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宜居性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和实证分析

2016-05-14 09:00马齐如李莹程金
经济师 2016年5期
关键词:德尔菲法相关性分析

马齐如 李莹 程金

摘 要:单一的村镇建设标准对村镇宜居性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资源的浪费,恰当地构建村镇宜居性评价模型至关重要。文章在对宜居性村镇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模糊数学十分制计分法和五级标度法,从村镇建设水平和村镇居民满意度两个角度构建宜居村镇评价体系;以黑龙江省绥化市上集镇为例,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结合验证结果,得出一般性结论,并对村镇宜居性建设提供策略。

关键词:村镇宜居性评价模型 德尔菲法 模糊数学十分制计分法 五级标度法 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48-02

一、引言

村镇宜居性建设是村镇建设以人为本的体现,是村镇建设体系改造、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近年来,我国村镇建设针对宜居性提出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了2015年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的评选工作,旨在鼓励村镇提高宜居性建设水平。适时、恰当地对村镇宜居性建设体系进行调整,能确保村镇宜居性建设标准体系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实证分析,对村镇宜居性评价模型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有利于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有利于模型的完善、改进。

二、文献及研究现状综述

鉴于评价模型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研究方面,胡伏湘、胡希军通过对宜居城市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设计了覆盖面更全、操作性更强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模型;Asami提出了安全性、便利性、健康性、可持续性、舒适性五大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体系;张文忠等从安全、健康、生活方便、出行便利和居住舒适性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宜居性建设的实施标准以及村镇宜居性建设的定性评价上,对村镇宜居性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尚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文针对村镇宜居性建设的表达方式,合理地对村镇宜居性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其宜居性建设作出指导。

三、构建村镇宜居性建设评价模型

(一)构建原则

本着结合国情和村镇居民的心理需要的原则,在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能从实际出发,客观、科学地反映上集镇优劣的状况。

2.可行性原则。指标选取要做到简单明了,尽可能选取可以量化、可信、能全面反映宜居状况的综合指标。

3.层次性原则。村镇的宜居性是一个由众多相互联系的指标所构成的复合系统,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能使复杂问题条理、简单化。

4.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村镇居民为核心,围绕与居住和生活相关的因素,反映村镇居民对村镇的主客观需求及感受。

(二)构建方法

村镇宜居性建设指标先由研究小组进行初选,参考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的衡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居住指标体系,借鉴宜居性研究已有的评价指标。结合北方村镇的特点,设计出北方地区村镇宜居性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居住条件、服务设施、人文环境和生态安全四个方面,进行数量、质量的客观评价,建立了一套北方地区村镇宜居性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在经过专家的调研后,得到了相对完整、科学的村镇宜居性建设水平指标评价体系。

1.北方地区村镇宜居性建设水平评价。采用模糊数学十分制计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得分,进行等级划分和横向比较。将建设水平评价的每个指标分成若干等级,分别从1-10赋值,10分为满分;然后,通过向党支部书记了解,确定该村每一个单项指标的等级范围,选取五个典型村镇并给出其建设水平单项指标的具体得分。

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法)确定权重。向各个村镇的150位村民发放调查问卷,问卷中要求村镇居民评价各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分制降序方式的方式进行计算,即5为最重要,4次之,1为最不重要,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j是第j个单项指标的权重,Xj是第j个单项指标,Yji是第i个样本对第j个指标的打分,最后加和可以得到I、II、III、IV的权重分别为27.01%、30.55%、22.2%、20.24%。

将每一社区各个单项指标得分加权求和,即为该社区的宜居性建设水平得分,其公式为:

式中,Q为评价综合得分,Nj为第j指标的指标值,Wj为第j指标的权重(0≤Wj≤1且∑Wj=1),m为指标评价的个数。得到结果见下表2:

2.北方地区村镇宜居性满意度评价。为得到村镇居民对村镇的满意度,针对居住条件、服务设施、生态安全、人文环境四大类,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利用五级标度法,将评语划分成五个等级,即,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很满意。最后为量化满意度评价,制定可以计算的定量标准。

满意度按计算式:

式中:Q为村民满意度,Xij为各个指标持不同满意程度人占总人数的比例,Zi代表得分。得到结果见表4:

四、模型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上集镇宜居性建设水平和满意度的综合分析将典型村镇的宜居性建设评价和满意度进行对比,能更清晰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分析数据,看出满意度的得分和建设水平的得分大体相吻合。为客观分析建设水平与满意度之间统计关系的强弱程度,运用SPSS.19软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运用Pearson可得二者得分的简单相关系数为0.99,显著水平a为0.01是可以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零假设,认为两者呈线性相关关系,即建设水平与满意度有明显的正相关。可以得出宜居性评价模型构建有效的结论。

五、小结

本文从建设水平和村民满意度两个角度出发,通过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宜居评价模型构建的合理性。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看到,服务设施的建造对村镇宜居性有重大的影响,村镇居民对生态安全有较重的担忧;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还发现以下问题:上集镇村镇居民对住房质量及舒适度比较满意,而针对生活垃圾处理、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认为不能达到宜居性标准,希望有关部门能致力于上述问题。

规划的滞后、配套政策的不协调及落实手段的不到位已经造成了我国北方地区村镇建设中的杂乱无序、低品位和巨大浪费,严重影响了村镇宜居性建设的健康持久发展。

针对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完善机构,保障经费;加强村镇建设规划设计管理,提高村镇规划设计水平;配套政策,协调管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各部门扶持力度;以点带面,分阶段分步骤提高村民居住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伏湘,胡希军.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生态经济,2014(8)

[2] 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3)

[3] 李娜.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及预警研究[D].兰州大学,2006

[4] 李伯华,曾菊新,胡娟.乡村宜居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5)

[5] 刘学,张敏.乡村宜居性与满意度评价—以镇江典型村镇为例[J].河南科学,2008(3)

[6] 戴鹏.石首市合烷乡宜居性优化中的主观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7] 张磊.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8] 陆翠岩.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社会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9)

[9] 朱孔来,姜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理论及测度指标体系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7(6)

[10] 赵之枫.乡村宜居性建设的构想[J].生态经济,2001(5)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德尔菲法相关性分析
沈阳市农业补贴改革现状评价及对策研究
滨州市城区苔藓植物主要重金属含量的调查与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实证分析
淘宝星店成长中的粉丝力量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基于德尔菲法的高校学生党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