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播量对宛麦19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016-05-18 11:43李中恒杨辉宋君锋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南阳473000新野县农业局473500
中国种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麦

李中恒杨 辉宋君锋(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南阳473000;新野县农业局,473500)



播期播量对宛麦19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李中恒1杨 辉1宋君锋2
(1河南省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南阳473000;2新野县农业局,473500)

摘要:2014-2015年,在满足高产麦田对水肥需求的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宛麦19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宛麦19小麦幼穗分化和生育时期进程影响不明显。随着播期的推迟,播种至出苗天数增加、生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宛麦19在南阳市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相对应的适宜播量是150kg/hm2。

关键词:宛麦19;生育规律;小麦

宛麦19是南阳市农业科学院用杂交、诱变育种方法选育的小麦品种,201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预审表2011007。该品种具有早熟、综合抗性好、丰产性好、产量高的特点,在豫南麦区应用面积迅速扩大。为探讨宛麦19高产栽培调控技术,2014-2015年进行了宛麦19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研究该品种获得高产的主要生育规律和群体结构指标,旨在为该品种良种良法配套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小麦品种宛麦19。

1.2 方法 试验于2014-2015年在南阳市农科院溧河试验基地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地力均匀,排灌条件良好,前茬大豆,土质为黄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5.32g/kg,碱解氮98.8mg/kg,速效磷(P2O5)27.5mg/kg,速效钾(K2O)106.7mg/kg。每hm2基肥施牛粪22500kg、三元素复合肥(16-16-16)600kg,并施3%甲拌磷15kg防治地下害虫;拔节期追施尿素75kg。

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4个播期处理和3个播量处理。其中播期为主区,记为B1、B2、B3、B4,分别于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和11月5日播种;播量为副区,记为L1、L2、L3,每hm2分别为75kg、150kg、225kg。小区长8m、宽2.8m、面积22.4m2,行距23cm,重复3次。人工耧播,田间管理措施依照高产麦田管理要求进行。每小区收获面积19.6m2。

小麦生育期间调查记载各生育时期、群体动态、抗逆性,成熟时调查各处理成穗数,并选取有代表性的20穗调查穗粒数,收获子粒晒干后测定千粒重和产量。在各生育期取样观察幼穗发育进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宛麦19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从表1可知,不同处理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B2L2处理产量最高,为8596.5kg/hm2,其次是B3L2处理,8511.0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B1L1、B1L2、B1L3由于发生冻害产量相对较低,表明宛麦19不适宜早播;B4L1、B4L2、B4L3产量较低,表明播种过晚,个体发育差,对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影响。以上说明播期和密度对宛麦19产量影响的双重性,二者之中有一个制约产量的因素,就会影响到产量结构三要素,不能获得高产。同一播期,随播量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明显增加,穗粒数有所减少,千粒重变化不明显。

表1 不同处理对宛麦19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播期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从表2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处理B2、B3产量较高,分别为7537.5kg/hm2、7473.0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处理B4产量最低,与处理B2、B3差异极显著。单位面积穗数随播期推迟有所减少,10月5-25日播种,对穗数影响不显著,但晚播(11月5日)的成穗数、穗粒数均明显减少。播种过早(B1)或过晚(B4)都明显减产,这是因为宛麦19属弱春性品种,本试验早播处理发生冻害,主茎成穗率低、分蘖成穗低造成穗粒数减少;而晚播处理由于幼穗分化时间短,灌浆期短,造成穗粒数少、千粒重低,产量低。

表2 不同播种期对宛麦19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2.3 不同播量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随着播量的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变化不明显。处理L2的产量最高,为7636.5kg/hm2,其次是处理L3,为7365.0kg/hm2,二者差异不显著,处理L1由于播量小,成穗数少,减产极显著。

表3 不同播量对宛麦19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对宛麦19幼穗分化和生育期的影响从表4可知,不同播量对宛麦19幼穗分化和生育时期进程影响不明显。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播种到出苗的天数增加,生育进程加快,全生育期缩短3~15d。处理B1在10月5日播种,主茎幼穗12月23日进入雌雄蕊分化期,发生了越冬冻害;处理B4在11月5日播种,幼穗分化二棱期到四分体期的天数明显减少,与处理B2相比,B3在幼穗分化和生育时期进程方面无明显差异。

表4 不同处理对宛麦19幼穗分化和生育期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不同播期对宛麦19幼穗分化进程的影响表明宛麦19属弱春性品种,在2014-2015年气候条件下,早播处理B1的主茎在小麦越冬期拔节时发生冻害,导致穗粒数显著低于处理B2、B3。因此,宛麦19在南阳市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在75~125kg/km2播量范围内,随播量的增加穗数增加,穗粒数减少,千粒重有所降低,产量排序为处理L2>L3>L1,表明宛麦19的适宜播量为150kg/km2。因此要充分发挥宛麦19的高产潜力,应选择在10月15-25日播种,相对应的播量在150kg/km2左右。

参考文献

[1]赵志平,左联忠,王彩萍,等.冬小麦新品种晋麦86号播期和播量试验研究.中国种业,2010(12):57-58

[2]李本良,王夫玉.播期播量对小麦个体与群体影响的研究.作物研究,1994,8(4):22-26

[3]卢良恕.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19-126

[4]曹燕燕,齐晓红,耿会霞,等.小麦新品种漯麦6010丰产性稳产性分析.中国种业,2014(4):38-39

[5]李中恒,杨辉,王清华,等.宛麦19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中国种业,2011(10):69

收稿日期:(2016-01-18)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42201110018)

猜你喜欢
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种植流翔高钙小麦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哭娃小麦
新季小麦市场运行的变与不变