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环下追梦

2016-05-14 07:38宋缨芮
琴童 2016年4期
关键词:管风琴音乐会

宋缨芮

沈媛 双料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管风琴、电子管风琴国际级演奏家。7次摘得国际、国内比赛桂冠。获东京圣德大学管风琴博士学位,师从日本管风琴家协会会长松居直美教授;获得柏林艺术大学管风琴Konzertexam(艺术博士)学位,师从Leo van Doeselaar教授(格莱美获奖者),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电子管风琴博士。目前,在探索传统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结合发展的博士研究课题。

沈媛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电子管风琴专业,并常年活跃于国际国内的各大舞台之上,曾应邀参加北京电视台“心连心”文艺演出、教育部春节晚会、奥运文化节等大型文艺演出。在日留学读博期间,她频繁出席各大学术音乐会,如YAMAHA银座音乐厅落成纪念音乐会——“精英音乐会”等。

2011年日本东北大震灾之后,沈媛与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北大校友会等多家机构联手,于东京举办“日本大震灾慈善音乐会”,将所得70万日元票款全部无偿捐献给国际红十字会日本分会。本次活动受到了NHK、《读卖新闻》、共同社、新华社东京分社等国际各主流媒体的关注与赞誉。

2012年2月,沈媛应文化部中国艺术家协会邀请,赴维也纳参加“梦想绽放2012金色大厅新春音乐会”,独奏她的成名曲《红色的回忆》,成为第一位在金色大厅独奏电子管风琴的演奏家。

作为管风琴音乐作曲家,沈媛的作品被2014年第50届荷兰哈莱姆管风琴音乐节列入“青年作曲家计划”。她作为该音乐节创立以来首位华人作曲家,在该音乐节的新作品世界首演音乐会中亲自演奏其入选作品《等待戈多》,加之她的3位学生入选“天才少年班”,使这个极富学术影响力的音乐节开始瞩目中国管风琴的崛起。

沈媛不仅作为杰出青年演奏家活跃于世界舞台,还频繁组织与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如,作为组委会理事以及评委,沈媛成功地参与组织筹办了4届“北京电管风琴国际比赛”;作为艺术总监、项目执行人、论坛创始人,从2013年起组织筹办了“北京国际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学术论坛”。她在学术上的成就也极为显著,发表了出版物《管风琴演奏艺术》(上)(下)、DVD《感恩·绽放——沈媛博士归国音乐会》;2016年伊始,出版的由23国语言组成的《管风琴大字典》中,她负责了中文部分的编译工作。

在父亲的旗帜下成长成才

2012年2月,一位身穿红裙的沈媛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了她的成名曲《红色的回忆》,改编自经典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选段。她的演奏博得了所有观众热烈的掌声,成为金色大厅落成几百年间,第一位在此演奏电子管风琴的演奏家。这位美丽的中国演奏家在这里又创下了她艺术之路的又一个第一。

熟悉沈媛的人,或者听说过她的人第一印象就是,他的父亲是沈晓明,是中国电子管风琴专业教育创始人,先后在沈阳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建立电子管风琴专业。在父亲巨大的光环下,沈媛无论是弹得好或者不好,背后都会传来同样的话:她是沈晓明的女儿。在父亲的引导下,沈媛开始了和电子管风琴的学习。她深知,父亲作为中国电子管风琴旗帜性的人物,自己无论如何是不能给父亲丢脸的。

沈晓明是由国家委派的第一位留学日本学习电子管风琴专业的人。回国后,沈晓明在沈阳音乐学院开创了电子管风琴专业。不久后他说服女儿,从钢琴改学了电子管风琴,就是我们今天俗称“双排键”。面对父亲的要求,年幼的沈媛学会了慢慢适应,他的父亲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她电子管风琴的启蒙老师。或许从父女到师生的角色并不难转换,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沈媛才慢慢感受到转变背后沉甸甸的含义。

起初,沈媛在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成绩优秀,但并不出彩,未能得到父亲这位老师的重点培养,也未被他纳入比赛选手的队伍。12岁那年的某一天深夜,她蒙着被子,打着手电写出了一段她脑海中的旋律,父亲发现了她的举动后并没有打扰她,而是默默允许她的“胡闹”。沈媛说:“后来父亲告诉我,这样虽然看起来是在浪费时间,但说明我已经对音乐有了发自内心的喜爱。与其不开心地练琴,不如让孩子在有兴趣的地方释放对音乐的喜爱。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似乎被点醒了,对学琴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在外人看来,在“拼爹”的年代,沈媛无疑是个幸运儿,但沈媛想逃离的父亲巨大光环,她的压力是别人不能想象的。她希望以个体被认同,不想自己的名字前总有父亲的名字作前缀。为了摘掉这个“前缀”,她尝试各种方法,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并没有完全按照父亲的指示,走他指给我的路,但我只是在父亲告诉我的那条路附近进行‘冒险',也没有偏离轨道,算是安全度过了叛逆期。虽然有磕磕碰碰,但这些经历对我更有意义。”

沈媛说,其实父亲不是一个不严厉的老师,但是他的因材施教成就了现在的她。比如他很注重培养她对大自然的感受,滋养她在艺术上的感悟。“我小学时,曾经因为胃疼休学一段时间,他经常带我去观察大自然,听风看雨,带我感受细腻的情感。我小学四年级跳级考入沈阳音乐学院附中读初一,在中学时候不能和同学沟通时,我父亲在音乐学习上给我营造了宽松的气氛,经常鼓励我。由于年龄的差距和我是老师的女儿的关系,同学们很少理我。面对这样的窘境,父亲总是鼓励我不要自卑,保持乐观的心态。他经常给我开一个人的音乐会,训练我上台、下台等各种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和礼仪。在中学时候,我经常在琴房练琴练到凌晨。那时,我在琴房练琴,我爸就在隔壁陪我。哪怕他累得睡着了,只要我练完琴回来,他都立即给予我最大的鼓励。”

或许是中学时代留下的阴影,沈媛说现在她的身体内还留有自卑。“有时自卑是好事,提醒自己要不断努力。因为自卑,所以一定做好事前准备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因为自卑,所以在团队协作中一定要完美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不给队友拖后腿。”沈媛说。在一次亚洲国际比赛中,沈媛为国争金后,父亲失声痛哭。他道出了当初要女儿学习电子管风琴的真实原因,其实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情,以女儿为事业的赌注,竖起一面旗帜,要让大家支持电子管风琴。多年后,这是愿望最终得以实现,沈晓明当初的筹码没有压错。

2007年,沈媛取得了电子管风琴硕士,并留校任教。父女二人由师生升格为同事。她的成才之路并非全仰仗父亲的提携;相反,她在父亲的光环下从接受到叛逆,从担忧、自卑、倔强到释然,在一次次摔打和磕碰中慢慢成长,走向成熟,立志要在父亲的事业基础上,浓墨重彩地写下属于自己骄傲。

为责任而远走

沈媛23岁时以优异成绩取得了中央音乐学院电子管风琴的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我上学早,所以年纪很轻就参加工作了。当时我很担心自己不能胜任教学,也怕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于是,我在工作后又连续读了两个博士学位,在日本同时研读电子管风琴和管风琴两个专业。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后,我又在德国专门研读了管风琴演奏的博士学位。”这些辛苦换来的是她的迅速成熟,用她的话说:“日本教会了我,世界是建立在规矩之上的;德国则教会我在规矩之上,世界要比这大得多。我的留学经历,让我学会怎样独立,学会照顾自己的饮食,学会了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当人的潜能不断被挖掘、被开挖,你就会想做很多你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其实,我也是蛮‘拼的!”说完她自嘲地笑笑。

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留学生的生活总是有很多不能道于外人的心酸和苦难。日本的物价高居世界城市排行榜首,节约每一分钱是沈媛时刻要注意的。为了买到便宜的蔬菜,她甚至要坐两个小时电车,找最便宜的菜场,用最大的旅行箱买好几个星期的菜。另外,申请奖学金也是留学生重要的工作。她说道:“我在日本申请过许多次奖学金,有一次准备申请相当于一年20万元人民币的研究基金,我过关斩将,终于迎来了最后的面试。当时通知我是下午两点半面试,由于语言问题和紧张的缘故,我记成了下午4点半。等我到达面试的地点时,面试时间早过了。我苦苦哀求人家给我一次面试的机会。但得到的回复是‘对不起,对于迟到人的宽容就是对准时人的惩罚,你没有机会了。看着所有面试的人一个个离开,大厅也关了最后一盏灯后,我极其失落地回家了。这个教训让我受益终生。还有一次,我约好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教授看我的论文,但由于身体原因我晕倒了,等我在医院醒来时,我给教授打电话道歉,但从此这位教授再也没有联系我。后来我的主科教授对我说‘如果你连你自己的身体都照顾不好,怎么能照顾好你的博士课题呢?我的老师并没有给我送上安慰,反而用责怪的语气对我的表现表示了不满。其实,想想老师说的也没错,照顾好身体是应该的。通过这些留学的生活经历,我体会到了一个人身上的荣誉和羞耻感,也让我知道为了自己的荣誉,不让自己受到羞耻,要更加发奋努力!”

前无古人的探索之路

沈媛学成归来,将管风琴带入电子管风琴的教学中,尝试着一条二者结合的探索之路。沈媛说道:“我潜心在日本和德国学习了管风琴专业,再把管风琴带回中国,现在不敢说是在国内开创管风琴,但我在用我的方式为中国的管风琴开辟一条道路。我现在觉得这个尝试是很有必要的。目前,中央音乐学院原来培养的电子管风琴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已输送地方院校,且慢慢趋于饱和状态。现在我们要想办法在教学上给学生加分、加亮点。如果一个学生既能演奏电子管风琴,又能让某一个城市沉寂许久的管风琴大量演出使用,我想这个学生在社会上就更有竞争力。”

除此之外,沈媛回国后,除教专业知识外,还是把她在国外的经历当做人生阅历传递给她的学生:“我把荣辱感和羞耻感传递给学生们。在教学中我告诉他们每个人的成绩和错误都须自己承担,没有人能代替。每年的入学典礼,我都会告诉我的学生,今天恭喜你入学了,但是如果在这4年,自己没有明确学习目标,你不会成为有用之才。即便你考上硕士,就业只不过变成了缓期两年的失业而已。但是,只有在大学时,你通过不断学习知识使自己羽翼丰满,才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变成生存资本。”

对于管风琴未来的发展,虽然沈媛与专业泰斗的父亲有着不同的想法,但在发展国内管风琴和电子管风琴的问题上,父女二人始终有着共同的梦想。沈媛说道:“对于学生的前途,我和父亲都有规划,比如电子管风琴已经饱和了,但有管风琴的城市越来越多,但是有琴没有人弹的情况也很多。能否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学以致用呢?其实,在国外管风琴师比钢琴师更受欢迎,因为在德国管风琴师需要每周在礼拜中弹琴,每次曲目如一场音乐会一样壮大,每周曲目不同。管风琴师是一个音乐职业,而不是神职人员。我的一个德国朋友,在德国教堂弹管风琴,但是他自己是佛教徒。在中国没有这个职位设置,专业的乐器没有专业的演奏家来演奏,音乐厅中的管风琴使用率也有待提高。中央音乐学院电子管风琴系未来5~10年,毕业生主要输送给艺术大学和社会培训机构,优秀的毕业生会带动管风琴在中国的发展。我现在所做的管风琴普及工作,是在为学生们的未来铺路。”

领略世界不同的风景

去年网络曾经流行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用在沈媛身上恰如其分。沈媛说:“日本是个注重规矩的国家,但是德国告诉我世界比规矩大得多。日本在管风琴上的词汇很多都是直接用德文,可见日本崇拜德国的学术态度。通过在德国留学之后,我发现德国的规矩跟日本的又不同,德国是在稳定的规矩下,获得放松。世界的确是建立在规矩上,但世界比这个规矩大得多!”不同国家的留学经历,让独立自主的她经常会一个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曾经在德国留学时,她接到一份埃及的德国大使馆的管风琴音乐会邀请。那时候埃及政治局势并不稳定,但她觉得这样的机会人生不会有第二次了,所以安排好一切后,就去了埃及。而类似的旅行还有很多。在独自旅行中她爱上了摄影,把那些旅行中的美景收入相机,也存留在自己的心底,慢慢滋养心中的艺术灵感。

如今,沈媛是中国取得电子管风琴、管风琴的双料博士学位的第一人;是第一位将中文载入《管风琴大字典》的人;是第一位在教学上将电子管风琴和管风琴相结合的人。沈媛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太多的第一,在默默前行中还会有更多的“第一”等待她去创造。对于她来说,不在乎“第一”的名分,也不看重其中的光环,接过父亲在电子管风琴事业的旗帜,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才是她内心最为看重的。

猜你喜欢
管风琴音乐会
电子管风琴曲《俄罗斯狂想曲》演奏技法解析
电子管风琴曲《赛马》的演奏实践研究
搞砸的音乐会
和声在电子管风琴即兴演奏中的应用研究
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演奏技巧的对比性研究与思考
失败的音乐会
七问管风琴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穿越时空的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