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公园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16-05-14 18:04顾海华
智富时代 2016年5期
关键词:策略建设

顾海华

【摘 要】本文针对滨水公园建设中出现的城市整体性被破坏、忽视传统文化和人的需求等问题,提出了引入城市文化、塑造特色景观、建立绿色廊道等规划设计策略。

【关键词】滨水公园;建设;策略

很多的国内滨水公园设计在受到国外现代理论冲击后,把国外的公园设计或是室外空间设计直接运用到了我国的城市设计中,忽视了对当地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园林精髓的继承与发扬。大多数的滨水公园在设计上追求的是整齐,干净,漂亮。然而,实质是对大自然、人的需求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的一种忽视,给城市的人文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一、滨水公园的现实问题

城市的滨水区是城市最具有活力的地方之一。在中国,滨水公园的设计也算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范畴。然而现代很多的滨水公园在规划设计上一味照搬传统园林的造景手法,忽略了尺度、规模以及地理条件的差异。更甚者,设计的空间与城市的整体相割裂,破坏了城市景观的连续性。

(一)城市整体性被破坏

滨水公园的开发建设,从城市设计,总体布局的角度出发和安排,片面的,孤立的对所开发的地块内建筑及功能组合,忽略了城市的整体性,导致城市空间的支离破碎,丧失了城市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没有合理的整体的空间,所以不可能建立城市与滨水公园间的有机的联系,再加上从建筑的颜色,风格,风貌上与城市存在差异,就更使得城市与滨水公园不相融。例如,南京滨水公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多为实体建筑相互间的一种一楼不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的构成系统,缺乏宏观和整体层面的控制,缺乏宏观和整体层面的空置存在着数量、质量及功能、风格等方面的不协调,滨水空间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充分融入城市公共空间。

(二)忽视传统文化和人的需求

城市空间只有具有了自己的地方特征,才能真正吸引人的注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是城市空间可识别性的元素之一。一方面,忽视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与城市的形态两者有相应的关系,每一种形态都是经过文化长期积淀和作用而形成的,城市的形态由于保留着过去形态的痕迹,因此城市形态在形成的过程中保留着不同时代的痕迹。很多滨水公园所在的地方,在设计上没有考虑过这里所拥有的丰富的历史资源、和历史遗迹等等。没有利用甚至是破坏了这些有重大价值的历史的资源。使得滨水公园和其他城市的比较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缺少了自己本身应有的独特的特征。

另一方面,忽视人的需求或者说是没有真正考虑过人的需求。现代人的游憩方式和古时候人们游玩江南的园林的行为方式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在设计上一定不能照搬传统的造园手法,在一个大的空间内去设计尺度很小的庭院,这样既在游憩上不能满足人的需求,同时在空间视觉以及尺度上不具美感。再者,很多的城市在设计滨水公园的时候,运用的国外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大面积没有变化的河道,一大块绿地,一大片广场作为公园的景点,这种设计就是没有充分考虑传统的审美的情趣以及人活动的尺度范围。

(三)自然景观的消亡

城市的发展在不断的改变着环境,大量的城市原有的,自然的环境和景观被强行的革除了,本来这里是市民休闲,运动,与自然亲近,放松身心的地方,但是人工痕迹太强或是过于强调美化和造景,把自然景观替换成人工景观,就会使生态单一化。大多数的滨水公园在河道设计上拓宽河道,变弯求直,看上去是整齐,干净,漂亮,但是整齐却削弱了视觉的美观,而且还会使河流的径流速度加快,造成下游大量的沉积和淤塞。同时人们在河边行走,会产生害怕之感,亲水的可能性也失去了。

二、滨水公园规划设计的策略

(一)引入城市文化

文化是公园建设的精神内容,区别于实体景观要素,在建设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进行规划设计的土地不是作为商品,而是作为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场所以及人类的财富和文明记忆。滨水公园除了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更应当体现地方精神。每个场地都有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必须充分尊重当地的社会文化特征,使其具有场所感、地域性和环境认同。因此规划首先要做的是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对能体现地域性场所特性、唤起人们的情感归属的资源必须进行挖掘、保留延续并充分展现。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场地深层次历史文化的发掘和传承;二是对场地生活记忆的保留。

(二)塑造特色景观

在城市中,人们通过连续的滨水空间景观很容易获得清晰的都市意象。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在我们对物体的感知中,整体先于局部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水体岸线往往形成城市中最富有魅力的界面,也是城市景观中最具表现力的地带,成为具有象征意义和地标性质的景观。对于生活在城市中,被生硬、冰冷的、人工化的景观环境所包围的人们来说,人们更加渴求自然化的柔软空间,感受自然的气息,放松心情。“水绿交融”的整体性景观共同组成滨水公园的特定形象。在设计中应尊重其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并展现其优美的自然景观特色。所以,需要从滨水环境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以生动流畅的整体景观形态与灵动婉转的水波、清新自然的绿地完美融合在一起,加强、烘托出滨水环境特色,营造一种“天人合一、水乳交融”的景观形象。

(三)建立绿色廊道

从生态的角度看,绿色廊道是物质、能量和物种流动的通道,生态学家普遍承认,连续的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流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蓝绿交融”的滨水公园为绿色廊道的建立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

河流廊道在保持其自然状态下,能发挥过滤系统的作用,净化附近区域地表径流可能流入水系中的各类污染物质;同时拥有良好绿化植被条件的水系廊道对防止河岸侵蚀、加固驳岸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于水域生态系统而言,其水文过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特征和水文过程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

布置植被绿化。“水”与“绿”往往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良好的水环境有利于滨水绿地中各种植物的生长;同样,茂盛的植被也会因地下水的净化而改善水体水质。植被结构设计被认为是植被绿化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具有改善生态、保持水土的重要功能。植物物种的选择应以本土树种为主,这样做对于维护廊道内的物种多样性最有利。

(四)建筑对话环境

适宜的建筑布局既能保证滨水公园具有开敞的视线,其建筑本身也能构成丰富的空间景观。平面布局和建筑高度控制是建筑布局控制的主要内容,其中建筑平面布局控制主要是对滨水公园服务建筑群前后层次关系的协调,控制建筑间距以及建筑平面构成,避免严重影响滨水空间开敞性的板式建筑的出现,并利用地形高差使建筑群体前后错落布置,使所有建筑都能欣赏到水景;建筑高度控制主要指建筑彼此之间的高度关系以及建筑的表层轮廓线,应使之形成较为优美、统一的建筑轮廓线。

通过采用园林式建筑风格,与滨水公园整体环境氛围相协调,并成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突出和强化滨水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主要从具体的体量、色彩、材质、采用漏窗等园林式建筑符号等方面进行统一引导,与环境相契合。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

[2]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报,2005(9)

猜你喜欢
策略建设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我说你做讲策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Passage Four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