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2016-05-14 08:04赵雯雯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玉壶箫声灯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82-02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新版《红楼梦》中有关元宵节场景的片段),走进古代元宵节。

2.教师介绍古代元宵节习俗。

二、解题

1.青玉案:词牌名,规定了词格式、字数、平仄。

2.元夕:元宵节的晚上。

三、诵读诗词

教师先播放名家范读的视频,让学生有了诵读的直观感受;再指导朗读:停顿、重读、节奏和情感,并对对学生朗读做点评;最后配乐朗读,读出宋词意境。

四、精讲点拨

(一)初读词作,还原“那人”之境

1.上阕写了元宵节的哪些场景?突出了元宵节什么样的特点?

焰火:花千树

车马:宝马雕车

音乐:凤箫声动

花灯:花千树、玉壶、鱼龙 繁荣热闹

月亮:玉壶

节目:鱼龙

2.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写景?这些景有什么样特点?

视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玉壶光转;鱼龙舞 ——华丽,色彩绚丽

听觉:凤箫声动 ——音乐优美

嗅觉:香满路 ——奢华

3.哪些字词增加了词作的美感?请体会单个字的妙处。

例:东风夜放花千树

东风:春风之意。它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极富情趣。

放:写出了灯火、烟火被点亮的动态,犹如百花盛开。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句词反复诵读,细细品味,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每小组推选出一人发言展示。

学生发言整理如下:

(1)花千树:把灯火、焰火比喻成百花争妍,元宵节的夜晚成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2)更吹落星如雨:

吹:上承东风,有“吹”才有落,有吹落,才能写出“星如雨”,词人观察仔细,写作有顺序。

星:写出了焰火、灯火晶莹耀眼的感觉。

雨:写出了灯火、焰火之盛大,五彩缤纷,天空似乎下起了雨。

(3)宝马雕车香满路:

雕:车栏杆雕龙描凤,精美绝伦,课件奢靡华贵。

香:借代富家女,借体香代指那些花枝招展,争相看戏的女子,含蓄生动。

满:丰盈溢出,盛世繁华之景描绘出来了。

(4)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凤箫:一种理解为音乐声;另一种理解为烟火声。

小时候玩的一种烟花,点燃之后,一声长啸,火箭般直飞天上,声音由近及远,如同“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种理解为时间的流逝,月亮从西到东,经历了整整一夜;另一种理解为烟花转动。烟花在地面转动,射出的火焰像一个水壶从出口倒出的水柱呈弯曲形状。

(5)一夜鱼龙舞:

一夜:通宵达旦,彻夜歌舞。

舞:写出了花灯、节目栩栩如生、喜气洋洋特点,极具动态之感。

教师总结:“玉壶”、“花千树”到底是什么?“凤箫”又是什么声音?辛弃疾为我们设置了一个个灯谜。同学们,请调动自己的想像,联系生活体验,咀嚼字词,说出了自己的独特理解,也体会了词人的“用心良苦”。

五彩缤纷的色,悠扬悦耳的声,暗香浮动的味,在美丽的夜色下,杂烩交织,如梦如幻,让人恍若身临其境。让我们闭上眼睛齐声背诵上阕,感受元宵夜的五光十色吧!

(二)再读词作,体会“那人”之情

1.观灯女子们怎么样?哪些词句描绘出她们的状态?

“蛾儿雪柳黄金缕”:对仕女盛装的描写。

“笑语盈盈”:对仕女情态的描写。

状态:热闹喧嚣,和这盛世元夕夜融为一体。

2.在这热闹的场景中,作者还描绘了一个特别的人,特别在哪里?

教师引导:对比仕女,感悟词人笔下“那人”不用流俗的形象。

3.“那人”是怎样的人?请大家发挥想像,透过诗词。描写出自己心目中那人的形象。

老师配乐朗诵进行引导,学生续写:

元宵节的夜晚,南宋繁华的杭州城中,乐声喧闹,彩灯五彩缤纷,游人如织,然而一女子……

学生展示:

一女子白衣胜雪,窈窕伫立在灯火零落处,静静观灯,那样的孤高寂寞、超凡脱俗,如“清水出芙蓉“,如嫦娥仙子,她淡淡的皱眉,若有所思,轻轻的低叹,若有所念,那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气度让人着迷,魂牵梦绕……

(学生续写基本上都抓住“那人”孤高脱俗、孤芳自赏的形象,描写语句非常优美,有的学生把“那人”描写成“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可谓传神。)

4.作者对那人倾注了怎样的无限深情?

“千百度“寻找,如此艰难、痴情的寻找,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津津乐道,后演绎出了“百度”、“千百度”等品牌。可见,“那人”才是词人的梦中情人,才是他真正要描写的对象。

5.作者之前为什么极力描写笑语盈盈的仕女和狂欢热闹的元宵夜?

(三)三读词作,理解“那人”之意

1.香草美人含义。

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有特殊的含义,如我们所熟知的悲秋旋律。宋玉一句话“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后便有了悲秋情节。

屈原诗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西餐秋菊之落英”后,“香草美人”成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2.“那人”的特殊含义。

自我写照;对理想的追求。

3.知人论世,探寻理想。

学生谈辛弃疾:

老师投影展示写作背景:

南宋爱国之士立志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之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做些什么呢?这是写在南宋都城临安一家酒店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问:联系这样时代背景,辛弃疾所写元宵之景只是在展示歌舞升平的盛世繁华?借这首词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哀;“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登临意”的悲叹;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追求自己独立人格,正如梁启超所言:“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五、小结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面对辛弃疾这座永远不老的青山,在后人的每一次“蓦然回首”中仍能够看到这位已经走人历史深处的“词坛飞将”身上散发着的无尽人格魅力和风采。

六、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梁衡《把栏杆拍遍》,引领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辛弃疾,理解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2.对比阅读: 本词与李清照《永遇乐》做对比,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巩固课堂所学诗词鉴赏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

紧紧围绕“那人”这一词眼,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还原“那人”之境,通过还原元宵节盛况,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的意境,掌握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形、声、色、味相融合的写景手法;二是体会“那人”之情,掌握反衬的艺术手法;三是理解“那人”之意,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作者简介:赵雯雯(1983-),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玉壶箫声灯火
石维文
张勇
吹箫引凤
《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