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方向

2016-05-14 10:35李扬
时代金融 2016年5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发展方向

【摘要】推进自贸区建设是当前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文探讨了福建自贸区设立的深刻背景,总结了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意义,并从创新制度、转变职能、对接台湾等方面提出了福建自贸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福建自贸区 战略意义 发展方向

2014年1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贸区),这无疑是福建省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2015年4月20日,国务院印发《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立足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立足于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探索新模式,为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拓展新途径。在经济“新常态”和自贸区2.0时代背景下,福建省如何充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通过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创新制度设计,以推动福建跨越发展,已经成为一大重要课题。

一、福建自贸区设立的深刻背景

(一)国际经济政治局势严峻

1.国际经济复苏乏力。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6年多,国际经济有所复苏,但复苏势头并不是很强劲,复苏动力不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与预测分析,虽然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得以进一步改善,但2014年和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仍低于4%的潜在增长率。以世界经济的两大火车头为例,美国经济虽然有所增长,但还未从国际经济危机中彻底走出;欧元区经济虽然呈好转态势,但仍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不同国家间复苏不均衡,欧元区经济仍在衰退中挣扎。全球贸易总体有所回升,但仍处低位徘徊。可以看到,国际经济仍处于深刻调整阶段,复苏缺乏内生增长动力,主要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性与体制性问题。

2.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给中国带来较大外部压力。在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国家间贸易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由于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WTO等多边贸易协定逐渐被架空,以美国为主导的双边、区域性贸易协定开展得如火如荼,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与新格局正在形成。近年来,美国积极推进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以及新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可以明显看出,这三个自贸协议主要是针对中国的,也被称为“ABC”战略,即“Anyone but China”战略。其实质是美国为了应对中国崛起,重新制造主导权与话语权的特殊手段。

(二)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口

1.中国经济亟待转型升级。当前,中国经济仍存在不少结构与体制问题,导致经济发展趋缓,亟待转型升级。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凭借着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与土地要素红利这三大红利,创造了“中国奇迹”。其中,特别是人口红利与土地要素红利,使得中国过去在国际贸易中拥有其他国家所无法匹敌的低成本优势。然而,目前这两大红利已经逐渐消失,加上国际市场需求的大量萎缩,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了。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要想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国际投资与贸易变化新形势,转变发展方式,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地推进自贸区建设。

2.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有待推广。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自贸区,开启了中国深化改革开放新局面。上海自贸区通过制度创新,大大提高了投资与贸易的效率,使得企业热情高涨,取得喜人成效。据上海浦东税务局和商务委统计,2015年1~4月,上海自贸区境外投资企业为130家,投资金额高达114.3亿美元,接近上海市总投资额的78%,已超过2014年全年投资总额。通过一年多的试验,上海已经形成了一批可供复制与推广的经验做法,增设自贸区是大势所趋。

二、福建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福建自贸区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唯有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虽然以美国为主导的TTP和TTIP谈判还未最终达成,但这些协议包含的投资贸易新规则却代表着未来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另外,中国虽然已经是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制造强国;虽然已经是货物贸易最大进出口国,但却也是服务贸易的最大逆差国。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仅占有低端或低附加值环节,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从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更加严峻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难以为继来看,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刻不容缓,而自贸区的建设恰恰就是应对这一困境的突围之举。

(二)建设福建自贸区有利于深化海峡两岸经济融合

海峡两岸深度融合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福建对台具有天然优势,在两岸经贸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运行受阻,导致两岸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难以启动,阻碍了两岸经贸的进一步发展。福建自贸区的设立正如一阵东风,有利于打破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僵局,为两岸经贸合作开拓新空间,是深化海峡两岸经济融合的有力抓手。福建自贸区的建设不仅将对台湾产生强大的“磁吸”效益,吸引台资、台企落户福建自贸区,而且还将对福建民企走向海外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海峡两岸经济的共同繁荣,为两岸经济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设福建自贸区有利于对接“一带一路”战略

福建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区,福建自贸区的设立刚好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式。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福建的泉州港、厦门港、福州港等港口都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泉州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看出,福建自贸区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福建自贸区通过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可以辐射更广阔的地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伙伴联系,进而实现“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繁荣的宏伟目标。

三、福建自贸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创新制度,促进贸易与投资更加自由与便利

制度创新是福建自贸区最大亮点,也是福建自贸区最核心竞争力与最根本任务。作为中国第二批自贸试验区,福建自贸区制度创新的意义更为重要,不仅可以推动福建转型升级,而且还有助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其他地区发展。一方面,福建自贸区应该积极吸取世界各国、台湾、上海等建设自贸区的优秀经验,大力创新制度、改革制度。另一方面,福建自贸区应该根据自身特色及实际情况进行制度创新,探索福建自贸区特色发展模式。福建自贸区应大胆创新制度,努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营商环境,促进投资与贸易更加自由与便利。

在投资方面,坚持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继续完善与精简“负面清单”,奉行“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进一步放开外商投资的领域,如在航运、文化、通讯、教育等领域施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减少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对一般境外投资项目和设立企业实行备案制等,给外商投资以更大的空间与自由,鼓励、吸引外商进入福建自贸区投资。在贸易方面,重点要提高企业在福建自贸区进行贸易的便利性,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在福建自贸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坚持“一线”完全放开,采取“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新型海关监管模式,试行不同区域之间通关一体化,相关贸易手续尽量精简化、方便化,实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运行无纸化通关办公等,以提高通关效率。在金融方面,在符合法律与相关规定及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尝试一定程度上放开福建自贸区的金融服务,以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为目标,创新金融制度,方便跨境贸易与投融资结算,如试行福建自贸区内利率市场化;创新人民币业务,试行自贸区内跨境投资与贸易由人民币结算;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推进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健全;探索自贸区内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等。

(二)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福建自贸区的最大主体是企业,自贸区的开放性与国际性决定了自贸区的发展必须依靠企业的发展,核心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因此,在福建自贸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导向,积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与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动力,实现效益最大与效率最优,最大限度上推动福建自贸区发展,从而辐射、促进福建省乃至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的崛起。

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可以说,政府行政权力的过于集中、审批事项的过于繁琐,是禁锢中国企业发展的最大枷锁之一。当前,福建省在简政放权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要推动福建自贸区建设发展,还需进一步简政放权。政府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贸区企业行为的干预,对于市场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审批事项。二要转变监管模式。自贸区建设给福建省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政府不仅需要简政放权,更需要加强监管。政府应为企业松绑,将事前监管转变为事中及事后监管,做好风险控制与公共服务。如自贸区监管应实行备案制,以管理企业为主,管理货物为辅,进出入货物实行“先入区、后报关”,提高进出口效率;加强部门间合作协调与联动,探索采取“一口受理”市场监管联动执法模式,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建立完善包括问责制、评估制、投诉制等在内的监管机制,形成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行政约束的新型监管模式,对于不按期共识年报、公示信息不实等企业,依法列入经营异常“黑名单”,并建立信息公开共享制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三要构筑服务平台。政府应积极构造服务平台,为企业清除障碍、搭桥铺路,构建服务型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进与培养专业“自贸人才”,积极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投入与支持力度,更要大力引进一批熟悉掌握国际市场规则、擅长国际市场营销、具有丰富国际贸易与企业管理经验的相关专业人才,为自贸区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对接台湾,加快推动两岸经济深度融合

对接台湾,推动两岸经济深度融合是福建自贸区的重大使命与功能定位,也是福建自贸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前进方向。福建自贸区在对接台湾方面具有巨大空间,应积极探索闽台合作新模式,将福建自贸区建设成为两岸经济深度融合的新空间。从产业发展方向来看,闽台产业互补性强,福建自贸区应该成为闽台经济深度对接融合的先试先行区。应进一步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发展现代农业,如福建的生物产业可以与台湾的育苗、花卉产业在自贸区内进行对接合作。加快闽台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制造产业方面的深度对接合作,促使闽台高端、先进制造业在福建自贸区内集聚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如进一步深化闽台在光电产业方面的合作,朝共同研发技术、树立品牌、加强管理方向发展。服务业的对接合作将是福建自贸区的“重头戏”,可以在福建自贸区内先试先行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中对台开放合作的所有内容,进一步开放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行业,重点加强与台湾现代服务业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林晓伟,李非.福建自贸区建设现状及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2015(1).

[2]单玉丽.福建自贸区: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新模式[J].两岸关系,2015(3).

[3]乔丽.福建自贸区的特色定位及发展思路初探——基于上海自贸区的经验总结[J].福州党校学报,2015(3).

作者简介:李扬(1985-),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学士,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发展方向
分析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的三个问题
边缘海及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电视剧宣传方式新探索——论“首播庆典”宣传模式的战略意义
新能源的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