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指标研究

2016-05-14 13:01蔡晓璐
经济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文化产业

摘 要:文章构建了评价中国文化产业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为每个指标赋予了合理权重。利用此评价体系,对中国文化产业2003年至2012年的产业安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安全在2003年得分最低,之后8年小幅震荡。在2007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文化产业达到安全状态,2012年,其产业安全评估值有所下降。为进一步保障中国文化产业安全,应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产业的产业控制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 产业安全 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018-03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日趋一体,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热点话题。近年来文化产业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性作用,它更是国家意志、民族文化、大众舆论的载体,对社会意识形态变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基于产业安全理论,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和现状,拟建立文化产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文化产业安全的评估值,完善文化产业安全的预警机制。

一、评价指标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本文的分析框架建立在产业安全传统分析方法上,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将一级指标细化为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控制力四个部分。对于不同类型的产业,每个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在构建文化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时,考虑以下原则。

1.系统性。指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紧扣“文化产业安全”这一核心,每个指标能很好描述文化产业安全程度,选择的指标构成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

2.相关性。指每个指标与文化产业相关,能切实衡量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竞争力、依存度、控制力或产业本身特征。

3.可测性。指在选择指标时,应考虑该指标数据的获得性,并能在观测时段内被科学合理地记录或计算。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

根据以上选取原则,综合参考已有的产业安全研究成果及文化产业的特征,构建以下评价指标体系,相关内容如表1所示。

中国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以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为例,其包含8个指标,其中,社会融资总额、平均汇率是描述产业发展金融环境的指标,第三产业产值/GDP、基本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占比、高校招生比是描述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生产要素环境,消费物价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是描述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市场需求情况。

二、实证分析

本文收集如表1所示的19个二级指标2003-2012年的数据,用因子分析法提取数据集中的主因子,根据不同指标的荷载,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而确定每年文化产业的安全度。

(一)数据预处理

在19个二级指标中,有的指标数值越大,越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安全,如社会融资总量、电影海外销售收入同比等,有的指标数值越大,会对文化产业的安全带来威胁,如消费物价指数和电影业进口依存度。在因子分析前,对数据的方向效应进行统一,做如下变换:

Xi'=XiXi为正向指标-XiXi为反向指标(1)

由于不同的指标计量单位不同,数量级也不同,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量纲。

(二)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浓缩数据,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几个假设的变量来表示基本的数据结构。简化的数学模型表达形式为:

Yi=αi1F1+αi2F2+αi3F3+…+αijFj+ui(3)

其中,αij为因子荷载,它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载,Fj为公因子,它是各个观测变量所共有的因子,解释了变量之间的相关性。ui是特殊因子,是观测变量所特有的因子i,表示该变量不被公因子所解释的部分。

将经过统一方向效应和标准化后的19组变量作为分析对象,基于主成分分析模型,提取数据组的主因子。根据特征值准则,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提取了5个主因子,累积解释总方差达到92.287%。相关内容如表2所示。

如表3所示是因子的协方差矩阵,结果显示5个公因子之间完全不相关。

如表4所示为累积解释总方差达到92.287%的前5个主因子在各个变量上的荷载值。

因子荷载是链接观测变量和公因子之间的纽带,当因子之间完全不相关时,因子荷载αij等于第i个变量和第j个因子的相关系数,αij绝对值越大,变量Yi与Fj的关系越密切。故可以通过对因子荷载的绝对值平权归一,得到每个变量的权重。

对每个因子下不同变量的绝对荷载归一化:

对每个变量,将其在不同因子下的荷载比重加总,即计算每个变量的权值:

对19个变量的权值归一化,得到每个变量的权重:

(三)评价结果

经过计算,19个变量的权重分配如表5所示。

模型的运算结果表明,在一级指标下,产业发展环境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对文化产业的安全具有较高的贡献值,其权重分别达到34.04%和34.26%;产业控制力和产业对外依存度的权重分别为22.61%和9.09%。在二级指标中,权重不低于7%的指标有5个,分别是消费物价指数、电影海外销售收入同比、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增长率、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增长率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根据以上权重和标准化后的变量值,得到2003年至2012年文化产业安全值。文化产业安全值的正常变化范围为[-1、1],分值越大,表明安全程度越大。根据产业安全值的范围,将文化产业安全评估值对应的安全度进行划分,当评估值介于[-1,-0.6],文化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当评估值介于[-0.6,0],文化产业产业安全受到一般威胁;当评估值介于[0,0.6],文化产业一般安全;当评估值介于[0.6,1],文化产业安全。

由每年的文化产业安全评估值,绘出中国文化产业安全评估值的走势图如图1所示,文化产业安全在2003年得分最低,之后8年小幅震荡。在2007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文化产业达到安全状态,2012年,其产业安全评估值有所下降。

三、结论及建议

(一)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我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生产要素环境和市场需求环境进行了描述和评估。

1.消费物价指数权重达到8.09%,是产业发展环境下权重第一的指标。其作为市场需求的描述指标,说明物价水平是影响文化产业安全的一个较重要的因素,这与文化产业的特性是相符的:文化是精神追求,当物质消费受到影响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可能受限。近几年,我国的物价水平比较温和,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威胁不大。相对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对宏观经济状况更敏感。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顺应经济形势。

2.社会融资总量权重达到4.91%,是产业发展环境下权重第二的指标。社会融资总量是描述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的指标,它较利率或M2增长率等指标更直接的体现了社会投融资的效率和规模。文化产业由于投资额度大、以无形资产为主、项目化运作收入不稳定等特点,其投融资问题备受关注。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良好途径:既活跃了资本市场,有利于产融结合,引导社会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又能借投资人的丰富经验,通过重点培养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企业,或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文化产业的成熟。

3.第三产业产值/GDP权重达到4.47%,是产业发展环境下权重第三的指标。第三产业产值/GDP描述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环境,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越大,说明经济体对第三产业的要素(资金、土地、人力资源等)投入越大或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越高。当越来越多的经济资源涌入第三产业,文化产业越受益。在生产要素方面,鼓励资金支持、培养专业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研发投入能为文化产业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

在对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评价中,由于量化的困难性,笔者忽略了产业政策环境。主要由于文化产业政策现今并没有构成健全的体系,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对文化产业细分行业的促进法,特别是对电影、出版、广播、新闻、演出等核心或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制定。

(二)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防御阶段”。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由三类指标描述,每个二级指标的权重都比较大。

1.第一类为电影业的贸易情况指标,包括电影业贸易竞争指数和电影海外销售收入同比。其中电影海外销售收入同比的权重为8.77%,是二级指标中权重最大值,说明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对其产业安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我国电影业的城市票房从2002年的9亿增长到2012年的170.73亿,平均增长率为35%,然而2012年,海外片票房首次超过国产片,国产片的海外销售收入在2011年也开始下滑。

2.第二类为文化产业机构数目的增长率,包括全国艺术表演团体机构数增长率和全国工作图书馆数量增长率,二者的权重都超过7%。文化产业的机构数象征着文化产业的国内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根据产业安全理论,一个产业的国内竞争越激烈,其国际竞争力越强,关键在于消除行业壁垒,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作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3.第三类指标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本文挑选了文化类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比率越高,说明文化类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越具竞争力。

事实上,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贸易存在着较大的逆差,出口的文化产业以卡通玩具、圣诞礼品等贴牌、代工类产品为主。而美国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则凭借科技和品牌优势,通过对全球市场的整合和开发,取得产品的高附加值利润,并在文化贸易中传播本国的文化价值。因此迫切需要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要良好的本土环境支持产业发展,培育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打造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有积极影响力的作品;另一方面要推进文化产业积极地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凭借自主品牌,宣扬优秀的中国文化,在全球分工中,占据核心地位,建立文化输出的有效渠道,从而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文化利益格局的重建。

(三)加强文化产业的产业控制力

产业控制力体现在产业不受国际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对本国产业资金、市场、技术等方面的掌控。由于文化产业的技术控制力难以评估,本文主要在资金和市场两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控制力进行描述和评价。

文化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产业资金控制力的描述指标包括文体娱行业外商投资实际使用金额、文化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比和文体娱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其权重分别为5.21%、5.68%、7%,在整个评价体系中,重要性为中上水平。文体娱行业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在2011年达到最高为6.35亿美元。文化产业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比例自2008年开始逐年上升,于2011年达到最高,但不足0.6%,文体娱行业对外投资净额在2011年超过1亿美元,2012年略有下降。总体来说,文化产业在资金的控制力方面比较安全,应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适度加大文化产业的对外投资。

文化产业的市场控制力主要通过电影业国产片国内收入与进口片国内票房的比值体现,权重为4.71%。国产片国内收入/进口片国内票房比值越高,说明电影业抵抗国外作品的能力越强,对国内市场的控制力越好。这个比值从2003年至2011年,一直介于1-1.4之间,2012年,比值为0.94,电影业的控制力受到威胁。

文化产业控制力的加强有助于文化产业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在经济上表现为贸易顺差、国内市场占有率高、控制核心资源等,在意识形态上则表现为民族文化、社会舆论和国家意识的独立性。

随着文化产业越来越受重视,更多的社会资源会涌入文化产业,促进其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产业安全理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课题基金支持:获5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

参考文献:

[1] 祝晓静,高津君.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途径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5)

[2] 吴鹤,于晓红,徐芳奕.解决我国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的策略[J].经济纵横,2013(1)

[3] 景玉琴.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06(2)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00)

(作者简介:蔡晓璐,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产融结合、文化资本运营。)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文化产业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探讨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