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探索

2016-05-14 02:03王娟胡鹏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岗位

王娟 胡鹏

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向,它融合了学校教育目标与企业经济目标、学校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以及学校教学人员与企业员工三个方面的本质特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淄博建筑工程学校依托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进行综合岗位实训、采用“入企不离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作用、第三方考核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探索,实现了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岗位实训一、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构建多赢平台,为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中职学校必须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人才培养标准必须对接集团标准,课程必须反映行业需求,同时要创新课程结构,更加贴近企业要求。淄博建筑工程学校充分落实“山东省49号文件”关于发挥职教集团作用、加强校企合作的精神,大力提升办学能力,走出一条“依托职教集团,面向社会办学”的新路子。

2007年,淄博市教育局、淄博市经贸委批准分别成立了淄博市建筑职教集团和桓台县校企合作联盟。淄博市建筑职教集团和桓台县校企合作联盟的成立,为企业用工与学生就业搭建起定期交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桥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目标培养、推荐就业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为企业员工培训、生产经营、项目开发,提供及时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对实现职业学校与各工商企业相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学校建筑专业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进行综合岗位实训

淄博建筑工程学校建筑专业通过多次企业调研,了解市场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层次要求,聘请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最终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构建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公共模块、基础工种模块、综合岗位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门课程,每门课程都确定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专业课程由“学科式”到“模块式”的转变,专业培养目标由“理论型”到“技能型”的转变,学生综合素质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

根据构建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第四学期学校即安排学生在校内进行预算员、资料员、施工员三个综合岗位的实训,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做指导教师,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项目,教师根据工种特点设计实训任务书、实训日志,学生以小组形式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分组分层次训练,每个学生必须轮流依次完成全部实训任务,每个任务完成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企业参评、教师总评等方式对学生完成任务和课上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实训结束,评选出“技能标兵”。通过引企入校,搭建共建、共享、共赢的资源平台,邀请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实训指导,加强岗前培训,进行职业教育渗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近距离对接。

三、机电专业采取“入企不离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更好地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借

通过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学生管理等办法,实训实习取得了预期效果。但由于存在企业下班后时间段内学生安排管理的空间地带,学生与学校地点时空的阻隔等因素,有的学生擅自离开实习岗位,影响了实训实习的效果,增加了安全隐患。根据调研,实训实习存在的问题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承受能力和生产岗位的限制,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信息互通困难。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易出现安全问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自律性较差,法律观念淡薄,加之个人自由空间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事件。这些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作用。

2.环境变化导致学生各方面的不适应。学生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而陷入迷茫和困惑。一是心理不适应。新的环境下新的生活遇到新的困难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导致挫败感和无助感增强。二是工作不适应。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怀疑自己的能力,厌恶眼前的工作。三是人际环境不适应。与工人师傅和管理人员人际关系不协调,封闭自我,感觉孤独。四是身体不适应。工作中的强度相对学校生活来说较大,体力不支,饮食不适应,出现身体不适症状。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深入实现校企合作,2015年,淄博建筑工程学校机电专业与华泰轴承、锦华电力、凯越电气、思达电气、巨明集团、蠕铁集团等企业合作,实行了“学生入企不离校”的工学结合模式,解决了实践教学中学生管理的难题。企业班车每天按照企业职工的上下班时间接送学生,保证学生与企业职工工作的同时性,企业职工下班,学生正好在课外活动时间回到学校,或参加课外活动,或参加选修课学习,与学校其他同学同步,晚上继续上晚自习,完成工作日志的书写。让学生既能在企业锻炼技能,弥补学校实训条件的不足,又能让学生继续在学校进行日常的学习管理,避免了企业管理的真空,学生进行正常的作息,只是把课堂由教室变成了车间,实现了学生学习场所车间化、教学任务生产化。

四、引进第三方评价,推动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企业所需人才

一直以来,职校学生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而由于没有升学压力,职校教学质量也基本由学校说了算。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淄博建筑工程学校引进了第三方评价机制。

将学生的考核交给行业企业、交给用人单位,实现职业教育让市场说话,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校企合作难以深化的历史难题。引入第三方评价,可以倒逼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建成社会公认的职业教育人才等级标准体系,促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企业用人需求。

参考文献:

[1]孙卫平.基于校企合作型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模式初探.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岗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