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非洲,缘何成为“象牙走私之国”

2016-05-14 19:04郑闻天

郑闻天

摘 要:随着中非贸易和投资不断增长,人员往来的频密和扩大,西方国家出于“酸葡萄”心理,对中非关系中的负面个案进行较大规模的炒作,对中国在非洲软实力的建设构成主要的舆情挑战。本文从国际关系理论的情感与认知角度,从中非之间象牙走私的负面个案来分析中国在非负面形象“标签化”以及破解之道。

关键词:中非关系;情感认知;象牙走私;负面形象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00-03

一、国外媒体中的象牙与中国

英国广播公司2013年11月3日报道,坦桑尼亚当局在一名中国人的住处,发现了超过700余块象牙,估计来自200余头被偷猎大象,这些象牙被若不被查获,最终将流向中国市场。随后,坦桑尼亚主流媒体《卫报》转载了这一消息,并援引该国大象保护组织的文章声称,随着中国和坦桑尼亚经济关系的升温,该国大象偷猎状况进一步恶化。{1}于是中国的象牙消费者首先成为被问责的对象。时至今日,以“中国”为搜索词查询,2014年到2015年2月坦桑尼亚主流报纸“The citizen”的网站,在197条搜索结果中,有28条与象牙买卖有关,并把象牙走私问题与政府腐败、全球治理、新殖民主义等联系在一起。

从上述新闻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坦桑尼亚媒体话语引导下的非洲民众对此事的态度和看法。我们发现,凡是碰到有利可图的野生动物偷猎行为,非洲的媒体和民众会有意识地将责任归咎于中国消费者的奢侈需求、商人的贪婪以及政府的执法不利方面,这严重损害了中国在非洲的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访问哥斯达黎加时,首次提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意味着外国民众对中国形象的好恶判断对中外交往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好恶是情感的基本体现,一国民众的情绪对行为体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本国民众对某国情绪的好恶,会影响到领导人决策,进而影响两国关系。通过对情绪的研究,可以观测不同情感对不同的政治结果产生的直接影响,为我们进一步解决国际纠纷、促进国际和解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有效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本文从2013年11月开始集中报道的中国在非洲走私象牙一事说起,并以此为中国在非洲负面形象的案例,利用情感和认知理论进行理论归因和分析论证,归纳出影响中国形象的认知方面的因素。

二、理论基础

(一)国际关系中的情感类型

面对一个事件,人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态度,如愤怒、喜悦、忧伤、恐惧、厌恶、信任等。在国际关系议题中,人们产生的不同情感可以简单归为“基调情感”和“状态情感”二类,这些情感的产生会导致不同的情感现象和情感反应。基调情感是一种长期的情感性情,包括信念、忠诚、“情感定向”和“情感氛围”等,由于是长期影响慢慢渗透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易被人们觉察。在本文分析的国际政治议题中,“信念”和“情感定向”是发挥主要作用的基调情感。“信念”是指人们心中对于这个世界发生的各种现象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看法,具有根深蒂固的特质。“情感定向”是指人们习惯性地将情感价值附加在某个特定对象上,这个对象可以是其他行为体、某个事件、理念或者符号等。简单说来,“情感定向”就是人们对于一个事物“喜欢或者厌恶”的情感表达。状态情感现象则是更活跃的因素,指人们对所处情境产生的应急的情绪反应,包括恐惧、愤怒、焦虑等。由于事件和情绪的产生具有突发性,人们很容易觉察到它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比较有影响的三种状态情感现象为“心境”、“指向情绪反应”与“泛化情绪反应”,本文要研究的是“指向情绪反应”。“指向情绪反应”指的是特定事件引发特定的情绪反应,不仅包括心理变化,也包括对系列行为模式的刻板印象,是一种具有目标指向性的情绪反应。

(二)情感影响国际关系的六项议题

第一,“状态情绪反应”能够影响长期的“情感性情与信念”。状态情绪反应长期反复出现,就能具体化为针对特定行为者或目标的情感定向,即状态情绪反应能够慢慢转化为基调情绪反应。第二,“基调情感”现象也能使行为体倾向于做出特定的“状态情绪反应”。简言之,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感受强烈时,这种事物就能成为激发强烈情绪反应的来源。也就是说长期的“基调情感”为行为体提供了持续的能量源泉,在某些情况下,能够突然爆发为“状态情绪反应”。第三,过往的“情感定向”影响行为体对现在与未来的看法。过往事件的“情感价值”能影响当代国际社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行为体认知当前与未来的类似事件;另一方面,影响行为体未来的行为取向。第四,情感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偏好的可塑性。状态情感反应可以影响决策。第五,情感研究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建构主义的“身份观”。在建构主义里,“身份观”是一种可以习得的“理念”,而情感的“身份观”强调了情感在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情感的“身份观”包含了对群体的忠诚,当个体想转换身份时,不得不考虑对整个群体的情感倾向和情感承诺。也就是个体在身份的转换和情感的背叛之间要做出艰难的抉择,在情感的牵涉下,身份的转换就会变得更加困难。第六,“大众情感动力”通过影响领导人的外交行为发挥中介作用。“大众情感动力”难以在朝夕之间改变,因此“大众情感”既能限制、影响、复杂化领导阶层的决策,又是领导阶层试图操纵的目标。

(三)有关中国负面形象的认知理论

除了情感分析之外,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知分析工具。理论方面的进展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内部归因错误与外部归因错误。内部归因错误指行为体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强调自身所的处环境,即为自己的责任“找理由”;外部归因错误指在解释对方的错误时,行为体倾向于用对方的缺点来解释它的行为,即“指责”他人。这两种情况产生的结果是,行为体倾向于减轻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并强化对对方的责任。第二,二手偏见。指行为体缺乏一手信息,只能通过第三方得到的信息,从第三方得到的观点会使行为体的认知产生偏见。第三,敌对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敌对性(热)攻击源于行为体的愤怒,工具性(冷)攻击源于行为体的实用目的。敌对性的攻击是情绪性的、自发的;而工具性攻击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有的时候需要具有相同意志的群体抱团组织起来配合行动才能达到相应的目的。第四,“受害者情节”与“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指行为体对自己的立场持有过分的信心,导致行为体对对方的轻视。而受害者情节指受害者对过去的失败记忆犹新,对外界采取提防的态度,行为上采取挑衅的方式,以吸引对方充足的关注和重视。第五,先入为主偏见。行为体对已持有的观点坚信不疑,当媒体的报道或社会舆论发生改变时,行为体的观点往往很难做出调整。第六,修订历史。行为体在面临与自己的了解或判断相矛盾的信息时,会修订历史以满足自己的逻辑要求。

三、偏见归因与案例分析

(一)情感分析与理论假设

首先,长期的历史因素决定了人们的基调情感,基调情感使行为体倾向于做出特定的“状态情绪反应”。中国历史上是封建专制国家,皇权至高无上。由于象牙自身的性质,比如获取困难、质地坚硬、易着色等,使其成为帝王之家装点门面的奢侈品。这种影响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皇上相信象牙筷子触碰到有毒的食物时会变色;象牙还是佛门造像中最为钟爱的自然建筑材料之一。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象牙是高贵的身份标签。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与非洲交往中,象牙就是非洲使节向朝廷进贡和中国商人与非洲商人交换的商品之一,这说明中非之间象牙贸易传统古来有之。自近代以来,非洲就一直充当着原料供给地和被剥削者的角色,殖民者对自然资源的掠夺给非洲人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阴影,促使非洲人养成了对外来者小心提防的习惯。非洲仍旧是最贫穷落后的大陆,非洲的经济发展水平已与中国有较大差距。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非洲媒体有独立的发言权,特殊利益集团可以通过这一途径煽动民众的情绪。非洲民众对于偷猎大象的行为一定是愤怒和悲伤的,对于走私象牙,非洲民众是持负面态度的,这无疑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其次,在偷猎象牙问题上,非洲媒体缘何主要与中国挂钩?这与近年来中国象牙黑市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相关调查数据有关。2012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表示,中国已经取代了日本成为最大的非法象牙消费市场。{2}而早在2005年,《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秘书处就已认为中国是对非法象牙贸易剧增最具影响力的国家。{3}“在全球,平均每天有两名中国人因为携带象牙而被捕”,这是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的调查数据。《纽约时报》也报道说,仅仅在2011年,从肯尼亚到尼日利亚,就有超过150名中国公民在非洲因走私象牙被捕。除此之外,近年来外国媒体频繁抹黑中国也影响到人们在象牙问题上对中国的看法。如2005年南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查封中国批发商城的事件,当地媒体将商城大肆渲染为华人黑帮、贩毒及洗钱的黑窝。此外,在事关中国重大的、敏感的话题上,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由于西方媒体的反华倾向对非洲媒体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非洲老百姓不了解实情,认不清西方对中国分化和边缘化的意图,随着负面报道不断出现,中国的负面形象也就留在一些人心中,部分受众习惯于将矛头指向中国。

最后,基于情感的偏好具有可塑性,领导人的外交行为可以通过塑造“大众情感动力”对外辐射议题。辐射国的辐射能力取决于自身的软实力和对辐射接受国的实力对比,辐射的结果是在辐射接受国形成印象标签。在象牙议题中,中国是辐射国,非洲是辐射接受国,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非洲,但在偷猎象牙的问题上中国仍是首当其冲,这说明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还不足以帮助中国有效化解危机,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还远远不够。

(二)偏见归因与理论解释

1.错误归因。面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偷猎问题,中国消费者成为国际社会问责的主要对象。但是,中国消费者真的是象牙走私背后的罪魁祸首吗?虽然中国对象牙制器趋之若鹜,但推翻封建统治之后,中国现今已是法制国家,法治思维深入人心。中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CITES(华盛顿公约)“禁牙令”的缔约国,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已经普遍受到重视。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把境内亚洲象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03年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信息系统对象牙原料及制品的保存、加工、销售进行追踪管理。我国执法部门还曾多次开展跨区域的联合缉私行动追缴非法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破获数千起走私濒危物种案件。可见,中国在保护大象方面是认真的。非洲媒体将象牙走私的责任推卸到中国消费者头上时,没有适当地提及中国政府在打击象牙走私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国内相应的立法,这是不全面的。1989年CITES公约全面禁绝一切形式的象牙国际贸易之后,1997年南部非洲三国以保护区经费匮乏为由,首次提出申请并获许出售库存象牙,中国随即合法购买了80吨的象牙;2008年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和南非第二次获许出售库存象牙,中国又连续在四国拍得62吨象牙;2009年,中国和日本得到CITES 批准从非洲进口100多吨象牙。这三批象牙库存构成了中国合法象牙制品的来源。中国象牙市场需求大这是基本事实,但是中国购买的合法象牙数量也较大,能基本满足制售市场的需要。所以非洲媒体将偷猎大象的责任主要推到中国消费者身上,这种认知是片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除了中国之外,缺少象牙的非洲国家和其它许多亚洲国家也是非法象牙的输入地,比如布隆迪、日本、泰国、韩国等。走私象牙不能只抓住中国不放,其他国家内流通的非法象牙数量也非常巨大。

2.受害者心态与工具性攻击。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中非之间的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人员往来愈加频繁,中国在非洲影响力与日俱增。这种影响力的增长不仅使一些西方国家无所适从,也给部分非洲民众造成了负担。一方面,一些在非洲的中方企业干了一些违反当地法律和习俗的勾当,损害了当地人的利益,引起了居民的反感;另一方面,中国是崛起中的大国,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对一些非洲本土企业产生冲击,使一些利益集团蒙受了损失。这些都导致他们在象牙问题上,将矛盾更多地转向中国。

3.二手偏见及先入为主的偏见。虽然走私象牙的来源主要来自非洲,但发起野保行动的往往是欧洲和美国的环保组织,这些半官方的非政府组织每年都会发布大量的报告,控制着全球环保和野保的话语权。就像美国的人权报告、联合国的气候框架会议等,很多环保组织也倾向于将矛头指向中国,这种舆论导向对中国的形象造成巨大伤害。

在对非关系发展进入软实力建设阶段,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舆情挑应战特。凡涉中报道,西方媒体(也包括一些非洲媒体)往往先入为主,肆意抹黑,尤其在象牙问题上,这不利于构建健康的中非关系。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西方善于情感分析和认知理论的运用,以抢占舆论的制高点,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中国应从情感和认知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让非洲梦与中国梦对接,从而改变非洲因象牙问题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印象。

注 释:

{1}1976年,非洲象被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入附录II,成为控制和限制贸易的物种。1989年,CITES(华盛顿公约)颁布“禁牙令”(中国1990年加入),禁绝一切形式的象牙国际贸易。

{2}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创立于1969年,总部设在美国。IFAW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动物福利组织之一,多次与我国的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就保护野生动物事宜展开合作。

{3}《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1973年签署于华盛顿,1975年正式生效。这份协约的目的是透过对野生动植物出口与进口限制,确保物种本身的延续。中国于1981年正式加入该公约。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