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玉米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6-05-14 08:33李姿锦
经济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玉米价格波动河南省

摘 要:文章采用时间趋势分解法对河南省1978-2014年的玉米价格波动进行测定,界定了玉米价格波动周期,分析了玉米价格总体波动特征。根据内部传导和外部冲击理论选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玉米产量、滞后期玉米价格、居民收入等九项指标构建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因素、生产者价格预期、替代品小麦的价格、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政府粮食政策为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平抑玉米价格过度波动,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玉米价格 波动 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38-04

玉米作为河南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其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新中国成立之初,河南省玉米的播种面积仅为1684千公顷,总产量为469万吨,此后随着国家对玉米生产的重视程度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玉米生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14年玉米播种面积已达到3283.86千公顷,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32.16%,产量为1732.05万吨。20世纪80年代以前,玉米因其产量高,营养丰富,作为主要的口粮作物,为解决全省温饱问题做出巨大贡献,80年代以后,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作为口粮的消费比重开始下降,饲料消费和工业消费比重增加,拉动玉米价格上涨,加上国家政策一直利好,玉米的市场价格水平得到有力支撑,成为玉米种植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近两年来,玉米市场供给宽松,一直惯性上涨的国家玉米临储价出现下调,玉米生产在遭遇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挑战,而玉米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广大玉米种植农户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河南省玉米加工业的发展。根据有关数据和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粮食作物,玉米价格波动更剧烈,地域间的价格差距也更大,这与玉米非粮化趋势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研究玉米价格的波动情况,探索影响玉米价格的主要因素,为稳定河南省玉米价格、保证农民收入、完善玉米价格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对于粮食价格波动方面的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李剑、宋长鸣等以小麦和大豆为例,利用X-12-ARIMA模型和ARCH模型对剥离季节因素的价格序列进行波动分析后指出,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中国粮食价格季节性波动逐年减弱且具有明显的波动集簇性,大豆价格波动呈现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刘维丽阐述了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其供求规律有别于一般商品,并认为国际市场粮油价格变动、气候和自然灾害、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市场体系不健全、粮食市场主体性行为等因素是影响短期内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彭婵娟和徐学荣通过构建VAR模型,借助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探究各影响因素对2003年1月至2015年7月我国粮食价格的动态冲击效果,从而得出,需求、货币供应量和粮食最低收购政策对粮食价格有正向影响;成本、国际市场谷物价格、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粮食价格为负向影响。温凤荣、史建民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方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生产成本是影响玉米价格波动的主要内因,政府政策是主要外因。由此可见,国内单独就玉米价格波动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就玉米产区河南省的玉米价格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较为空白,这正是本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本研究选题的基本依据。

一、波动分析的方法与数据的选择

(一)波动分析的方法

波动可分为短期波动和长期波动。长期波动反映了增长的变异性和不稳定性,短期波动是经济变量的实际观察值与长期趋势值偏离的程度,常用的分离经济周期波动的方法主要包括速度法、H-P滤波法和趋势分解法。速度法以增长率作为衡量波动强度的指标,增长率本身含有长期趋势的成分,无法准确的度量具有长期变动趋势的经济变量的波动。H-P滤波法可能滤掉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代表经济波动现象的重要的时间序列分量或把本来不具有周期波动特征的时间序列经过滤波成为了周期序列。趋势分解法把时间序列的变动分为长期趋势成分和短期波动成分,考察短期波动围绕长期趋势的偏离幅度来研究变量波动程度,能够克服用增长率指标测度波动强度的缺陷,同时计算起来也十分方便。本文主要采用趋势曲线回归法来剔除时间趋势,测度河南省玉米价格的波动强度。趋势分解法主要运用波动指数来刻度波动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二)数据来源

1978-2014年河南省玉米价格、小麦价格均来自历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玉米产量、成灾面积、总播种面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均来自2015年《河南统计年鉴》,美国2号黄玉米离岸价格来源于世界银行。

二、河南省玉米价格波动分析

(一)河南省玉米价格波动测定

以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1978-2014年河南省玉米每50公斤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进行平减,得到实际出售价格。为考察玉米实际价格波动状况,分析中采用线性、指数、二项式和三项式四中函数分别对河南省玉米实际价格进行时间趋势拟合(表1,见上页)。经过比较,二项式函数中一次项和三项式函数中一次项、二次项、三次项的t值没有通过检验,线性函数和指数函数的t和F统计量通过检验,但指数函数形式对时间趋势拟合度高于线性函数,所以选取指数形式(Log(t)=1.017+0.011t)剔除时间趋势。

由于在运用时间趋势分解法对经济变量进行波动分析之前,必须首先检验回归残差是否为一个稳定的时间变量,否则就不能确定用时间趋势曲线分离出的波动分量是否是真的。因而先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对拟合后的方程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结果表明,分离出时间趋势后的波动分量是平稳的时间序列(表2),说明运用时间趋势分解方法来度量是可行的。

根据波动指数计算公式。玉米价格的时间趋势方程(Log(t)=1.017+0.011t)及1978-2014年河南省玉米实际出售价格计算出波动指数。利用波动指数绘制河南省玉米价格的波动曲线图(图1)。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一个完整周期以两个波峰年之间(或两个波谷年之间)的循环为界限,具有明显的上凸(或下凹)形态。按照“波谷一波谷”的周期划分方法,河南省1978-2014年的玉米实际价格波动可以划分为9个波动周期(含8个完整周期):1978-1983为第一个周期,1983-1985为第二个周期,1985-1991为第三个周期,1991-1996为第四个周期,1996-2000为第五个周期,2000-2005为第五个周期,2005-2008为第七个周期,2008-2013为第八个周期,2014年处于新周期的上涨阶段。

(二)河南省玉米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1.周期类型。古典型经济波动是指经济活动水平绝对量的上升和下降,波动表现为波谷为负值,波峰为正值的波动。由波峰和波谷的形态特征来看(见表3),各周期的增长率呈现上升时由正值转为负值,波峰为正值,波谷为负值,属于古典型波动,说明河南省玉米价格在各波动周期中均出现价格水平的绝对下降,恶性波动程度较大。

2.周期长度。由玉米价格波动曲线可以看出,河南省玉米价格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由表3可知,在1978-2013年的8个周期中,最长周期为5a,最短周期为2a,平均周期长度为4.38a,波动周期长度比较稳定,周期较短,发生波动循环的频率较高。

3.波动幅度。波动幅度是指各周期内玉米价格波动起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玉米价格增长稳定性的重要标志,用波动周期谷峰落差程度的绝对值来表示。从波幅来看,河南省玉米价格平均波动幅度为32.16%,最大波幅为1991-1996年的74.37%,最小波幅为1978-1983的16.18%。按照谷峰落差程度的强弱可将波幅划分为3类,即强幅型(S≥20%)、中幅型(10%≤S<20%)和弱幅型(S<10%),具体结果见表3,除第1周期为中幅型,其余均为强幅型,总体上价格波动呈强幅型,说明玉米价格波动程度高,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

4.波动位势。波动位势指每个周期内各年的实际价格波动率的算术平均值,体现每个周期内波动率的总体水平。可分为3种类型:高位型,价格波动率平均值大于或等于8%;中位型,价格波动率平均值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8%;低位型,价格波动率平均值小于5%。表4表明,河南省玉米价格前8周期波动的平均位势为0.83%,整体显现为低位型。前4个周期的平均位势为4.14%,5-6周期的平均位势为-6.61%,7-8周期的平均位势为1.64%,玉米价格波动的平均位势先下降后逐渐提高到增长率为正值的低位型。

5.扩张期与收缩期。根据经济周期理论,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划分为扩张期和收缩期,从表4可以看出,除第4、6、8周期扩张期长于收缩期外其余5个周期扩张期都短于收缩期,从总体来看,8个完整周期的平均扩张期为2.13a,平均收缩期为2.25a,扩张期和收缩期相接近但扩张期略短于收缩期。说明河南省玉米价格扩张能力弱于抗衰退能力,玉米价格由复苏转入繁荣经历了一个较短的周期,扩张能力较弱,意味着下一个收缩期会较快来临,另一方面,玉米价格发生衰退后经历较长的时间进入萧条期,意味着玉米价格一旦出现衰退,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才能复苏。

三、河南省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现有的经济波动理论一般从经济波动形成机制上进行解释,根据产生经济波动的因素来源,玉米价格波动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是内部传导机制,二是外部冲击机制。内部传导机制指经济系统受到了来自系统内在因素的冲击而导致的经济波动,是经济系统内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体现。外部冲击机制是指经济系统由于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变化对经济系统产生冲击而形成经济波动。无论是内生还是外生经济波动理论,在分析经济波动形成机理时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若把经济波动简单地归结为某一方面的理论难以解释错综复杂的现实状况,往往是多种内外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分析经济波动时逐渐放弃单一理论的解释,而采用内部传导和外部冲击相结合的方法。

(一)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作为被解释变量的玉米价格波动来自内外双重因素影响。内部影响因素包括产量、需求量、生产资料价格、生产者价格预期等,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居民收入、自然灾害、主要替代品价格和政府政策等。本文主要选取以下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玉米产量用1978-2014年河南省玉米总产量表示;生产者价格预期采用滞后一期的玉米价格来表示;国际玉米价格选取美国黄玉米离岸价格来表示;小麦作为河南省主要口粮,替代品价格选择小麦价格来表示;由于统计中没有单独的河南省玉米成灾面积,因此自然灾害采用全省成灾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来表示;收入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表示;根据不同年度所采取的粮食政策,选取相应的虚拟变量以贴近实际情况:1978-1984年为-1、1985-1993年为0、1994-1996年为2、1997-2007年为1、2008年为-1、2009-2014年为2。被解释变量为河南省每50公斤主产品的玉米实际价格,所有变量采用的均是1978-2014年的数据。

以此为依据构建多元回归方程,因变量为玉米价格P,自变量用Xi(i=1,2,3,……)来表示,偏回归系数用βi(i=1,2,3,……)来表示,常数项用α来表示:

P=α+βi×Xi+μi(i=1,2,3……)

X1,X2,X3,……,X9分别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当年玉米产量、上期玉米价格、美国2号黄玉米离岸价格、小麦价格、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比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政府粮食政策。

(二)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运用Eviews6.0对以上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先用被解释变量对每一个解释变量做简单回归,以对被解释变量贡献率最大的解释变量所对应回归方程为基础,再逐步引入其余解释变量,剔除非显著影响因素,经过多次检验得到最终估计方程:

P=α+β1X1+β3X3+β5X5+β7X7+β9X9+μi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表5),调整后的R2为0.9831,F-statistic为420.3045,模型总体拟合优度较好,说明模型中的5个因素能够较为充分的解释因变量。模型估计结果解释如下:

1.玉米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正相关,说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通过对生产成本的变动对玉米价格的上涨或降低起到一定的作用,构成生产成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每增加1%,会推动玉米价格上涨0.0428%。

2.上期玉米价格与本期价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文分析假定生产者进行生产决策时的预期价格根据上期玉米价格决定本期生产,上期价格上涨生产者会扩大本期生产导致本期产量增加,在本期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会使本期价格降低。

3.小麦是玉米的主要替代品,影响系数为0.7137,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小麦价格要高于玉米价格,但是近年来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并出现超过小麦的情况,小麦作为替代品用途更加广泛,饲料企业亦可采用小麦替代玉米进行饲料生产,因而小麦价格与玉米价格同向变化。

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玉米价格的影响显著,系数为0.0014,影响程度比较小。城镇居民是粮食和畜产品的主要消费者,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城镇人口比重逐渐上升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玉米转化产品肉蛋奶以及水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间接拉动玉米价格上涨。

5.政府粮食政策与玉米价格呈显著正相关,影响系数为2.6499,在5个变量中影响系数最大,是导致河南省玉米价格波动的重要外因。玉米价格波动与我国政府主导的粮价政策关系密切。国家往往根据国民经济整体状况、粮食形势、种粮农民和消费者收入等综合因素制定相关粮价政策,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但各时期粮价政策虽然起到了鼓励玉米生产的作用,增加了产量,同时也导致了价格的大幅波动。虽然开放了粮食购销市场,但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机制仍然不够健全,以及国家提高玉米临储价政策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玉米价格一定程度的上涨。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通过对河南省玉米价格波动测定可以看出,1978—2014 年河南省玉米价格平均波动幅度为32.16%,波动幅度较大,属于强幅型波动;37年中有8完整个周期和一个新周期上涨阶段,平均周期长度为4.38a,波动频繁,均属于古典型恶性波动。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发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预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小麦价格和政府粮食政策是影响河南省玉米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政策建议

1.完善玉米价格市场形成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主导的粮价机制,粮食经济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规律,市场缺乏内在自动调节机制,难以根据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形成有序的市场价格机制,导致粮食价格信号弱化。自2008年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以来,玉米价格一路走高,而近年来,国际粮价持续走低,国内玉米价格远高于国际玉米价格,国内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库存积压、需求疲软的状况,环境的变化导致临储政策起到的效果也发生变化,价补合一的政策干扰了市场机制。因此要尽快调整粮食收储政策,以增加有效需求来解决存量矛盾,在调整玉米种植结构的同时积极拓宽玉米的加工转化需求。从根本上健全粮食价格调控体系,对现行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合理改进,应注重发挥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的作用,坚持市场定价、探索适合国情的粮食目标价格制度,农民的损失以价格之外的形式由政府进行补贴,使其既可以发挥市场价格对玉米生产和市场供需的调节,又可以在价格波动时不至于损害农民利益,保证其玉米生产积极性。

2.控制玉米种植成本。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玉米价格呈现上涨趋势是必然结果。首先从长期来看,玉米生产成本增加过快是推动玉米市场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稳定化肥、农药、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有利于防止玉米价格过快上涨,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完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监测制度,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其次,土地成本的增加也是导致种粮成本增高的重要原因,原来农民种地不存在土地租金这个成本,现在土地不少都是承包的,就有了租金成本,导致种粮的实际成本增加。因此在粮食生产环节,土地流转要有序,国家补贴要落实到种粮人手里以抵消一部分成本,成本降低,国内粮价自然会下调,即通过成本控制,稳定玉米市场价格,确保玉米种植农户的收入。

3.加强玉米市场信息服务,推进市场法治化管理。粮食价格的短期波动是农产品市场的正常现象,这既与粮食供求弹性较小有关,又与市场运行规律相关,玉米市场亦不例外,任何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玉米价格的较大波动,玉米临储价格从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以来直到2014年逐年上升,导致农户对玉米市场价格预期较高,导致一些地区的农户以“赌博”式的心态种植玉米。因此,玉米供求及其价格信息监测、发布和传播在促进玉米价格合理水平的形成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为此要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与传播立法,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法治化管理;定期对玉米的生产、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和生产成本等进行动态监测和深入分析,向玉米生产经营者及时提供准确、有效的市场监测信息,引导农户了解市场动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避免生产经营中的盲目性,通过高效的信息服务手段, 在产前就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玉米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李剑,宋长鸣,项朝阳.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特征研究——基于X-12-ARIMA模型和ARCH类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6)

[2] 刘维丽.粮食价格波动及期货交易[J].粮食问题研究,2005(3)

[3] 彭婵娟,徐学荣.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9)

[4] 温凤荣,史建民.主产区玉米价格波动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4(7)

[5] 罗锋,牛宝俊.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影响因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6] 邓宏亮,黄太洋.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4)

[7] 杜丽永,蔡志坚.全球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小麦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4)

[8] 方燕,李玉梅.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分析预测[J].分析预测,2011(36-37)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郑州 450002)

(作者简介:李姿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玉米价格波动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玉米价格开始上涨了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市场先弱后强 玉米价格是否大幅上涨
干湿法SO2排放波动对比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