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子小学著作研究

2016-05-14 05:32张亚朋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韵部小学

摘 要:魏伯子在文字音韵学方面颇有建树,其著有《魏伯子先生文集》,主要收录魏伯子的诗赋文章,颇为学界推崇。而“卷十”中收录的小学论著,虽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却较少为世人关注。本文以《魏伯子先生文集·卷十》为研究对象,以期填补赣南本土对魏伯子小学著作研究的空缺,发掘、弘扬赣南本土文化。

关键词:魏伯子 小学 叶音 韵部 声韵系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85-02

1 魏伯子简介

魏伯子(1620-1677), 始名祥,后改名际瑞,字善伯,一字长公,号伯子、东房,因魏际瑞为长兄,固称魏伯子,江西宁都人,与弟魏禧、魏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与同邑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居翠微峰,结易堂为至交,号“易堂九子”。魏伯子在音韵、文字、诗律方面颇有才华,展现出不凡的才智,《宁都人物志》记载“际瑞笃治古文,喜漆园、太史公书,学使侯峒曾亟赏其文。著有 《魏伯子文集》十卷、《杂俎》五卷、《四此堂稿》十卷并行于世”,其中《魏伯子先生文集·卷十》主要收录的是魏伯子小学论著,包括《诗经原本》、《正韵窃取》和《翻窃》三部分,《翻窃》又由《切字训》《捷要》《形言》三部分组成。《诗经原本》主要是对《诗经》的叶音、韵部分部以及诗律进行研究,《正韵窃取》则是结合当时宁都客家方言文人的读书音对《洪武正韵》的用韵进行分析,《翻窃》也探讨了当时宁都文人的读书音,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宁都文人读书音的声母和用韵等。

2 《诗经原本》研究

《诗经》在其创作年代用韵是和谐的、押韵的,但是后来语音发生了变化,人们读起《诗经》来,觉得不押韵了。早些时候,人们不知道这是语音变化的结果,认为《诗经》年代也是不押韵的,只是人们临时改变字音以求押韵,因此提出了“叶音”说。较早的如有北宋末、南宋初的吴棫,著有《韵补》《诗补音》等,研究了《诗经》的叶音情况。后来朱熹所作《诗集传》基本沿用吴棫的《韵补》《诗补音》的叶音。

《诗经原本》在朱熹《诗集传》的基础上,参以宁都当时的读书音对《诗经》叶音进行了相应增改。如《葛覃》“绤”朱熹注“去逆反,叶去略反”,魏伯子认为“绤不必叶”,也就是说,他看出了“绤” 和“莫濩斁”等是同属于一个韵部的。另外,本首诗中的“母、否”朱熹都给注了“尤侯” 韵部的读音,宋代它们同属于一个韵部,不是叶音。可是到了明末,“母”已经归入“鱼模”韵,魏伯子给“母”注了叶音,认为“母”叶“某”,或者“否”叶“甫”,则“母”不必叶。《麟之趾》里“趾”与“子”押韵,“趾”属于“支齐”韵朱熹时代止摄精组字已经变为“资思”(音值为?尢)韵了,为了韵母上的一致把它注成“支齐”韵。魏伯子认为它应叶“荠”(音值为i), “趾”韵母也可能为i,可能受到方音的影响。

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列出《诗经原本》与《诗集传》的不同,仅略微谈谈它们的局限性。《诗经》在上古时期是押韵的,到了后来语音发生变化了,读来便不押韵了。朱熹、魏伯子只能以他们当时的语音来给《诗经》分部,跳不出时代的圈子,因此难免有所局限,如《葛覃》“绤”与“莫濩斁”上古同属“铎”部,后来才变为“锡”韵的。《甘棠》“败拜憩说(税)”同为“月”部,后来它们才分属“泰、队”等韵的。《行露》的“夜露”同为“铎”部,后来分属“祃暮”韵。《羔羊》的“皮蛇紽”同为“歌”部,后来 分属“齐麻歌”韵。

3 《正韵窃取》研究

魏伯子在《正韵窃取》中主要分析了明代《洪武正韵》的韵部分类情况,《洪武正韵》舒声韵有二十二部,入声韵十部,舒声韵按平上去分开,有六十六部。 但是他又依据当时宁都文人的读书音,对其中的韵部归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其中一些韵进行分化、归并,如下(举平以赅上去):

魏伯子认为“支”韵的一部分应划入“齐”韵,大概这部分字的韵母音值为i。《正韵窃取》中说“二支,支旨而切,菑庄持,施申咨,差钗咨,时辰咨,儿如咨,斯相咨,雌此咨,赀津私,疵才资切(宜钗咨切,才字则慈音矣),知珍而,摛抽咨,驰陈咨,词详咨,巳上十四部皆合齿开唇穿耳卷舌之声,势当自为一韵”。“以下十一部悉是齐韵,今宜入齐韵也”,这十一部是“纰篇夷,悲逋眉,皮蒲眉,麋忙皮,夷延其,奇渠宜,义虐宜,伊于宜,微无飞,肥符非,霏芳微”。 又认为“灰”韵半入“皆”半入“齐”,“灰乎回切,凡三十部,按此韵通支齐者多通皆者少,韵半入支半入皆。而此韵之本音亡矣”。

魏伯子还认为“真”韵应分为“真”、“文”。文中说“真之人切,申升人,瞋称人,辰丞真,人而邻,辛斯邻,亲七人,津资辛,秦慈邻,缤纰民,宾卑民,频毗宾,民弥邻,陈池邻,邻离珍,因伊珍,纫尼邻,巾居银,勤渠真切(渠当易其),银鱼巾,欣许巾切(许当易喜),臻侧诜切(此字疑误),莘疏臻,氲纡伦,云于分,钧规伦,区伦熏许伦,羣渠云,荀须伦,旬详伦,逡七伦。以上二十四部连“〇”外共三十三部皆翻唇穿齿之音要宜自为一韵”,也即为“真“韵。又说“文无分切,芬敷文,汾符分,魂胡坤,昆公浑,温乌昆,昏呼昆,坤枯昆,奔逋昆,歕补魂,盆蒲奔,门谟奔,孙苏昆,村仓尊,尊租昆,暾他昆,屯徒孙,论卢昆,敦都昆,谆朱伦,春枢伦,存徂尊,伦龙春,〇痕胡恩,根古痕,恩乌痕,垠五根〇,以上二十四部连“〇”外二十八皆喁唇呼气之音亦当自为一韵,宜别立‘文韵以统之。其他“鱼模”、“灰堆”、“萧爻”、“尤侯”、“庚青”、“质物”、“陌锡”韵不一一细述。

4 《翻窃》研究

《翻窃》由《切字训》《捷要》《形言》三部分组成。《切字训》和《捷要》集中反映了魏伯子的小学理论、观念。他认为一个音节应该分成首、腹、尾三部分,首相当于声母,腹和尾,相当于韵母的韵头(介音)和韵基(韵核+韵尾)。尽管把韵头(介音)看成是一个音节的“腹”是不对的,但总的来说魏伯子的这一观点已经很接近现在用三拼法来拼读字音的做法,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他还认为“一字读为二字,是误以声韵为本字者也”,即一个字读得慢,可以带出反切上下字来。反切上下字迅速切磨,可以拼出一个字来。另外,他认为“二字读为一字,是误以本字为声韵者也”,这对后世语音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形言》部分可看做是对整个“卷十”内容的升华总结,魏伯子根据宁都文人读书音,勾画出了它们的声韵调情况,并且列举出了代表字,同时也给它们创造了《洪武正韵》中所没有的新的反切。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宁都文人读书音,当然这其中掺杂了不少宁都客家方言读音,所以也就真实反映了十七世纪宁都客家方言乃至江西客家方言的语音情况。根据,《形言》所列材料,我们对十七世纪宁都客家方言声韵调情况用国际音标拟测如下:

4.1声母

当时宁都客家方言已经没有了浊声母,全浊声母和次清声母合并。“溪”“群”合并,“透”“定”合并,“滂”“并”合并,“清”“床”合并,“心”“ 邪”合并,“晓”“匣”合并。

4.2韵母(平上去各22个,举平以赅上去):

4.3声调

根据魏伯子的描述,大约可以十七世纪宁都客家方言声调有7个,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隐去、阳去以及阴入和阳入。

5 结语

魏伯子是赣南客家方言区少有的小学家、文学家,其小学著作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人们对其文学成就多为关注,对其小学、音韵等方面的关注甚少,研究得也不深刻。今天,我们处在赣南客家方言的大本营里,能亲历宁都客家方言的使用环境,理当更深入系统地对其著作进行研究,担负起填补赣南本土对魏伯子小学著作研究的空缺,发掘、弘扬赣南本土文人、学者的小学著作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2]李新魁,麦耘.韵学古籍述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3]叶宝奎.洪武正韵与明初官话音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4]古屋昭弘.切字训·17世纪江西客家方言的资料[J].中国语学研究开篇,1996.

[5]陈鸿儒.《诗集传》叶音与朱熹古韵[J].古汉语研究,2001(1).

作者简介:张亚朋(1992-),女,江苏常州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韵部小学
传世文献通假字韵部亲疏关系研究
从淄博方言看聊斋俚曲的儿化问题
李绅诗歌用韵考
《诗经》中的同义词小谈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