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读为主的蒙语教学

2016-05-14 06:33赵雪莲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呼伦湖蒙语草原

赵雪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89-01

读,是蒙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教师要深入指导,强化训练,学生才能得以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美的语言就会脱口而出。“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中必须围绕朗读作文章:备课先备读,讲读多练读,时刻不忘读,自始至终以读开路,以读取胜,读中探宝,读中得金。

1 掌握方法,正确朗读

(1)抓好基础教学,使学生正确听辨蒙语基本字母、半音、闭音节的读音。熟练区分词性,用口语表述。正确掌握蒙语的语气、语调。(2)学会使用工具书,利用蒙文字典理解字词含义,会读音标,用标准音朗读字词。(3)朗读、默读结合,提升蒙语文阅读能力。

在进行读的训练时,掌握正确的读法是关键。朗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佳途径,有利于理解字、词、句、段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而默读能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去记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语言的法则规律、手法技巧。在教学中需要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读法。如抒情性较强的语言以朗读为主,叙事性较强的语言可以默读为主;以欣赏记忆为目的以朗读为主,以了解内容为目的以默读为主。

2 创设情境,抒情美读

2.1配乐朗读,抒发情感

配乐朗读是一种以优美的乐曲创设情境、烘托情感的朗读形式。在朗读教学训练中,根据课文的风格特点,选用适合学生情趣、感情基调与课文相适应的乐曲来配乐朗读。心理学的实验结果表明,美妙的乐曲能直接刺激大脑的兴奋,使其迅速地步入情境之中,能更好地调节情感,促使学习读好课文。如在朗读《母语》《蒙古草原》《美丽的家乡》等课文时,可以播放黑骏马组合的《万马奔腾》,在激烈高昂、回肠荡气的万马奔腾中,学生的民族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读得时而如泣如诉,时而高山流水,时而猛烈奔放,将蒙古音乐和课文的情感有效融合。在朗读《草原明镜》《鸟岛美景》《春天》等课文时可以播放《天边》《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纯音乐,在优美舒缓的音乐中学生尽情体会草原的美丽与多情,将蒙古民族的自豪感娓娓道来,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2.2观片朗读,激发情感

实践证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是朗读训练中激发情感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草原明镜》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观赏教学片,一边聆听蒙语播音员的标准朗读,一边观看绮丽壮观的草原湖泊景色变化,以唤起学生身心的愉悦,并形成难忘的印象,然后再朗读课文,学生极易进入情境。

2.3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这种分角色朗读,必须在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按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渐进,旨在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语调。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激发情感,突出角色语言表达所产生的语感,是朗读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引入竞争机制,增强竞争意识,组织学生分组朗读比赛,比一比谁读得惟妙惟肖,教师随时点拨指导。

2.4学演课本剧,品味情感

这是一种极富创新意义的朗读尝试,其特点是:创设一种乐学的环境,让学生深入品味情感所在。在编剧、排剧、演剧的过程中,着力研究朗读课文需要体现的情感,让学生从中品味人物语言特点和故事情节,使朗读训练得到升华。当然,编剧需要在教师精心策划、指导下进行。通过演剧,进一步提高朗读能力。演出之后,让学生品头论足,加深体验。如教学《说谎的孩子》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抓住小男孩两次说谎的情节,结合朗读训练,让学生进行认真排演,反复琢磨两次呼救时的语言特点和每个动作研究与模仿。这样,小男孩第一次说谎时的得意和第二次说谎时的惊慌被突显了出来。这比单纯地由教师讲和学生读的效果更好。

2.5吟诵诗歌,积淀情感

蒙语诗歌语言凝聚了丰富的民族特点,经过提炼,生动流畅,是蒙古族文学宝库中瑰丽的智慧结晶。随着新时期蒙古语诗歌的口语化、民族化、乡土化,更加适合学生诵读感悟。如低年级的《时钟》《父母的教诲》《星星》《蒙古家乡》,中高年级的《母语》《母亲的爱》《山》《美丽的草原》,都适合学生反复吟诵,“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

3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加强小学蒙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要在“读”的技巧上狠下功夫,多动脑筋。具体做法是:抓住一个读字,始终以读为主。

3.1以读代讲,读中品味

小学蒙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充满了民族特色的文章,写得如诗如画,美轮美奂,将草原美景风情、蒙古族人民的真诚热情、勇敢坚毅展现在眼前。但因为地区原因,学生对许多描写理解的只是文意的十之一二。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去尽情领略字词美;深读课文,体味意境美;研读课文,理解感情美。这种美不是教师的语言所能表达的,只有通过学生的朗读才能感受和体会到,教师可进行范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即:把一些需要老师讲解的内容通过范读体现出来。如《草原明镜》一文,佳词美句,不胜枚举。在描写呼伦湖的广阔时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呼伦湖神奇壮丽的景色,抒发了对呼伦湖的赞美之情。教师在教学中无疑要在这方面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启示,然后再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画出来,并把画出来的佳词美句朗读给大家听,读后再让学生评读,评完后再读。还可以采取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的形式反复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不仅品尝到了朗读的无穷的乐趣,还可以从中收受到美的熏陶。这样,读中寻美,越美越读,越读越美,定会使朗读教学及其训练锦上添花。至此,教师点拨:呼伦湖如此广阔,这么神奇,你想不想用自己的话赞美一番?学生们积极性高涨,有的说:“……那是我梦中的呼伦湖,我心中的海湖。”也有的说:“呼伦湖像海一样无边无际……”语言表达各具特色。

3.2扣读导悟,以悟促读

关键在于抓住重点反复读。重点既指阅读中的重点,也指朗读中需注意的重点。如教学《阿伦高娃母亲折箭教子》一课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紧紧抓住阿伦高娃母亲所说的那段话反复朗读,加深感悟,当学生悟出“团结起来力量大”时,教师再要求他们带着阿伦高娃母亲期盼的语气,试着练习朗读这段话,然后采用指名读、赛读、分男女生读和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反复朗读这两段文字,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猜你喜欢
呼伦湖蒙语草原
讲解《草原图》
坐在呼伦湖畔看星星
坐在呼伦湖畔看星星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试析如何在小学蒙语课堂中锻炼学生口语交际
浅析介词“打”与蒙语“从格”对比分析
探析蒙语与汉语构词演变中反映的民族特色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