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元素在当代水墨画中的应用探析

2016-05-14 20:03黄琦姜媛苑

黄琦 姜媛苑

摘 要: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与丹青是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重要因素,二者都是艺术家们运用绘画形式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途径。当代艺术在各种文化思潮冲击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水墨画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时代,走向世界。近年来,水墨画的创新一直处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其中,运用色彩艺术语言来丰富传统的水墨画,已经受到了更多艺术家的关注。如今需要我们探讨当代水墨画如何把握和拓宽色彩的视觉表现空间,如何将水墨与色彩相融合而表现出丰富的色彩空间,这也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水墨画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当代水墨画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以墨代色”这种固有观念的绘画语言,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水墨技术的同时,也融合了当代多种文化视角的语言形式,通过对古代传统色彩观念和水墨画中的色墨关系的研究,了解如何把握和拓宽色彩元素在当代水墨画创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当代水墨画;色彩元素;色墨关系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93-02

古人云:“墨晕既足,设色亦可,不设色亦可。”可以看出,文人们在对水墨高扬的同时,并不重视色彩的功能表现。因此传统水墨画的发展,只是在“墨色”这种特殊的色彩研究上更加深远而已。与此同时,西方经过野兽派和印象派对色彩的解放,已经形成的一个比较完备的绘画色彩理论体系。水墨画经过当代各种文化碰击,运用色彩这个艺术表现形式语言来改变传统的水墨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一、古代色彩观念对当代水墨画的影响

古代文人在传统哲学思潮的影响下,他们运用水墨来描述天地间万物的色彩,以笔墨生动地表现恬淡的意境,以情赋彩,使作品更具诗意化、意境化、情感化。

(一)色彩的诗意化

在儒家以色明“礼”中,色彩是有等级的,是以周朝“礼”为分类标准的。孔子对于色彩观念理解不同于民间的情感表现色,从“礼”的角度将色彩划分为不同等级的象征色彩,让色彩为人间的伦理秩序服务,并赋予其诗意色彩。这种观念对历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色彩的意境化

与儒家相比,道家色彩观念主张无为,崇尚自然。庄子则主张用空静的心灵来感悟自然的纯朴,是“色彩排斥论”,这是一种追求质朴心境的表现。他的色彩观偏重于哲理,而非用色与择色。在道家哲学中,玄色其实是指“虚”、“无”。墨色在水墨画中其实是指玄色,它作用于容纳并产生其它的色感。中国水墨画重要因素即是墨色,道家把崇素善玄作为最高理想,实际上是用色彩感觉代替了哲学理念,黑白代替阴阳。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创作时把墨和纸看作是整个宇宙世界的象征,而不是简单的色彩。而水墨画中的黑白构图分布也充满哲学辩证法,即“知白守黑”,这种思想使得水墨画的创作和鉴赏从一开始就具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和文化内涵。与儒家色彩观相比,佛教信奉虚无,在哲学上是排斥色彩的。但是实际运用中又有着倾向性,比如黄与红,显得神秘而又克制,并强调简约。佛教所提倡的玄虚空灵这个哲学理念直接影响了水墨画的色彩理念,去除复杂浓烈的重彩,黑色也是淡虚,所以水墨画的意境都具有禅意蕴。

(三)色彩的情感化

强烈、浓郁、质朴的民间色彩则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这种简洁质朴的用色手法给人带来深远的视觉享受。民间色彩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作为中国吉祥色彩的红色被寓为吉祥、喜庆意味,红色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对生命热情向往的力量,是追求吉庆时首选的色彩。民间艺术在用色上注重简洁、轻快的笔调,在均衡与变化等规律上构成一种自由而强烈的装饰性视觉效果。民间艺术用色彩的纯度及色相的强烈来装饰色彩。民间艺术家们擅长运用纯色、补色、对比色来体现夸张质朴、装饰感强烈的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色彩是物象视觉最直接的表现,以其明快、热情的形式表现民间色彩的喜乐。艺术家们可以尽情的使用色彩表达其思想感情,民间色彩的表现性对水墨画的色彩实践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水墨画创作中的色墨关系

古代文人追求清淡的意境,用水墨表现生动的气韵,抒发自己的情感。以墨为主,注重干湿变化,在笔法上运用皴、擦、点、染,将浑、厚、苍、润等技法表达意境,色彩只是辅助手段,以此增强画面的视觉清逸美感。

(一)墨之六彩

墨色分为六彩,即黑、白、干、湿、浓、淡,这由墨色变化产生的不同深浅变化层次来实现,表达的是自然界各物的兴衰,这是有区别于西方传统写实性绘画色彩观念的。墨的色彩表达具有主观性,是道家追求自然本质意境的色彩哲学的表现。

(二)以墨为主,以色为辅

传统水墨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实际上色是在墨的变化黑白层次中多了一个色阶,用以丰富墨色的冷暖变化。例如,元代文人画家追求一种简逸清雅的风格,大多数画家主要在墨色基础上使用赭石、花青等水色手法渲染景物。以色助墨这种纯朴而又简洁的表现形式使画面展现出一种淡着色的墨彩视觉效果,比如清秀典雅的浅绛水墨,就是这一时期画坛的主流。清代中叶后受西方绘画及艺术思潮的影响,人们对绘画的审美心理发生了变化,部分艺术家积极借鉴西方古典绘画艺术以及民间艺术,丰富了水墨画中的色墨关系,将中国画笔墨与色彩运用手法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色墨相融

海派的任伯年作为最杰出的画家之一,他充分运用了传统绘画的设色手法,同时兼用水彩画用色方法,他的作品画面笔触讲究,色彩与墨色相结合,将水用于复杂的颜色调和融于画面之中,呈现出即柔和又有对比视觉感受风格,给人带来视觉享受。宗白华先生曾品评任伯年为“能于花卉翎毛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者。西方水彩画对任伯年的绘画用色有一定影响作用,而他的艺术创作又对民族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到中年以后,在写意花鸟画中,在色彩上开始利用色差关系的手法来表现物象,重视色阶的变化规律,并在画面中加入环境色,这些绘画语言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几乎没有的。他在画面中对复色、中间色、原色进行的调和,使其自然融合,造就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丰富了传统绘画的用色技法,这对水墨画色彩实践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推进了中国画笔墨与色彩的新发展。

三、在当代水墨画创作中色彩元素的应用

(一)黄宾虹的“墨”法

传统水墨画非常重视墨的表现力,大多当代水墨画家,基本上要从传统的水墨画学起。在当代的水墨画中,依旧传承着传统技法,并有着固定的水墨应用程式。如现代水墨画家黄宾虹,他的艺术成主要是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色墨技法。他说:“明画枯梗,清画柔靡。”他最讲究的色墨关系是“以墨为主,以色助墨”,其作品蕴含了一种浑厚华滋、气韵生动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价值。其《深山古寺图》是艺术绘画风格从清逸幽雅向浑厚华滋演变过程的典范作品之一,该画运用了“平、圆、留、重、变”五种运笔之法,和“淡、破、泼、浓、积、焦、宿”七种运墨技法,层层积染,浑厚华滋,意态无穷,笔墨秀润而结构精严。从技法上看,该画以斑驳凝练之笔勾勒屋石树木,墨色晕染,淡墨画的远山作为画面的铺垫,对房屋的精致刻画达到了“点睛”的效果。对山麓的层层积染至黑密浑厚的艺术手法更是具有震撼的体魄感。从墨法到设色画法,色泽漫溢、水墨淋漓的画面感有着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

(二)林风眠的中西“色墨”结合

在继承传统色彩关系理念的基础上,有不少的画家在当代水墨画上取得了比较出色的成就,例如,林风眠将水墨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相结合,也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之后的现代绘画艺术,冲破了单一的文化区域,他是主张调和中西方艺术的画家。他在水墨中主要运用重光感效果的色彩形式,注重对物象的造型表现力,使画面既保持中国水墨笔法的清丽雅致之风,又在视觉效果上达到了色光的表现力。色墨结合,以墨色起到重色调的同时又烘托了其他色感效果,而主观的色彩表现转换了固定的用色手法,它的丰富表现性使其塑造物象时更具有表现感、质感和量感。他晚年代表作《火烧赤壁》以丰富变化的笔触和肌理塑造出层次盈满的画面。画面人物个性强烈,色调沉郁凝重,笔触奔放强悍。

(三)田黎明的“整体画法”

当代中国水墨画创作,应该重视色彩元素在绘画中的作用,在扩展水墨语言的丰富力与表现力时要发掘色彩独特的美感,重视色彩的视觉表现力,使人们在审美上得到全方位的心理满足。以“墨”作画,其独特之处在于材料和语言,借材料与语言大幅度展现画家把握宇宙生机的色彩。所谓的“墨分五色”,实际上首先是无边无际的色彩,在绘画的语言层面中,墨的审美“功能”牢牢扎根于中国哲学的博大智慧之中。作为当代著名画家田黎明,他的水墨新作从传统中来,却并不受制于传统,并开始对水墨没骨的融染方式进行调整,将色与墨、色与色相交融,并取名为“整体画法”。他创作了一系列水墨色彩交融的作品。在《阳光下游泳的人》的一系列作品中,他引入西方绘画中的光斑创作概念,不遗余力地描绘了太阳底下光斑的跃动,轻轻地透过树叶间的影子,洒落在人的身上的感觉。水纹波光粼粼,清澈荡漾,整个画面充满生气,充满灵动。之后的作品“光斑”的运用愈发熟练,随之出现了“气眼”的运用。他作品中的主要绘画语言即是色彩,色块的运用大胆、独特、墨色交融。造型的唯一方式不再是线条,而是相融、相间、挤压、浸染的色块,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综上所述,中国画是拥有独特精神文化的艺术形式,它是与各种发展着的文化思想不断交流对话的产物。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水墨画受西方文化影响日甚,绘画形式语言也获得极大丰富。色彩在当代中国水墨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当代中国画家表达外部世界和主观感受重要艺术语言。随着西方现代观念与技法的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色彩元素的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李广元.东方色彩研究[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

〔3〕云雪梅.黄宾虹画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4〕林风眠.林风眠论艺[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林木.笔墨论[M].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

〔7〕字艳芬.谈田黎明及其水墨人物绘画风格的形成[J].美术大观,2013,(7).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