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任何一种育儿建议当圣经

2016-05-14 00:22王琳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6年5期
关键词:天生育儿经验

王琳

孩子哭了,打人了……该怎么办?四五岁的孩子还在公众场所到处乱跑,到底该管还是该给“自由”?当孩子表现出胆怯,该接受还是纠正?发现孩子撒谎时,该怎么面对?

这些在育儿中遇到的问题,不是没办法解决,而是不知道该选哪种方法。

育儿建议的出处大致分为三类:经验总结、理性思维推导、科学研究。这三种建议,哪种更靠谱呢?

我的观点是:尽量不要用自己的孩子做试验,去努力证明一种育儿建议多么正确无误。

名人的育儿经验不适用于所有人

最容易让人信服的是周围朋友和媒体名人的“成功”育儿方法。家长在学习这类经验时,起码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经验是未经“提纯”的,要特别注意经验起作用的背景和环境。比如萧百佑,这位“狼爸”以“三天一顿打”的方法将三个孩子打进北大。但是他接受采访时也说:“我的育儿经是一个系统的东西……我和妻子的感情很好,家庭氛围温馨。在我们家,尊老爱幼、长幼尊卑都有很好的规矩。即使严厉要求孩子,他们都能在良好的环境下很好地接受……如果平常和孩子很少聊天,小孩对你就只有畏没有敬,你打他,他肯定逆反”。

另外要注意的一点是,每一个经验都有适用范围,比如,对天生温顺的孩子很管用的经验用到天生叛逆的孩子身上,可能就不灵了。那些教育经验需要做出调整才能用到叛逆的孩子身上,因为天生温顺的孩子乐于配合,而天生叛逆的孩子则会不断试探他人的边界,直到对方采取行动,这是天性。

不必根据理论决定自己的育儿方式

我们常常会热衷于争论一些看似与孩子成长密切相关的观点,觉得论证这些观点想法对于育儿非常重要。比如,孩子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其实类似的讨论没什么意义,因为孩子的本性和孩子的生长环境无法分割。

再比如,大家都争论的“要不要带孩子去旅游”。你大可不必根据那些理论去决定带不带孩子去旅游,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偏好去选择也许更好。要知道,大哲学家康德一辈子守在他的家乡,也写出了思想史上的巨作;另一方面,不游历名山大川,哪来李太白似锦诗篇?

育儿这件事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实验过程,而是一种生命体验,纯理性的思维方式只会屏蔽掉你的真实感受和作为人的直觉。

注意识别自己读到的信息是否早已过时

以前的儿童发展理论不断在被新理论所挑战、所补充、所替代。但跟搞学术的专家们相比,老百姓对真正的科学事实了解更少,就导致一些伪科学或一些已经被新理论质疑、替代的理论仍然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和接受。

实际上,我们在儿童教养的很多方面并没有那么多“科学的建议”。严肃的儿童发展科学家会说: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对儿童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而且这种研究的难度很大。

文章写到这儿,显然超过了碎片阅读者的耐心,那就让我们用一个例子来结束吧。

你是否认同“夫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这句话?虽然它已经很深入人心,但严格来讲,它是很片面的说法。

就这句话来说,由于对亲子关系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单向社会化模型”转向了“家庭系统理论”,所以纽约大学社会学家Stacey说:“经济、教育、社会资源、父母养育质量及一致性、指导、责任和国家的安全等强烈影响孩子的发展和未来的福利,这些比父母的性别、性取向、婚姻质量和家庭结构更能影响孩子。”所以,父母的婚姻质量对孩子的影响其实并不是最主要的。

这个观点颠覆吗?还有一个信息: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对心理学贡献巨大,但如今只有少部分发展研究者坚持用精神分析理论作为研究儿童发展的理论框架。

好了,在这信息爆炸的年代,要学会识别读到的信息值不值得认真对待,值不值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至少,“新奇”或“戏剧化”不应该成为接受某种育儿信息的标准。

猜你喜欢
天生育儿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偷偷摸摸育儿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萌娃天生爱搞怪
女导演 天生就爱霸道
天生无畏 试驾奔驰GLA260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育儿神器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