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中的德国文学及胜利之作《铁皮鼓》

2016-05-14 13:32王瑞尧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5期

王瑞尧

【摘要】德国二战后的文学被称为“废墟文学”,本文从二战入手,讲述德国在战中和战后的变化,由此介绍德国文学是怎样在废墟之上矗立起来的。《铁皮鼓》是当时战后文学的代表作,本文也将详细分析其中的隐含之处,来诠释废墟中的德国文学。

【关键词】德国文学 废墟文学 《铁皮鼓》

一、前言

德国纳粹在二战中对德国乃至全世界的统治是一场屈辱和浩劫,希特勒在1933年到1945年12年的统治对德国文学也是一种巨大的摧残和压抑。

二、德国人民心灵中的废墟

由于战争的残酷很多代表德国文学的作家为了挣脱桎梏纷纷逃到国外。这些作家在国外的生活可想而知,他们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整整12年,语言僵化,思想麻木,道德空白,身心混乱,12年的黑暗使这些作家的精神接近崩溃。德国纳粹的侵略战争给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灾难,同时德国自身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毁灭。战后的德国成了一片废墟,到处满目疮痍。德国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丧失待尽。德国的文化、政治、科学等所有关乎国家命运的方方面面全部陷入瘫痪。

三、德国文学中的“废墟”

战后的德国是一片废墟,在文学上也是如此,所以战后的德国文学也称为废墟文学。因为人们的语言在战争中僵化,因此战后的德国文学也是寻找语言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明显生硬,缺乏活力。战后的废墟文学主要反映战争生活的痛苦,内容几乎全部来自现实生活。很明显,这一时期的文学内容重于文字,遭受战争痛苦的人们勇敢地拿起笔,坚决地把他们内心的苦闷付诸纸上,用僵硬的语言把这失落的一代人繁复的内心世界表现的很特殊。如约翰孙的《对雅阔布的种种揣测》(1956)、伯尔的《9点半钟的台球》(1959)、格拉斯的《铁皮鼓》(1959)和瓦尔瑟的《间歇》(1960)等。这些长篇小说或清算本民族那段悲剧历史,或揭示资本主义商业经销机制对人的压抑,或描写民族分裂的不幸,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在叙事方式和手段上也有相当大的拓展,普遍采用了梦幻、怪诞、象征、意识流、蒙太奇、内心独白、时空倒错等手段。

新社会是忘却与记忆的结合,是苦闷与展望的交融。当时德国文学用非主流的边缘声音说话的方式否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而事实上,在不听从工业、政治、宗教三种力量的指挥下,文学艺术才能产生,才能自主,才能完成自身所付与的任务。

四、《铁皮鼓》——废墟中的胜利之作

战后德国出现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中一位就是小说《铁皮鼓》的作者君特﹒格拉斯。他以其丰富而尖锐的、充满人文关怀和独创风格的作品赋予德国战后文学以崭新的面貌,令其不仅在自己的国家而且在全世界重新赢得了尊重和声誉。

君特·格拉斯,17岁入伍。1946年当他从美军的战俘营获释时已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难民了。归国后他开始反思战争,1958年写成了小说《铁皮鼓》。由于其内容涉及很多当时德国社会无法接受的方面,如过多性的描写,使得这部小说沉溺下来,直到1999年才又浮出水面,一跃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铁皮鼓》以嬉戏的黑色寓言描绘了历史遗忘的一面,在经历了10年的语言道德败坏之后开创了德国文学的新时代。

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拍摄了人物极端夸张的电影《铁皮鼓》,第一个特写镜头是小奥斯卡的外婆安娜坐在土豆地边吃着滚烫的烤土豆,接着他的外公用卓别林式的步子跑到安娜的裙下躲起来。当着追捕的士兵,他外公在裙下和安娜做爱,并有了他的妈妈安妮。整个影片充满了类似的表演和情节。这种荒诞、夸张的情节让小说显得极端丰富而另类。小奥斯卡三岁时目睹了成年人世界的丑恶,决心拒绝大,他反抗父母、舅舅、情人等等。他的反抗是内心式的,于是在他那侏儒的身材上扛着一架铁皮鼓,整日梆梆的敲着。他不仅具有可以左右自己成长的能力,还可以用叫声击碎玻璃,这种能力成为了他自我保护的方法。他成为了一个拒绝进入那个罪恶年代的目击者,一个可以逃避历史责任和危险的孤儿,一个拒绝和成年人游戏的局外人。

小奥斯卡由于身高的缘故始终从人们的底下看世界。这种变换的视角是这部小说的特色,通过从下往上的审视和打破了现有的规范,同时也发现了常人所不能发现的世界。奥斯卡的一生从底下看德国的历史,见证了整个德国30年的辛酸和痛苦,这种方式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主人公社会地位的低下。

这部小说叫《铁皮鼓》,顾名思义,小说的重点也就是奥斯卡不离不弃的铁皮鼓。从奥斯卡生下时母亲答应送他铁皮鼓开始,一直到他父亲死后奥斯卡把鼓扔进坟墓结束,铁皮鼓一直贯穿整个小说。鼓的声音代替了弱式群体的声音,小说用鼓来召唤历史。在这部小说中也反映很多其他的主题,比如尖叫代表着反抗,烧犹太人教堂反映了政治主题,还有更多的性的描写更是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扭曲的一面。

五、结束语

废墟中的德国文学在艰难的寻找着语言,在艰难的过程中又有突出的文学成就。社会造就了一代作家,造就了一代文学,这段特殊的历史也造就了特殊的一代作品。站在21世纪的大路上,我们还要回首那段辛酸的废墟时期,从那些饱受折磨而创作出不朽作品的作家身上学习历史,反思历史。也许,往事不堪回首,但是,在我们文学的灵魂深处一定要印刻上往事的回忆和反省,让历史引领我们走向未来,走想更高的文学的天堂。

参考文献:

[1]君特·格拉斯.铁皮鼓.1958.

[2]印芝虹.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格拉斯[J].南京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