因。德语的发展,不可不归功于路德,尽管当时德意志仍处于四分五散的状态,但是这种语言很快被提升为共同的书面语言,这种书面语言今天仍通行于德国,给了德意志各邦以语言上的统一。路德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戏剧,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并且向着世俗化的方向转化。

再次,路德翻译《圣经》有助于德国统一大业的完成。及16世纪时,英法民族国家都已形成,而德国却仍处于分散割据的状态,这极不利于德国的发展。如果说19世纪时德意志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的话,那么16世纪德意志语言初步统一则是其独立的开端,语言的统一对民族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有利于全国各邦的认识和交往。

最后,路德对《圣经》的翻译也为翻译学作出了极大贡献。两千多年来,西方对翻译的思考一直采取一种死板模式,对于诸如《圣经》这样的宗教经典时,就必须采取直译,译者绝不能加入自己的看法,这种思维在欧洲流传了几百年,造成了人们思想僵化,不利于文学作品的传播的局面。路德所译《圣经》的手法则抛弃了这一陈腐观点,他充分考虑到了广大群众的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主张使翻译语言通俗化,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翻译思想。同时,路德也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翻译原则和技巧并且贯穿于翻译《圣经》的始终,这点前文已谈,故不赘述。

综全文所述,路德以过人的胆魄敢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认为人人皆可以自己解读圣经,这无疑是时代的进步。同时路德亲自耗费十余年翻译了《圣经》,并且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功,迈出德国统一的第一步,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路德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独立思考,不盲从于权威的宝贵精神,同时又与众多学者合作,力使译文精益求精,即使在德文版《圣经》出版后,路德仍然不断的核对,表现出一位翻译家的优秀品质。正是因为路德具有这些优点,才使得他所译德文《圣经》成为一部不朽的著作,为宗教改革、德语的发展乃至德国的统一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施廷:路德新教宣传的策略及其作用[J]北京:史学月刊,2012(3)。

[2][6]杜美:德国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余匡复:德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4]李文哲:论马丁·路德对德语的历史贡献[J]西安:外语教学,1994(4)。

[5]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介绍:尤涛,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洲中世纪史、基督教会史)

猜你喜欢
路德圣经马丁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神笔马丁
小蚂蚁马丁的冬天
在威登堡邂逅马丁·路德
未来人马丁
发明家马丁
午夜来电
来自人名的英语词汇之圣经篇
Dr.Martin Luther King Day马丁·路德·金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