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

2016-05-14 16:51胡小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混合课堂教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信息化教学创新。现任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评审专家、“教育部-上外”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两次,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智慧学习环境下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教学有效模式和方法研究”战略研究项目,开创了“信息化教学创新”学术博客:http://blog.sina.com.cn/hxyhaoxingyun。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胡教授,您好!您认为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将出现什么样的特征?

胡小勇:这是一个好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形态进入混合学习,这是一场范式转变,时间或长或短,但终将来到。

从技术促进教学的角度来看,出现了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发展到信息化教学、“+互联网”教学的情况;现在,又有了向“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变革,技术手段更加智能化,教学生态更加开放,教学结构得到重组,师生关系趋于平等,学习更加泛在化,愈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认为,一方面从变革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时代的教学与“+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所迥然不同的关键特征,就是它将会“颠覆关系、改变结构、影响数量级”。同时,另一方面,要在“互联网+”时代开展学习,也不意味着任何学习都必须是“互联网+”的,我们不能完全排斥其他的传统教学形态。在“互联网+”时代,面对面教学方式,一样也有它独特的用处。这两方面的情况,决定了学习将迈入混合阶段,即线上线下相融O2O的混合式学习形态,成为大势所趋。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关于O2O的混合学习要成为大趋势,请您谈谈具体的观点。

胡小勇:O2O在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Online To Offline,通常也叫做“从线上到线下”。这个概念最早源于商业,不过现在已经非常广泛,延伸到了很多领域。

就教学来说,O2O是指充分融合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课堂的互补互动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混合式教学。通俗地说,混合学习是一种把“刷脸”和“读屏”相融合了的学习形态。如果只是“face to face”的“面对面刷脸”,课堂会出现审美疲劳,资源也有限;但如果只是“读屏”,海量级的信息核爆也会让学生变成“屏奴”,陷入信息的数字汪洋无法自拔。不过,如果我们把这两者的优点对接一下,就会产生奇妙的效果。

和面对面教学相比,混合学习有几方面的好处。

第一,能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这是最显而易见的事情。在混合学习中,学习环境变得富有弹性。学生不只是在学校和课堂,在图书馆、家里、地铁上……只要能够联网的地方,都可以学习。学生可以线上自主学,主动点播感兴趣的教学资源,在网络社区参加讨论;也可以在线下学,在课堂中研讨,接受面对面的辅导来解决问题。

第二,能够把“向资源学习”与“向人学习”相结合。一般来说,学生学习主要通过两大类途径,一类是向各种资源自学,一类是向各种人学习。在常态课堂,学生主要是“向人学习”,但教师的精力和课堂的资源都有限,教师没办法照顾到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网络中的海量资源,有效解决了“向资源学习”的服务瓶颈。

第三,拓展了学习的参与者,让学习方式更加丰富。常规课堂的参与者有限,对应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混合学习通过联通网络,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融入了第四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社群学习”。

《地平线报告》的创始人约翰逊认为,“混合学习,将是未来的主流学习方式”。他说:“在基础教育领域里人们谈的是翻转课堂,在大学里谈的是混合学习,但其实这两个概念在很多方面都是一样的。任何的课堂类型,无论是在线课堂还是传统课堂,都应该有网络学习和面对面学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刚才说混合学习融合了线上与线下。这就是“混合”的最大内涵吗?

胡小勇:其实,我更想说的是,混合学习不只代表着技术概念上的线上线下。今天我们看混合学习,看Blended learning,应该把“混合”的内涵看得更加丰富。

混合学习,不只是在线和面授的混合,也可以是多种先进技术的混合,可以是高低技术的混合;它可以是各种教学资源,是传统“实体”资源和网络“数字”资源的混合;更可以是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混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混合,甚至可以扩大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混合,多维教学目标的混合。

就单一的学习方式来说,到底谁好?这其实只有相对真理,没有绝对答案。打个比方,我们同时出远门,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这不代表走了远路的人就会晚到,因为大家的行路技术手段不同,有人可能开车走,有人可能靠两条腿。但是,我们也很难讲开车的人就一定先到,因为路上可能有堵车,可能没导航。所以,一是选好线路,二是在特定路段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用“混搭方式”才能又快又好。

有人曾经做过研究,在那些将单纯的网上学习与单纯的面授教学进行效果比较时,两者差距并不明显,而在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中实现了最佳的协同时,却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看混合学习的核心内涵要站得高一点,远一点,放宽视野,根据学习的动态需求,将各种学习方式和技术无缝对接,才能发挥“1+1>2”的效果。我更倾向于把混合学习看作是一种形态,它在具体落地时,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那么,混合学习应该如何落地呢?目前有没有好的模式和手段?

胡小勇:今天说的混合学习,无疑是融入了信息技术的。混合学习有各种表现形式,但是,如果有了两条腿,“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学习就能在落地时站稳,走好。这两条腿当中,第一条腿是技术途径,第二条腿是教学模式。其实,《地平线报告》中已经给了我们指引。

新媒体联盟的高教版《2015地平线报告》中预测“混合学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近期趋势,将会日益普及。它同时预测“翻转课堂”和“自带设备(BYOD)”会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广泛进入高等教育的主流应用。我们再看看K12版的《2015地平线报告》,它同样预测一到两年内,中小学将更多地采用混合学习,同时预言“自带设备(BYOD)”也将是被广泛采用的近期技术之一。而对于翻转课堂,K12版的《2014地平线报告》就已经预测它是将要风行的近期学习技术之一了。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就是“自带设备”。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的手提电脑、平板、手机等这些数字终端,带到学习和工作场所。它满足了学习的泛在化和移动化需求,已经成为移动学习最重要的数字入口。有了BYOD,信息时代的混合学习才能随时和互联网“+”上。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中的“翻转”,指的是教学时序的翻转,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实现了“课上教师讲,课后学生学”到“课前学生学,教师再根据学情教”的教学时序转变。我个人比较喜欢“翻转课堂”这种译法,它让我们更容易想到的是教学时序的翻转,而不是颠倒了课堂的物理空间。

我的观点是:在“互联网+”时代,混合学习是趋势,BYOD是它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翻转课堂是它的最典型的教学模式。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翻转课堂受到了极大关注,您能具体谈谈它的特征吗?

胡小勇:按当下流行的说法,翻转课堂算是一种“互联网+”的课堂新形式,是在技术支持下,对传统经典课堂的结构进行重心前移和流程再造。

但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结构,并非今天才有。在“翻转课堂”概念出现之前,已经有许多教师开展过类似的实践。例如,老师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记下疑问;老师收集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重点突破;还有一些诸如基于导学案的课程实践。在这些“类翻转”的教学下,其实都隐含着翻转课堂的结构。

不同的是,在传统的“先学后教”模式中,课前自学主要靠的是文本材料,而今天的翻转课堂则采用了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学微视频。“互联网+”时代,老师有了许多帮手:数字终端、云平台、学习分析等新技术,它们能帮助老师更快更好地开展“以学定教”。我认为,翻转课堂,实际上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结构在信息时代的重生。

翻转课堂是混合学习形态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模式。作为混合学习的典范,翻转课堂要根据实际条件动态地寻求最佳“混搭”效果。实际上,翻转课堂包含了多类元素的混合。从技术条件看,翻转课堂可以用云平台、学习分析这些高大上的新技术,也可以用黑板投影这些传统的“老”技术;从学习方式来看,翻转课堂混合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学习、社群学习;从教学资源来看,翻转课堂混合了优质的微课资源和各种传统资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国内对翻转课堂褒贬不一,不乏争议。您对翻转课堂持何理解?

胡小勇:我认为,翻转课堂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信息时代的翻转课堂从美国而来,而中美教育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在中小学不能简单地移植翻转课堂结构。

世上没有一个万能的“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课堂,也没有一个成功的方法可以套用到所有课堂。翻转概念固然诱人,但有效设计、创新应用才是王道。清晰地了解翻转课堂的特征内涵,是进行翻转课堂的第一步。但只了解翻转结构还远远不够,老师们还要了解实际操作方法,同时结合具体的技术条件和教学实际进行不同环节的优化设计,进行高质量的混搭设计。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技术条件用心去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才能打造成功的“翻转课堂”。

我认为,在开展翻转课堂时,一是要深入思考它的核心价值到底在哪儿,不能用一种赶时髦和随大流的心态去做翻转课堂,结果形似神离;二是要研究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去创造这些条件;三是既要了解翻转课堂的“基本式”,也要研究各种有效的“变式”。我们根据不同的技术条件和学科特点,梳理了常规翻、连堂翻、课内翻、单元翻与原始翻等五种翻转课型,它们的适用情况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信息化教学创新”(网址http://blog.sina.com.cn/hxyhaoxingyun)博客中,分享了这些成果和课例,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关注。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对一线教师开展翻转课堂,开展混合学习,您有什么建议吗?

胡小勇:教学形态向混合变化,这倒逼着教师的角色要变化,能力要变化。混合学习放大了课堂的时空。“时空拓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教师对课堂的干预控制更难了。教师要从在课堂上教、靠个人经验评、站讲台前讲,变为融入到学生中“导学”、借助大数据“诊学”、隐于云端后“助学”。那么,怎样把握有限的45分钟课堂?又怎样指导无限的网络学习?怎么平衡各种学习要素?老师要有更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有效驾驭混合学习。

不管是翻转课堂,还是其他类型的混合学习,最终落脚点都要放在确保学习的有效性上。学情多变,教无定法,没有谁可以给出适用一切的“规定指南”。所以,我想与其说老师要学会有效开展“混合学习”,不如说老师要学会灵活“适变”:一是适需(just in need),需要什么就用什么;二是适时(just in time),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三是适量(just in enough),给学生提供适量的资源;四是适度(just in moderation),动态调节不走极端化。

学会开展“适变”的学习,让各种要素不是物理上“混搭”在一起,而是化学上“融合”在一起,取得最优化的深度学习效果,这才是混合学习的真谛。

猜你喜欢
混合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混合运算大篷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混合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