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30年(上)

2016-05-14 06:34潘文大
中国房地产·市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铁西铁西区商圈

潘文大

我眼里的沈阳,当然只是我自己的沈阳,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的沈阳。然而,人们或者能从我这篇文字之中,找到那些似曾相识的感悟,它们曾经浮现在很多人的眼里心中,甚至刻印在很多人的意识里。

同处这个恢弘时代,面对高楼林立的城市,体会着城市边缘的不断扩大,日臻完美,在日益增多的茫茫人流中浮沉,到目前为止,除了出生的老家,沈阳是我居住时间最长的—个地方。而对于这座城市十几年的房地产开发销售涉猎,倾注了我诸多温情与心血,虽然激情有所保留,但我一直觉得这座城市蕴藏着我的希望和未来。

沈阳,这座正在焕发着无穷后劲的城市,恰似一口蕴含丰富的油井,随时都可能喷发……

一就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世界一样,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模样。

说到沈阳这座东北最大省会城市,不能不先把几十年来的沈阳城区模样做一下比较和阐述。

最近,我在媒体上看到沈阳民间收藏家詹洪阁首次展示的一幅1946年制成的“沈阳市详细地图”——70年前的沈阳详图。70年前的沈阳,曾有着十五个城区(它们分别是:沈阳区、大西区、小西区、北关区、东关区、和平区、南市区、北市区、皇姑区、大东区、沈海区、北陵区、铁西区、浑河区、永信区。还有两个郊区分别是:于洪区、东陵区)的沈阳,其城区总体面积还没有现在的一环大,不足80平方公里。那时城区的北部北陵公园即是郊区,南侧仅到现在的南运河附近,西侧到铁西区东部一带,东侧仅到东关、沈海,主城区基本都是现在的一环以内。

不过,一些今天人们既熟悉且又陌生的地名,都曾出现在当年那张地图上:沈阳区、大西区、北关区、沈海区;凯旋街、胜利街、精忠街;中正广场、林森广场……可见,一座城市的传承,文化的生命力最强,从这些依然活色生鲜的地名上,可见一斑。

以那张老地图展示的格局来看,当年的沈阳区、浑河区、小西区、大西区大致构成了今天的沈河区;和平区、北市区、南市区大致构成了现在的和平区;大东区、北关区、东关区、沈海区大致构成了今天的大东区;皇姑区、北陵区大致构成了今天的皇姑区;铁西区变化最小,仅在南侧现在滑翔地区增加了永信区构成了今天的铁西区。

当然,老地图上没有现今沈阳金廊的轮廓,仅能看到的,是浑河北岸一些不成型的小道,菜地和荒滩。城区内也同样没有成型道路相连。现在的五里河地区,在老地图上是一片荒地,现在的三好街和青年大街直至陆军总院、南塔一带,也都是菜园。南运河一带则是荒地外加沼泽,也是城区的南界线。

到了20年前的1995年,沈阳城的核心也仅仅是一环周边,市民口中的城区,只有沈河、和平、皇姑、大东和铁西,浑南则是块“大野地,连个人影都没有”。那时骑自行车满沈阳转一圈,不超过1个小时。

让沈阳城区面积飞速发展的,是进入新世纪的2001年以后。2005年,为300多平方公里;2010年,扩至450平方公里。2014年的市区面积已达3495平方公里,是当年的40多倍!

而这个2001年,正是沈阳房地产走上商品化道路,飞速发展的第一年。

从那以后,原来的于洪、东陵、新城子、苏家屯四个郊区变成了市区,民间“市内五区”的说法变为“市内九区”。二环内为中心城区,也即主城区,三环内则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区。截至2013年末,沈阳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25.7万人,户籍人口727.1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524.6万人。

前几年在一个朋友的酒桌上,曾经遇上一位沈阳市地名办的工作人员,言谈话语间,时而感叹工作太累——它们需要不间断地编排并推出新的街巷名称,以适应新的开发步伐。从沈北到浑南,城市的触角不断延伸,新开发的街路不断出现,每年都是成百上千条,起街路名又有规定:既要体现地理特征,兼顾历史文化,更要符合区域特色,还要报上级批准。繁重的任务,时时考验着城市地名管理人员的文化修养与业务水平。

20年前,如果说市区,多半以一环内为主,城市的边界也就延伸到二环,现在说城区,恐怕面积要扩大到三环。现在问谁家住哪儿,说住沈河、和平正常,说住浑南、沈北也没谁觉得低人一等,两者之间虽然相距甚远,但地位却感觉不到有多少差异。

城市边际的不断延伸,自然离不开房地产的开发建设。而房地产开发建设又总是新城区扩展的先行,无论多么优美的环境,只有有了住宅和相关配套,才会吸引人们去居住、去生活,有了人群的居住与生活,就会吸引诸如文化、教育、卫生、商业、娱乐、休闲等相关配套行业的进入。诸多行业的进入,对于房子的需求反过来又促进房地产的发展,大家就这样相辅相成地共同促进了一个个新区域的繁荣兴旺,无论古老或新兴的城市就这样不断更新扩大。

二多年的房地产开发实践让我知道,城市容貌(特色)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段,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形式。城市容貌(特色)与社会生活和历史环境息息相关,蕴蓄着人及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

至今我还记得,1984年青年大街南运河带状公园湖畔新建的高达305.5米的电视塔,曾被誉为亚洲同类结构第一高塔和东北地区最高的建筑。按政府当时的构想,彩电塔是一座刊与上海东方明珠相媲美的地标建筑,是城市象征。到了今天,彩电塔不过是沈阳街头大排档群落的一个标志,现代化建筑群已彻底湮灭了它昔日的辉煌。

在我所看到的媒体报道里,到2014年底,沈阳市高层建筑已有4333座,这个数字在全国排序里位列第8,在东北三省排序里位列第一。

我知道,按照相关规定,高层建筑是指建筑高度大于27米的住宅建筑、其他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非单层建筑。而沈阳这4333座高层建筑里,排名前20位的全部高于160米,排名第一、2014年建成的最高建筑——75层茂业中心A塔,楼高竟达310.95米!其他诸如52层的皇朝万鑫大厦A栋、55层的龙之梦亚泰中心、53层的奥体万达广场、48层的华润中心悦府等,在它面前都成了小弟弟。

这些摩天大厦以各自的业态屹立在沈阳市内五区各条繁华街道和各大商圈内,丰富与方便市民的生活,增加着城市的亮色。

此外,另有资料显示,目前沈阳150米以上建成,封顶、在建、待建超高层建筑总量达103座,其中已竣工和封顶的项目达印座。而若加上进入地基施工、奠基、规划建设的项目,总数量接近200座。从分布来看,青年大街金廊沿线是目前超高层建筑分布最集中区域,占比达到78.5%;其次为北站区域和三好街区域,各占6.0%。其他区域,新建超高层项目有限。

据了解,正在北方图书城原址上建设的沈阳宝能全球金融中心将是沈阳未来的最高建筑,其高565米的主楼将成为沈阳的第一高楼。

大楼为人而建,有人就有生活配套,生活最直接的配套莫过于“衣、食、住、行”。在物资达到一定丰富程度的今天,衣食住行的排序已被彻底颠倒,“若想富先修路”才是今人的共识。

沈阳城区的发展同样如此。

随着城区的快速扩展与质量的提升,沈阳目前成功修建并投入使用、以繁华著名的一级区域主要街道已有:南京南大街、砂阳路、胜利北街、市府大路、南京北街、昆山中路、长江街、泰山路、北陵大街、崇山东路、黑龙江街、昆山东路、敬宾街、惠工街、友好街、广宜街、北顺城路、东顺城街、魁星楼路、万泉街、万柳塘路、文化东路、天坛一街、中环路、青年大街等30多条。

二级区域主要街道也有:北虹桥路、珠江街、华山路、怒江街、长江北街、香炉山路、白山路、陵东街、银山路、陵园街、崇山东路、小北关街、天后宫路、草仓路、滂江街、莲花街、泉园二路、富民街等20多条。

三四级区域主要街道更有:卫工南街、建设西路、保工北街、北二中路、兴华北街、天山路、昆山西路、塔湾街、怒江北街、大韩屯东侧路、黑山路、莲花三路一陵北街、陵北街金山路、鸭绿江街、北海街、珠林路、和睦路、凌云街、长安路、小河沿路、江东街、长青路;重工南街、重工北街、白山路、西江街、沙万路、千山路、观泉路、高官台街等40多条。

五级区域主要街道还有:李官堡北侧路、大堡南侧路、燕塞湖街、沈辽路、沈新路一、文储路、望花中街、望花村北侧路、范家坟南侧路、榆林街、东望路等一大批。

全市著名商圈有中街商圈、太原街商圈、五爱街商圈、三好街商圈、北行商圈、兴华街商圈、兴顺商业街商圈、西塔商圈、北二路商圈、领事馆酒吧一条街、建设大路、铁西广场商圈等数十个。

此外,无论是哪一级街道,每一条街道上都有小型超市不止一家,许多大型小区里,也都有各种规模超市配套。据沈阳市供应商商会的一份资料显示,沈阳目前5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的中小型便利店,亦超过28700家,每个区每天还有25-30家左右的便利店在申请开业执照,沈阳城市的商业繁荣可见一斑。

三以前上网看新闻,故乡沈阳的变化也多有耳闻,知道沈阳建了地铁一、二号线,沈阳到大连高铁开通……但回去后发现,四号、九号、十号线地铁也在修建,铁路车站也都进行了翻新扩容,沈阳东、西、南、北、沈阳站五个大站个个繁忙运营,城市变化之大,竟让久别重回的人们都有找不到家的感觉。

如今在沈阳,无论走到哪条街上,见到最多的都是新建的高楼、接连不断的车流。有些地方,人行道都成了停车场。如果不看店招和路牌,不时有置身一线大城市的错觉。

还记得几年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铁西区》,拍摄于铁西最艰难的岁月,在八九个小时的影像记录中,那些沉重的记忆被逐一还原。电影里,孩子们在街头嬉戏时,铁路上的火车头一次次穿过陈旧的厂区,烟囱林立、竞赛一般伸向天空;工人们在钢铁支架纵横的车间里劳作,在四壁斑驳、灯光黯淡的车间里吃饭、打牌、下棋、聊天;在换衣间里,壮实的工人翻拣着小物件,人们卸下自家的门板离开已经拆掉的艳粉街;休息时间里,汉子们挽起裤腿,赤着脚在河里用塑料袋捞虾米,还有的汉子光着膀子对着电视里的新闻或卡拉OK机发呆……

始建于1952年9月的铁西区“工人村”是当时沈阳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年住进工人村的住户,多半是男人赶着马车,马车上堆集着全部家当,锅碗瓢盆被分装在竹筐中或木制的箱子里。女人穿着绣着花的大棉袄端坐在马车前,怀里紧紧抱着个小木箱搬来的,女人怀里的木箱当然装的不是什么宝贝,因为那年月普通家庭根本没有贵重东西,有的多是针头线脑,布头纽扣之类的琐碎生活用品。

如今的铁西新区,超过20层的建筑在铁西新区已比比皆是。各条大道上私家车成龙排队。每到高峰期,出租车甚至因为拥堵很少愿意涉足铁西。现在铁西区的第三产业非常发达,晚上八九点钟走在铁西区兴工街上,你会看到沿街的饭店车流人流不断,有的甚至都要等候才能就餐。更让市民欢心的是,头上的天空恢复一片蓝天,空气随之清洁。如果从未来过这里,从这片现代化的城区中,根本找不出原有工业区的影子。时下的铁西,旧有的辉煌已让位于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度进程。

由于铁西区的北二路、肇工街片区、建设大路、铁百商圈、铁西经济开发区五大商圈均在铁西老城区内,而许多住宅小区建在铁西新城,所以每到上下班期间,进出城的车辆总是如潮如水,看起来非常壮观。当然,近年出现的拥堵也让众多市民无可奈何。当然,为缓解交通拥堵状况,区委、区政府也在不断研究解决办法,最近,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计划投资16.4亿元,在全区范围内建设“三横两纵”快速路网,即沈辽路高架桥、北一路高架桥及下穿桥、建设大路高架桥,保工街高架桥、重工街高架桥。建成之后,目前的状况将会大有改观。

晚上七点开始,在各小区或公共空场上,到处都有人群抻胳膊踢腿起舞。其实,说是跳舞,倒不如说是做健身操更为准确。这种运动,参与半小时就会浑身冒汗,看似不出力的举手投足,其实挺消耗体力,每天坚持,自然会有健身效果,更何况这些大爷大妈们从小到大到老组织观念极深,现在穿上颜色相同的自购队服,舞动在队伍当中,会找回当年的感觉,觉得自己仍有力量,生活中的烦恼不如意也会暂时忘掉。

街头摆摊卖货的已经很少,偶尔有骑着三轮车卖光碟的,让流行歌曲在大街上飘过。这让许多过来人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手提录音机、身穿喇叭裤、骑着自行车招摇过市的时髦青年,嗟叹时光逝水。

行走在今天沈阳铁西宽敞的街道上,即便作为离家在外十多年的老沈阳故地重游,如果没有人介绍,也很难相信,这片颇具都市气派、秩序井然、繁华似锦、流光溢彩的城区就是当年污染严重、灰头土脸的重工业企业集群地——老铁西。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铁西铁西区商圈
铁西,金色的凤凰在飞翔
最美中国话
读《我需要一个朋友》有感
打造世界级文旅窗口 构建千亿级黄金商圈
DISTRICT CHAMP铁西冠军
DISTRICT CHAMP
帮奶奶的鸡减肥
铁西铁、铁西4.0进化论、曲艺中心
沈阳市铁西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农产品电商圈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